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來源構成及變化趨勢

從宏觀上看,可支配收入的形成經歷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環節。初次收入分配是國民總收入的形成及其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配;再分配是通過稅收、政府支出、社會保障等手段在機構部門間進行經常轉移,最終形成各個部門的可支配收入。根據收入分配的流程,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勞動者報酬、總營業盈余、財產凈收入和經常轉移凈收入構成。

近年來,根據基礎資料變化情況,國家統計局對資金流量表進行了三次比較大的修訂。

第一次修訂是在2011年初,按照財政部提供的全口徑財政收支詳細數據、國家外匯管理局修訂后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和部分交易項目編制方法的調整,國家統計局形成了比較規范和完整的實物資金流量表編制方法,并對1992~2009年實物資金流量表進行了系統修訂。隨后編制完成的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實物資金流量表都是以這一方案為基礎的,在編制方法和基礎資料來源方面與歷史數據也是基本可比的。

第二次修訂是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的。在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之后,國家統計局對利用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計算的GDP歷史數據進行了系統修訂,GDP總量和結構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按照國際慣例,國家統計局根據新修訂的GDP數據,并補充搜集了部分專業和部門統計資料,對1992~2012年資金流量表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居民、政府和企業部門的初次分配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總體格局及變化趨勢與修訂前基本一致,但多數年份居民收入比重有所下降,政府部門收入比重不變或略有下降,企業部門收入比重上升。2013年資金流量表在基礎資料來源、核算方法等方面都與新修訂的資金流量表保持一致可比。

第三次修訂是2016年進行的,由于GDP核算方法修訂時對研發支出核算方法進行了改革,國家統計局根據新修訂的GDP數據對資金流量表數據進行了修訂,同時,2015年資金流量表也根據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的GDP數據進行了編制,與1992~2014年資金流量表保持一致可比。由于研發支出不涉及資金流量表中住戶部門數據,本次修訂不影響居民收入絕對額數據,但由于歷年GDP增大,因此每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均有下降,但變化趨勢不變。

我們根據最新修訂的資金流量表數據,對2000年以來居民可支配收入構成項目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見表1-3)。

表1-3 2000~2015年居民收入來源構成

由歷年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勞動者報酬是主體,多數年份占比在80%以上,近年來一直在不斷提升;由于我國的個體經營戶在機構部門分類中屬于住戶部門,因此,總營業盈余也是居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其占比多數年份穩定在11%左右;居民財產凈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在可支配收入中多數年份只占3%~5%,近幾年占比還在逐步降低;經常轉移凈收入占比最低,絕大多數年份低于1%。以2015年為例,這四項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如圖1-4所示。

圖1-4 201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構成

(一)勞動者報酬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主要的來源

居民的勞動者報酬等于國內的勞動者報酬收入與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凈收入之和,其中,國內勞動者報酬直接取自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勞動者報酬,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計算,其數額很小。

2000~2015年,除2000年外,勞動者報酬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在80%以上,近年來勞動者報酬占比不斷上升。具體來看,2000年至2002年,勞動者報酬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上升較快,由79.8%上升至85.2%,之后緩慢下降,2012年勞動者報酬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到82.6%,2012年以后勞動者報酬占比不斷上升,2015年,該比重達到84.5%。勞動者報酬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保持勞動者報酬的較高增速有利于改善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地位。

圖1-5 2000年以來勞動者報酬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二)總營業盈余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來源

居民收入中的總營業盈余主要包括農戶和城鎮個體經營戶的營業利潤和固定資產折舊??偁I業盈余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第二大來源,其比重多數年份在11%左右波動。如圖1-6所示,2000年至2002年,總營業盈余占比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之后小幅振蕩上升,2011年以后總營業盈余占比緩慢下滑,2015年總營業盈余占比已降至10.9%。

圖1-6 2000年以來總營業盈余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三)財產凈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所占比例仍然偏低

居民財產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紅利收入和歸屬于居民的保險準備金投資收益;財產支出包括利息支出和繳納的資源稅。居民財產收入與支出相抵之后的余額就是居民財產凈收入。我國居民財產收入主要是儲蓄存款的利息收入,來源渠道比較單一,財產凈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并不高。2000~2005年,財產凈收入占比變化不大,在3.0%~3.5%窄幅波動;2006~2008年隨著儲蓄存款的增加和存款利率的上升,財產凈收入明顯增加,2007年、2008年達到了5.3%的較高水平;2009~2010年,逐步回落到4.3%; 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上升后,2013年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財產凈收入只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2015年財產凈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繼續下降,為3.5%(見圖1-7)。目前,我國居民投資途徑少,財產收入來源單一,這是抑制居民財產收入增加的主要障礙。

圖1-7 財產凈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四)經常轉移收入總量小但意義重大

居民經常轉移收入包括社會保險福利、財產險賠付收入、社會補助、從國外獲得的經常轉移收入等;經常轉移支出包括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繳款、財產險保費支出以及對國外的經常轉移支付等。經常轉移收入和支出相抵之后的凈額即為經常轉移凈收入。

居民經常轉移凈收入總量并不大,其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絕大多數年份都低于1%(見圖1-8),但對于發揮財政的再分配功能,調節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2000年以來的數據看,2000~2004年,經常轉移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比較穩定,基本上圍繞1%窄幅波動,但2005~2007年,這一比重出現了明顯的下降,2007年經常轉移凈收入甚至為-175.2億元。2007年之后,隨著財政部門民生支出力度不斷加大,居民轉移收入增長較快,經常轉移凈收入占比緩慢但持續地回升。近兩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力度加大,居民轉移收入不斷增加,2015年居民經常轉移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達到1.1%。

圖1-8 經常轉移凈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青阳县| 手游| 繁峙县| 阿图什市| 延吉市| 芮城县| 安康市| 芦溪县| 夹江县| 北辰区| 新竹县| 林口县| 广西| 晋中市| 安仁县| 浠水县| 谷城县| 孝感市| 尉氏县| 陈巴尔虎旗| 平乡县| 中山市| 满洲里市| 开江县| 西乌| 墨脱县| 晋中市| 长乐市| 萨迦县| 河东区| 乐至县| 镇安县| 通海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三亚市| 延川县| 辰溪县| 札达县| 浦东新区| 定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