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1621字
- 2019-11-15 12:10:09
一 灣區城市功能分工體系
灣區空間結構的演化,首先是內部功能的整合提升,其次是外部空間的發展與擴張。灣區內形成不同專業化的水平分工體系,各大都市區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周邊區域不斷融入灣區發展腹地,形成不同城市等級的有機分工體系。
(一)“多軸線、多中心、網絡化”空間發展框架
“多軸線”指灣區城市擴張從單中心圍層式拓展向軸線式延伸,已形成的多中心城市之間逐步連點成網,通過集聚與擴散機制,形成多個規模等級、多種功能組合的公共中心體系。“網絡化”指以多級公共中心為節點,以線型公共設施為連接紐帶,形成網絡狀的空間布局結構。根據區域共生理論,灣區基于多立體、多層級、多元化導向,通過流、鏈實現“多中心”共生。
研究表明,類似灣區這樣的巨型城市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口和就業崗位集中于港口中心城市外圍,較小城鎮之間繞過中心城市進行信息的交換,變得越來越網絡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灣區內經濟活動在空間上更加分散,但能通過通信和交通網絡形成更加復雜的整合,空間結構更趨開放,通過點、軸、線極大地提高城市間居民就業和居住流動的便利性,改變了單個城市傳統的運營模式,給區域和城市規劃帶來質的變化。
(二)灣區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有機結合
灣區強調不同層級的城市在規模、功能和區位上的相互聯系和協作,從而提升灣區發展的整體性。在灣區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經濟活動國際化的推動下,現代服務業逐漸取代制造業成為灣區核心區域發展的支柱產業,金融、創意、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增強,主要港口城市逐漸成為灣區的中心城市,其主城區的指揮控制中心、消費中心功能進一步顯現,推動了灣區內部城市功能和空間形態重組。灣區內部城市體系形成了一定的等級規模體系,港口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城鎮保持著合理規模和服務范圍的匹配,促進了灣區整體運行效率的提升。
在此框架下,灣區金融、商業中心布局在中心城市的關鍵區位,主要的外圍產業區與中心主城區之間形成城市帶,并在其中培育起若干次級商業中心與生產性服務中心,由此推動人口的空間分布趨向均衡,不同專業化服務中心(中小城市、城鎮)則形成各有側重的功能布局。
(三)灣區多中心城市功能體系
灣區經濟空間擴展大致經歷強核→滲透→布網→連接→融合等階段。在“強核”階段,港口中心城市引領作用日趨增強,借助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動力,以及人口規模、地理位置、經濟影響力等優勢,形成都市圈多核發展態勢。在“滲透”階段,港口中心城市因規模膨脹,產生“城市病”等一系列規模不經濟現象,中心城市內產生向外“滲透”力量,推動城市郊區化和次城市區域發展。在“布網”階段,次中心城市區域建立,高速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等推動中小城市、城鎮發展,形成網狀結構。在“連接”階段,區內高快速路網、城際軌道網將各個港口城市以及其他大中小城市、城鎮連接成為一個有序的大區域。在“融合”階段,灣區內各個中心城市形成的都市圈交織擴散,將各等級規模的城市功能優化整合,融合形成由一個或多個成熟大都市圈構成的城市群。
灣區城市間呈現高度分工協作的關系,其中港口中心城市逐漸成為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消費中心,引導一般加工制造、倉儲物流、旅游休閑等非核心功能以及部分行政、科教等職能向周邊城市疏散。周邊大中城市則依據比較優勢承接自身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功能,成為灣區制造業中心和服務次中心。多中心城市的功能外溢形成圈層擴散效應的交織,形成新的若干重要戰略節點區域。
在TOD(公共交通導向的土地開發模式)和TND模式(傳統鄰里開發模式)推動下,灣區以大運量公共交通作為聯系紐帶,以鄰里為基本發展單元,提高多中心城市的運行效率,引導城市體系間居住與產業布局優化調整。港口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形成“管理+生產”職能的聯系和合作關系,形成各自的專業化經濟效應。通過規劃新的次級中心和開放空間,灣區可有效控制超大中心城市的爆炸式增長,在灣區整體架構下優化中心城市及非中心城市“集中和分散”的關系,從而形成更為有機整合發展的城市群功能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