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社工”路:云南連心本土社會工作實踐(社會工作研究文庫)
- 向榮 陸德泉主編 李俊 蘭樹記副主編
- 2254字
- 2019-09-20 15:52:57
序言五 傳承歷史、“流行社工”、十年一劍
傳承歷史與連心的初心
連心成立之初即與整合不同積極社會力量、專業能力建設、反思精神、服務對象優先、可持續性發展等議題緊扣。不同于目前全國6000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云南連心一開始的一線服務即與社會工作教育和研究目標相契合。在扎根社區為基層有需要民眾提供切實服務的基礎上,其教育目標是為轉型社會中社會建設培養本土的專業人才,其研究目標一開始即是本土化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體系構建。將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將學習與服務中的服務-學習教學方式以及行動-反思-再行動的行動研究成為貫穿其理論與實踐的金線。經過十余年不遺余力艱苦探索,團隊逐漸構建出一個在三社聯動下,以城鄉社區為本、鄉城循環流動和農村社群為其服務對象的、多層次的綜合服務體系。連心以“流行社工”或“返鄉青年社工”帶動志愿者和鄉村工作者,通過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回應流動人群以及“三留守”人員社會服務需求、社區治理以及社區經濟和社會文化融入的議題。
隨著連心工作的進一步開展,連心逐漸意識到當前社會工作的發展定位是回應社會轉型中弱勢群體的需要,探索社會發展的大議題。這與中國從近代到現在不同階段的有志之士共同努力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分不開的。在中國與世界接軌,現代化轉型過程中,云南曾經在歷史上扮演過的舉足輕重的角色。西南聯大的學者們在炮火連天、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依然積極投入國家和民族重建的大業中,進行艱苦的研究,把扎實研究與國家命運相結合。如此,發展社會工作與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就有了必然聯系。所以,探索發展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體系成為連心“流行社工”的行動研究。
“流行社工”的緣起
記得2010年,連心進入第五個年頭,但撲面而來的卻是面對第四次搬家。滇池岸邊的城中村拆遷進一步擴大,所在的農民自建小區也無法保住。連心與在這里一起工作的流動老鄉們都得離開。由于有著前三次的搬遷經驗,七八個專業社工構成的團隊倒也顯得冷靜,能夠沉著應對再一次的搬遷。大家分成不同小組,各自騎上自行車以伍家堆為中心四面散去,以攤鋪蓋方式將昆明各個城中村/城邊村翻了一個遍,最后綜合考慮,留下5個地點作為重點考察社區。那天我開車,幾個同事一起將這幾個點重走了一遍,在綜合昆明長期發展規劃、老鄉的建議以及考慮社區的公共空間的大小等因素,我們決定從西南的伍家堆搬往西北邊山腳下的王家橋。
記得大家一起尋找下一個工作地點的時候,分享老鄉們如何關心和關注我們的工作地點,大家都很感動,并沒有因為要搬離而流露太多消極的情緒,看到的更多的是困難中見真情,以及我們的工作被老鄉們認可。在交流中,我被大家深深感染著,不覺脫口而出,我們這是在流動中一起與老鄉們積極地行動推動改變,我們就是一群流行社工!
從此以后,我們又經歷了幾次搬遷流動,“流行社工”這個起初半自我解嘲半鼓勵的概念慢慢被團隊接納,并在每次流動搬遷中被賦予更多的內涵。
“流行社工”流動中行動的歷程及其價值演繹
從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間,連心先后經歷了大大小小差不多近十次的搬遷。幾乎每一次的變動,連心社工與服務對象流動群體都用實際行動在詮釋著高速城市化下社工的意涵。簡單的追述可以從以下行文中有所體會。
2005年12月云南連心在一個長期關愛孤兒的“漂亮媽媽”陳銳女士和美國蓮心基金會的合作下成立,辦公室建在市中心的17層高樓。當時作為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的筆者之所以積極投入該機構的組建并任機構副理事長,就是因為想要借其力量打造一個云南大學的專業實習基地,在培養社工人才的同時,繼續之前流浪兒童和農村社會工作本土化知識和方法的研究。反思之前以項目方式運行帶來的服務可持續問題,以此探索回應社會工作倫理議題。
2007年1月,經過一年的磨合,連心發現與美方在服務對象上意見不統一,故美方撤資,連心理事會改組,并決議將流動兒童的服務作為其目標群體和工作策略,在回應該群體的成長緊迫需求的同時逐漸擴大服務范圍,扎根流動人口社區,以社區為本成為機構的工作宗旨。因此機構工作場地搬離市中心商務大廈,扎進滇池邊的城中村的“農民房”里,同時將“蓮心”更名為“連心”,以此表示弱勢群體工作需要社會心連心推動。
2008年,昆明開始了繼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后的第二輪快速城市化進程,對城中村進行拆建,連心第三次搬遷,從靠近滇池河堤的棚戶區往當地失地農民自建的小區搬,繼續為流動兒童及其家庭以及打工子弟學校提供社區服務。至此,連心的社會工作服務已經在與婦聯合作探索流動婦女的組織以及生計議題。
2010年,伍家堆失地農民自建小區遭遇整體拆遷,連心社工在流動老鄉的協力下,綜合各種因素,搬出伍家堆,到了西北邊的王家橋。與此同時,連心的一部分服務對象也跟隨連心一起落腳到王家橋。可謂,流行社工在此期間與老鄉們一起經歷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2010年到2015年,連心與孵化的新機構在同一個社區又經歷了差不多六次的搬遷。與之前不同的是,隨著連心隊伍的逐步壯大,連心社會工作者大部分選擇居住到同一個社區里,在這里演繹著21世紀具有中國特色的“睦鄰運動”。連心大部分工作人員來自地州,農村的生活經歷以及求學過程中流動的經歷都使得他們與服務對象有著天然的割不斷的關系。因此,自利利他的社會工作價值觀深植于機構文化中,并貫穿于服務過程中,也幫助機構在內憂外患中度過一次次危機,促進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
十年來,連心“流行社工”在一次一次危機面前,秉承專業社會工作理念,發揮獨立、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堅持與底層深度在場;扎根在城中村,與農村流動群體深度在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