-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1891字
- 2019-11-15 12:10:09
二 灣區網絡開發模式
在“新區域主義”概念下,灣區發展不應是中心—邊緣城區模式或局限于城市邊界條件下的發展,應在灣區整體框架下統籌安排各城市的發展功能,通過網絡開發將港口中心城市主城區的公共服務功能、產業功能、居住功能向外圍城市疏散,形成更多就業吸引力和產業集聚力的網絡節點,從而提升灣區整體協作和開發水平。
(一)港口中心城市中樞功能推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生產分散于全球各地,而金融、專業服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則越來越向體系頂端的全球性城市集中,同時高度暢順的物流、信息流促使其中一些專門化服務功能實現在更大區域尺度下擴散,又在一些次級中心集聚。物流、信息流在多中心城市間的擴散和集聚形成更高質量的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并通過高快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等網絡狀交通體系,形成多中心、多層級的灣區都市區域。
灣區經濟發展,首先集聚龐大的人口規模,進而壯大經濟規模,提升經濟承載能力。灣區經濟發展需要不止一個中心城市發揮中樞推動功能,形成強大完備的生產性服務業主導的功能業態。由此,灣區內部次中心城市與港口中心城市形成更為有機的區域分工網絡,聯動發展效率更高、專業分工更細的生產性服務業,拓展或強化更多的發展軸帶,促使中小城市和外圍城市能夠繼續保持制造業基地的競爭力。
(二)灣區點軸開發與協同
灣區多中心網絡狀的空間特征,要求灣區發展必須突出網絡開發模式。交通網絡既促進灣區空間拓展并改變灣區空間形態,也直接改變灣區區域條件和作用范圍,產生新的交通區位優勢,改變灣區原有產業空間結構?;趨^內的一系列增長點和發展軸,網絡開發首先要強化通道建設,促進城市間建立更為緊密的經濟聯系,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原則對灣區內城市性質、產業功能進行適當的分工和定位,強化增長極之間的協同性,削減互損性競爭。
按照城市網絡體系形成與有效運行的要求,應當及時尋找網絡開發的新發展點、新發展軸、新發展極。增長極和軸之間存在較強的擴散擴張效應,以及良好的生長發展條件,這正是實現灣區協同增長的有效途徑。同時,它們還是新生產力布局引進的最佳部位,是新的交通通道與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可能成為最佳人居中心。對這些點、極、軸進行重點開發,對灣區經濟發展將產生更強的推進作用。依托若干產業型空間、港口樞紐、產業新城等,沿點軸建立若干規模不等的增長中心,每個增長中心都有充足的公共服務、商業設施,依托便捷交通系統形成網絡化的灣區敞開空間結構。各增長中心之間存在著諸多空白發展地帶,隨著點軸開發的加快,基礎設施密集建設的提速,這些空白地帶將會被逐漸填充,灣區空間逐漸由松到密。
(三)內涵開發和外延開發并舉
網絡開發可包括內涵開發和外延開發兩個方面:灣區基礎設施網絡相互聯通、合并、再分化,屬外延開發范圍;灣區依交通、產業和城市向高密度、高層次、高分化方向演變,則屬內涵開發范圍。如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網絡開發已進入高度分工狀態,前海、南沙、橫琴的開發對深圳、廣州、珠海三市而言屬外延式開發,而對大灣區城市群而言,仍屬內涵式開發。
在巨量人口基數下的土地空間資源日趨受約束的情況下,灣區多中心網絡型開放式的空間結構,促進了居住人口在灣區整體空間下多中心分布,推動與產業空間分布相匹配。多個緊湊發展的中心(組團)、綜合城區或產業新城,可降低從屬性就業人口在中心城區邊緣的集聚度,有利于減少總的出行距離和貨運總量,有利于促進灣區整體建設空間的整體有序,進而提升灣區空間結構的整體績效。
在灣區各城市功能組團專業化生長點→多樣化生長點→次級中心(新城)的形成路徑中,各類專業化產業集聚區在吸引中心城區及周邊地區的人口與就業,配套服務功能尤其生產性高級服務功能的跟進、新城功能的不斷完善等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灣區多中心網絡型空間結構的重要推動力量。
灣區各產業集聚區類型見表4-1。
表4-1 灣區各產業集聚區類型

總體而言,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灣區多中心空間結構演化的基本動力,中心功能的集聚和擴散、延伸和裂變,推動了灣區整體功能復合高端化,從而形成規模化、綜合化、高強度的灣區空間開發結構。在產業空間結構變動推動下,灣區空間拓展模式可實施“快速公路導向的‘產業空間發展+快速軌道導向’的高密度人居空間發展”的新發展理念,構建“舒展的緊湊城市系統”??沙浞职l揮交通走廊作用,在沿交通走廊地區布局科技園、工業園、物流園等產業集聚區,不僅有利于接受中心城區向外擴散的制造業及服務業,增強各類產業園區、產業新城的有機聯系,更有利于推進產業、人才和資源達到更高層次的動態平衡,以適應灣區內各城市的功能分工調整要求,進而帶動擴大各城市集散商品和要素的能力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