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社工”路:云南連心本土社會工作實踐(社會工作研究文庫)
- 向榮 陸德泉主編 李俊 蘭樹記副主編
- 4384字
- 2019-09-20 15:52:56
序言一
2005年12月在云南省民政廳登記成立的“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是云南省成立的首家民間公益社會工作組織,是云南省首家獲民政部認定的標準化建設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是唯一獲中國社會組織評估5A級的云南社工機構。5A級是最高的等級,這是對“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連心”)的最高獎賞,是對“連心”工作人員十多年來踏實認真、辛勤奮進、埋頭苦干、堅持不懈的工作恰如其分的肯定。
現在,“連心”的法人代表、董事長向榮將十幾年來工作的實際經驗與理論探索整理成書,既是對勇敢開拓、一往無前的工作歷程的回顧總結,也是對當下艱難前行、苦思求索、更上一層樓的前瞻規劃。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實事求是,通過對實際工作經驗的總結探尋社會工作的規律。沒有空泛的論述,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有實實在在的工作實踐、認認真真的工作總結、真真切切的工作體悟。讀來如春風撲面,啟人深思。
我認為本書的價值還在于其有以下創新之處。
一、社會工作模式的創新。“連心”以行動研究回應專業社會服務的需求。行動研究的創新之處就是將研究與行動緊密結合:在實際工作中將遇到的各種問題集中起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此基礎上,研究對策、設計路線、制定方案,再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通過實際工作檢驗這些對策、路線、方案是否正確。經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就堅持,不妥的就修正。如此循環往復,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在實踐上有所進步。他們在直接服務與研究、間接服務與研究兩方面,提出了“行動研究”模式。這是行動研究在中國云南的本土化,是對本土社會工作模式創新的重要貢獻。
二、探索出一套以社會創新、融合和整合為核心概念的發展型社會工作教育與實踐模式。該模式認為社會工作教育必須將傳統的研究、教育與社會服務“三位一體”擴展為直接社工服務開發、行動研究、服務-學習、政策倡導、社會創新以及行業生態建設“六位一體”。這是針對時下大學社會工作教育存在的弊病,提出的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價值的良方。這是對理論先行、政策先行、教育先行的先驗觀念的反思、檢討、糾偏,對于我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觀念與行動結合、教育與社會結合、人才與工作結合有重大的啟示。對于社會工作擺脫西方思潮影響,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工作理論原則與實踐模式有著不可低估的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
三、以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推動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的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將云南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其基本經驗是,社會工作專業一刻也離不開社會工作的具體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在實踐中前進。徹底改變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的教學與科研范式,使云南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這三個創新之處,不過是本書特色的犖犖大者,而不是說本書的特色和創新之處僅限于此。本書的諸多特色與創新之處有待于讀者深入閱讀,悉心領悟。
這是作為一個讀者初讀后的一點感想。
不過面對此書,我悵觸于懷,有一些個人的經驗與感想,要借為本書作序的機會多說幾句。
1937年熊慶來出任云南大學校長。作為云南人,他清楚地認識到,“滇邊之問題日益繁多,舉其大者如滇邊之國防、滇邊之界務、滇邊英法之侵略以及滇邊土人之同化,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然均為我國上下所宜注意者,也不特中國政府當局應加籌劃,即一般民眾與乎學術機關應加研究,以便找出滇邊問題之所在,明白滇邊問題之困難,了解滇邊情況之內容,發為著作,以供國人之研究及政府邊政經營上之參考”。要推進云南邊疆行政管理,促進邊疆經濟建設,發展邊疆文化教育,“非有曾受過社會學切實訓練之專門人才不為功”。熊慶來向“中英庚款董事會”提出申請,聘請吳文藻先生到云南大學任教。在中英庚款的支持下,吳文藻于1938年到云南大學任教,并于1939年7月創辦社會學系,吳文藻任系主任。在中英庚款和農民銀行的支持下,燕京大學與云南大學合辦“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站”一年后,即1940年,費孝通接替吳文藻擔任云大社會學系主任,并擔任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站的負責人。云大的社會學系、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站在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實地調查、人才培養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與此同時,方國瑜先生在云南大學創辦了“西南文化研究室”,發行《西南邊疆》(季刊)雜志,出版“西南邊疆研究叢書”十種。“西南文化研究室”研究的深度、廣度和成果與魁閣研究室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方國瑜領導的“西南文化研究室”主要是以研究歷史文獻、地方史、民族史、人類學、邊疆史為主,對邊疆歷史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也很重視。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站與《西南邊疆》在云南大學形成兩個系統,一個是楊成志、吳文藻、費孝通他們延續下來的社會學系統,另一個就是方國瑜開創的以歷史文化、民族學、人類學為主的西南邊疆研究。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費孝通返回北京,由楊堃擔任云大社會學系主任。楊堃在云大推廣社會人類學的研究。他推薦廣州珠海大學文史系主任江應樑先生到云大社會學系執教,并在昆明近郊的玉案鄉、北新鄉、西碧鎮、又合鄉及靈源鄉5個地方設立了工作站,社會學系有了新的發展。
1950年后,社會學被撤銷。楊堃、江應樑等教師從社會學系轉到歷史系。原來的“魁閣”系統與“西南邊疆”系統在歷史系合二為一,變成了一個體系。
我做研究生時,江應樑教授是我的導師之一。江先生時常對我說,社會學是用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的治和亂、盛和衰的原因,以揭示社會達到“治”和“盛”的方法和規律的學問。社會學對于社會和諧、社會穩定、社會發展、社會進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南大學應該恢復社會學專業,進一步組建社會學系。1983年、1985年我兩次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拜訪楊堃教授,他反復對我說,撤銷社會學系是不對的。云南大學有深厚的社會學根基,應該盡快恢復重建。我把他的意見帶回學校,向領導匯報,但被置之不理。可是他的話我時時記在心里,從未忘記。
我擔任歷史系主任后,在1988年籌劃申辦社會學專業。那個時候,江先生還健在,他也督促我要把社會學專業恢復起來。在江應樑先生的指導下,我撰寫了申辦社會學專業的報告。1989年3月我們開始社會學專業的申辦工作。
1990年,我收到了美國歐柏林學院的邀請,去做訪問學者。1990年10月份到美國。在歐柏林學院我看到了一個專業,叫做社會工作專業(Social Work)。我以前不知道有這個專業。我十分好奇,就到社會工作系去了解。社會工作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專業,是幫助弱勢群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專業。這個專業培養的社會工作者,在美國社會中幫助老弱病殘,對于安定社會有巨大作用。美國老師對我說,無論國家景氣還是蕭條,都需要這個專業。它幫助貧困的人、殘障的人、退伍軍人等,幫助他們生存、發展,融入社會。我在歐柏林學院圖書館看到了不少有關社會工作專業的書,知道了什么是社會工作,怎樣開展社會工作。我還到俄亥俄州立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了解如何辦社會工作專業。
剛好,向榮老師也在歐柏林學院攻讀社會學碩士學位。我們在一起談到在云南大學建立社會工作專業的計劃,在云南大學創建社會工作專業成為我們共同的夢想。
當時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剛剛起步,云南沒有這樣的專業,可是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工作專業將越來越重要。這個專業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1991年3月,我從美國經過香港時,也到一些大學了解社會工作專業與社會工作者的相關問題。回到云南大學,我就跟學校說,社會學專業不能辦,我們就辦社會工作專業。當時在中國只有兩個學校有社會工作專業,一個是南開大學,另一個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我們云南大學要爭取做第三個,我就寫申請報告送到學校。當時學校教務處的大多數人不知道什么是社會工作,以為是學校中的學生會的工作,組織社會活動的工作。我說不是,社會工作是幫助弱勢群體,幫助貧窮有困難的人,就是扶貧幫弱。經反復論證,學校同意后,報到省教委,我又到省教委論證,最后報到國家教委。國家教委很快批準了我們設置社會工作專業的報告。我們是繼南開大學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后的第三家有社會工作專業的學校。
為了辦好社會工作專業,歷史系有的教師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學習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開出相應的課程。我專程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找到1988年畢業的云南學生邢薇。她是個舊市一中的學生,1984年云南高考文科狀元。我請她到云南大學任教。后來送她到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讀碩士研究生。接著送她到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進修。這時,向榮學成歸來,回到外語系繼續教英美語言文學。征得向榮的同意后,我到學校提出將向榮從外語系調入社會工作系任教。我的一個理由是:外語教師很多,少一個向榮毫無影響;社會工作教師太少,多一個向榮作用重大。向榮調入社會工作系對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的發展專業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向榮是云南大學第一個具有專業素養的社會工作教師。為建設好社會工作專業,她負笈到香港深造并取得社會工作專業博士學位。她是云南大學第一個具有社會工作專業博士學位的老師。
向榮在云南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她邀請香港理工大學阮曾媛琪教授到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系指導,通過阮曾媛琪教授的聯系,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系與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向榮不辭辛勞地在云南大學建立了社會工作研究所,并在昆明城鄉結合部的王家橋建立了云南首家社區照顧服務中心——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后被評為國家社會工作服務標準化建設示范單位,并獲得中組部、中宣部、民政部、全國婦聯、教育部、中央文明辦、云南省委省政府等多項嘉獎。
毫不夸張地說,正是向榮把云南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引領到正規化、標準化、國際化、實用化的軌道上,并成為全國社會工作的示范。
向榮帶領她的團隊長期對流浪兒童、少數民族農村婦女、外來流動人口開展專業化社會服務與法律救助服務;積極探索社會治理創新下的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在三個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村級社工站;與省婦聯合作建立婦女之家和流動婦女兒童示范工作站,針對防治家庭暴力建立隱蔽的受暴婦女庇護所,共為十多萬婦女兒童提供服務;積極探索災害社會工作,在昆明“3·1暴恐事件”、魯甸“8·3”地震等重大突發事件中,協助建立災害社工支持體系。由于她在社會工作領域的杰出貢獻,2015年云南省政府給她頒發了“興滇人才獎”。
大家看見的是向榮獲獎的榮耀,看不見的是多年來她在世俗陳見中特立獨行、孤軍奮戰,她在崎嶇山路上一往無前、奮力攀登,她在風雨歲月中堅持不懈、上下求索,她在名利場上平心靜氣、清心淡泊。
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建立十多年來,在向榮的領導下取得了公認的光輝業績。他們用心把無權、無勢、無錢、無助的貧弱群體連接在一起,創造了讓世人驚異、驚喜、感動、感激的業績。連心不是一句空話,連心需要的是真心、盡心、用心、細心、耐心,最根本的是要對民眾、對社會、對歷史有一顆赤誠、火熱的愛心!
因為愛,我們有了連心的偉大事業!
因為愛,我們有了這本令人感動的書!
201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