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社工”路:云南連心本土社會工作實踐(社會工作研究文庫)
- 向榮 陸德泉主編 李俊 蘭樹記副主編
- 3637字
- 2019-09-20 15:52:56
序言二 從連心在流動人口社區的工作說起:外來工與新市民
與連心的合作緣起
2006年的秋天,筆者在北京與云南連心理事(那時“連心”叫“蓮心”,由“蓮”變“連”一字的變化或可理解為由關懷到同行)在一個聚會中交流,大家都覺得連心可以嘗試開展流動人口的社區工作。
當時,筆者進樂施會工作約一年,負責跟進城市生計項目。樂施會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中國內地開展扶貧與發展工作。這些工作先從農村地區開始,從90年代后期開始在城市開展有關農民工的項目,并逐步增加資源的投入。由于耕地不足及工作機會較少,外出打工已成為很多農村家庭收入的最主要來源,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舉家外出。外來工是城市中最為龐大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計處于非常脆弱的狀態。改善外來工生活處境,可以說是中國農村與城市扶貧發展工作的重要環節,樂施會希望在其中貢獻一點力量。
2006年,城市生計項目(當時稱為勞工項目)中的社會組織伙伴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區及北京。珠三角地區以工業區的工人為主要服務對象,而北京項目則主要面向以家政工為主的非正規就業人群,以開展流動人口社區工人文化項目。在這段時間里,筆者及同事在考慮,我們主題勞工項目的對象人群為外來工,但是外來工不僅包括傳統制造業的外來工,也包括非正規就業人群,而且外來工聯同家庭成員一起到城市生活的也為數不少,從促進生存環境改善的角度,需要在項目的設計方面有更綜合的考慮。因此,我們在2006年下半年,決定將勞工項目改稱為城市生計項目,并在2007年度制訂計劃時正式改變名稱。
樂施會在2007年初與云南連心開始了項目合作,支持連心在昆明西山區伍家堆開展流動人口的社區工作。差不多同一時間,也開始了與北京近鄰的流動人口社區的合作項目。這兩個機構的主要發起人分別是云南大學社工系的向榮老師及中華女子學院社工系的楊靜老師。我們主動邀請這兩個機構合作開展流動人口工作,主要緣于當時我們的合作伙伴既有來自社群工友成立的機構,也有來自社會學者、法律工作者成立的機構,但尚未與內地有社工背景的社會組織合作。隨著日漸增加的社工系老師和學生對外來工和流動人口的關注,我們認為如果更多的社會工作者能參與外來工和流動人口社區的工作,將對服務外來工和流動人口的社會組織發展及改善外來工的生存環境有重要的意義。
伍家堆印象
連心在昆明西山區的伍家堆開展流動人口的工作,是以流動兒童為切入點,再開展各項社區服務工作。不過,問題是單純地吸引兒童參加并不能自然帶動成人參加活動。在社區工作開展的最初,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開展有助于拉近與社群關系的活動,需要進行大量的社區走訪和居民家訪。在社區走訪過程中交流、傳遞信息,形成社群信息網絡;在家訪過程中建立中心工作者與社群的聯系;在家訪中了解社群動態與需求……應社區的特質,連心建立起二手店,除了減少社區居民生活開支外,亦成為婦女聚集的地方。考慮到社區中布依族群眾較多(大部分以撿廢品變賣為生計),發揮社群婦女喜歡跳舞的特色,組織了舞蹈隊,社區婦女工作逐步鋪開。
可惜在建立起較強的社區基礎之時,昆明時值大拆大建年代,伍家堆被列入拆遷的范圍,連心不得不離開。2010年,連心在流動人口聚集的五華區王家橋重新開展流動人口社區工作。但之前的社區工作并不會白做,原本以撿廢品作為生計的布依族群眾不得不散居城市的更外圍,布依族群眾的聯系網絡仍在。同樣地,在伍家堆累積的實踐經驗幫助機構更快、更有效地在新社區開展工作。
2008年底,樂施會進行了中期策略規劃回顧(整個策略規劃周期是2006年4月至2012年3月)。在中期回顧及展望中,城市生計項目團隊確定了需繼續關注外來工的勞動者身份,因此我們的目標仍包括:增強打工者尤其是女工的勞動權利意識、法律和職業安全意識、生殖健康知識及依法維權能力;對于政策層面的關注,則希望可以促進工傷保障制度完善及非正規就業工人(其中以家政工為主)的權益保障。我們也進一步肯定,需要更加重視外來工作為社區及城市新成員的身份。他們在城市中處于邊緣,社會組織在其中可以提供流動人口社區的服務工作,建立社群的公共生活空間,促進社群的互助關懷,重建社會支持網絡。
2008年至2012年期間,樂施會城市生計項目累積支持了十二個社會組織伙伴開展流動人口社區綜合服務工作。
流動人口的新問題與社會組織的工作
隨著外來工平均年齡的增長,帶子女遷移的人數在增長,打工人員子女教育是打工家庭的最重要事項之一。對于連心在王家橋的社區工作,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2012年2月,在王家橋社區,流動兒童以及家長們向來自婦聯、青聯界別的省政協委員們陳述了自己的需求。社會多方包括政府官員、政協委員、專家、社區人士、社工、志愿者及媒體等與他們進行了互動和對話。多家媒體對這次見面會進行了報道,引發了大家對流動兒童升學問題的共同關心,并思考了解決之道。最后,《關于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口子女小升初教育政策的建議》提案被擺在了云南省政協第十屆委員會會議上,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此次見面會可以說是反映了連心建基于社區的多層面工作,有助于促進多方合作解決社會問題。聚焦于“小升初”(小學升初中)問題,是連心基于社區服務的前期調研,深切了解到社群的需求,在與社群的互動、討論中,共同設定的促進問題解決的方向;在醞釀過程中,對于社區家長、兒童,甚至社工、志愿者而言,都是一個培力的過程。政策的完善也難一蹴而就,但社群培力、多方互動就是變化的開始。如同連心的信念所言:“每個人都有價值、有尊嚴!每個人都應該被平等、公正地對待!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并且自身有促進改變的能力!”
對于外來工社群而言,在城市中的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社會支持網絡越來越重要,因為更多的外來工傾向或需要在城市長時間生活。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平均年齡由2010年的35.5歲上升到2016年的39.3歲。此現象意味著,外來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時間越來越長,有相當一部分人已屬于定居狀態,社會需要面對外來工年齡分布帶來的新問題。換個角度看,這也說明外來工年齡分布逐步走向正常化,與農村、國家的勞動力年齡分布趨向一致。城市不能期望農村可以無限量地供應年輕的勞動力,用完青春期即退回農村。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需要接受來自農村的各個年齡層的勞動力,而遷移找尋合適的工作與居住地本身也是外來工的一項基本權利。當然我們仍需清醒地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年齡較大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中議價能力相對較低,就業偏向非正規化,更需要社會支持與社會保障。
與城市新工人、新市民同行
近年來,國家更加強調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將有助于改善外來工的處境。不過,在具體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方面,仍是前路漫漫。關注扶貧與發展領域的社會組織,在流動人口領域的投入無疑仍是比較少的。樂施會作為較早開展流動人口工作的社會組織,面對龐大的需求,也深感自己力量的有限。樂施會以項目方式支持伙伴開展流動人口的服務工作,同時也注重支持伙伴的能力建設,并鼓勵伙伴爭取其他的資源,包括社會及政府的資源,以使社群工作更具可持續性。
從2013年起,我們拜訪了若干個本土的基金會或平臺性組織,探討共同投入資源支持更多的社會組織開展流動人口的服務工作。基于相近的理念和關注,自2013年起,樂施會城市生計團隊與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合作,發起珠三角流動人口社區公益服務項目支持計劃。從2013年至今,已進行了兩三期,每個小項目從兩三萬元至十余萬元不等,先后共支持了近二十個社會組織(包括草根社會組織、社工機構等),既有初創期的社會組織,也有在原有的社區服務中加強對于流動人口的工作,又或者具有創新及探索性的社群服務工作。此外,我們為接受資助的伙伴及業內的工作者,提供工作者成長計劃及多個主題培訓。在主題培訓中,流動人口社區工作經驗豐富的云南連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2013年,樂施會城市生計項目制訂了新的五年計劃。基于外來工和流動人口生計的脆弱性,我們繼續選取了外來人口作為城市生計項目的目標人群,而我們希望除了關注外來工的工人身份及其需求外,還要加強回應外來工作為新市民的需求。我們期望,(1)通過項目工作為外來工搭建公共生活平臺,協助外來打工者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促進他們的社會參與、社區參與和社會融合;(2)外來工作為城市新移民之所以有著生計的困擾,與其未能獲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有密切關系,因此我們也希望為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做出一份貢獻。
本書的實踐篇由連心前線工作者主力撰寫,加上理事及研究團隊的支持和總結,反映了連心是實踐與反思并重、行動與研究相結合的團隊。連心十年來深耕流動人口社區,注重社群的參與和培力,與社會、政府各方合作聯動,在兒童、婦女、非正規就業者及少數民族等方面的社會工作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對于關注城市化過程中新市民的社會融合的人士,對于開展流動人口社區工作的社會組織從業者,這都是一本非常具有價值的書。筆者祝愿連心未來有更好的發展,為促進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希望,有更多類似連心的服務機構,共同為外來工提供服務,與作為城市新市民的外來工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