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7)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業和收入分配司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編著
- 5112字
- 2019-09-20 16:00:08
一 居民收入及其變化情況
根據最新的資金流量核算結果,2015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2.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1%,增速較上年下滑1.4個百分點,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比重為61.6%,占比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由于2016年資金流量表尚未編制完成,我們根據資金流量核算歷史數據和城鄉住戶調查資料進行推算,2016年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望超過46萬億元,在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中的占比將會繼續提高。
(一)居民收入增長的特點
1.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來,通過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深化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護勞動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居民收入持續平穩較快增長。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比人均GDP增速高0.2個百分點。其中,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8%,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2%,實際增長6.2%。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7.4%,其中,城鎮年平均人口7.82億,農村年平均人口5.97億。根據住戶調查數據按城鄉年平均人口直接放大推算,2016年城鄉居民收入約為33.7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7%,高于GDP名義增長率1.7個百分點。歷史數據表明,根據住戶調查數據直接放大推算的城鄉居民收入占資金流量核算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70%左右波動(見表1-1),據此推算,2016年資金流量核算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將會超過46萬億元,在宏觀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將會繼續提高,延續自2009年以來穩步上升的走勢。
表1-1 住戶調查數據推算結果與資金流量核算結果的比較

我們將2005年以來GDP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名義增長率進行比較可以看到,如圖1-1所示,2008年以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一直慢于GDP; 2008年之后,國民收入分配逐漸向居民傾斜,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快于GDP增長率已經成為宏觀經濟運行的常態。

圖1-1 2005年以來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
2.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分配中占比繼續上升
在宏觀收入核算中,參與收入分配的主體分為企業、政府和居民三大機構部門,三者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關系之一,社會各界都高度關注。2015年,國家統計局根據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的GDP數據編制了2014年資金流量表,并對1992~2013年資金流量表進行了修訂。2016年、2015年資金流量表在基礎資料來源、核算方法等方面都與1992~2014年資金流量表保持一致可比。資金流量核算結果顯示,2015年,居民部門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環節的占比均有所上升,根據現有資料估算,預計2016年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中的比例還將繼續提高。
國民核算中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層次。其中,初次分配收入是指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價值在參與生產活動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及政府之間進行分配,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政府、企業和居民部門初次分配收入之和等于國民總收入(GNI)。2015年,居民部門初次分配收入為41.8萬億元,占國民總收入比重達到60.9%,較2014年上升0.8個百分點。由最新的三部門收入分配占比可以看到,2000~2015年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GNI的比重變化可以清晰地分為兩個階段:2000~2008年,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由64768.8億元增長到183431.2億元,年均名義增長13.9%,低于同期GNI名義增長率1.9個百分點,相應地,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續下降,由65.4%下降至57.0%,8年間下降了8.4個百分點;2009年,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下降趨勢得以扭轉,總體呈現穩步回升的走勢,當年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GNI的比重較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2010年略微回落后連續上升,2015年達到60.9%的水平(見表1-2)。2016年,城鄉居民收入均較快增長,按住戶調查數據推算的城鄉居民勞動者報酬增速明顯高于GNI名義增長率。勞動者報酬是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主體,二者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因此可以推斷,2016年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速也會高于GNI名義增長率,其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將會進一步提高。
表1-2 2000年以來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占比

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通過經常轉移對收入進行再次分配。再分配的結果是形成各個機構部門的可支配收入。通常情況下,再分配環節居民的經常轉移凈額規模不大,一般只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左右,因此,經常轉移只是對居民收入的小幅調整,居民部門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環節占比十分接近。201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2.3萬億元,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比重為61.6%,比2014年上升1個百分點。表1-2的數據序列顯示,2000~201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200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為65484.2億元,2008年達到184002.0億元,年均名義增長13.8%,低于同期國民可支配總收入名義增長率2.1個百分點,相應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持續下降,由65.8%下降至56.7%,8年間下降了9.1個百分點;2009年,這一下降趨勢得以扭轉,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回升了1.4個百分點,2010年略微回落后,2011~2015年持續上升,2015年達到61.6%的水平。2016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政府惠及民生的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占比將會繼續提高。
3.勞動者報酬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
勞動者報酬指在核算期內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應獲得的全部報酬。具體包括兩大類:一是勞動者在單位就業獲得的勞動報酬,包括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單位為員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及其他各種形式的福利和報酬等;二是個體經濟活動中自雇者的勞動報酬,需要基于個體經營收入按一定比例在勞動者報酬和營業盈余之間進行劃分。
從圖1-2我們可以看到,2000~2007年,勞動者報酬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總體呈下降的趨勢,由2000年的52.7%下降至2007年的48.1%。2008~2009年,勞動者報酬占GNI比重明顯上升,2009年達到48.8%,比2007年提高0.7個百分點,2010年有所回落后持續回升,2015年勞動者報酬達到35.7萬億元,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為52.0%,比2014年上升1.1個百分點。根據現有資料推算,2016年勞動者報酬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將會繼續提高。勞動者報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超過80%,勞動者報酬平穩較快增長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改善宏觀收入分配格局。

圖1-2 2000年以來勞動者報酬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
4.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縮小
基尼系數是用來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基尼系數在0和1之間,數值越大,說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近年來,中國的基尼系數總體上是呈下降趨勢的,從2008年到2015年,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從0.491下降到0.462,2016年基尼系數為0.465,比2015年略微提高0.003,但是中國基尼系數總體下降的趨勢并沒有改變。根據調查,基尼系數擴大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一部分低收入者的養老金收入增速略有放緩,農村一部分以糧食生產收入為主的居民由于糧價的下跌,收入略有減少。隨著脫貧、扶貧攻堅的力度加大和城鄉一體化的步伐加快,居民收入差距將會保持逐步縮小的趨勢。基尼系數的持續下降表明,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實施的穩增長、惠民生的各項政策措施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低收入階層、社會弱勢群體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得到了較多的政策支持,居民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從絕對數值來看,我國的基尼系數仍然處在比較高的水平,不斷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真正使全體居民共同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任務仍很艱巨。

圖1-3 2003~2016年基尼系數走勢
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差距較上年有所縮小,城鄉收入倍差由2015年的2.73下降到2.72。根據住戶調查資料,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上年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增幅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繼續收窄。
按照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比上年增長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村居民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5倍,比2015年擴大了1.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內部差距略有擴大,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倍,比2015年擴大了0.1倍。
(二)拉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2016年,我國經濟運行筑底企穩,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著力點,居民收入增速雖然繼續回落,但仍快于人均GDP增速,宏觀收入分配狀況進一步改善。從收入構成要素看,居民收入增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工資性收入持續平穩增長
2016年,我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經初步核算,全年GDP增長6.7%。在國民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的新常態下,千方百計穩定就業水平,提高工資水平,增加居民收入,是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方面。根據住戶調查數據,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為13455.2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0%,工資性收入增長平穩,與同期GDP名義增幅持平。其中,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名義增長6.9%,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名義增長9.2%。居民工資性收入保持平穩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就業形勢穩中向好,農民工數量增速首次回升。2016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9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016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60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2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142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2%,比上年末略微下降0.03個百分點。2016年農民工增加424萬人,增長1.5%,增速比2015年提高0.2個百分點,是自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增速回升。在GDP持續回落的過程中,中國的就業狀況并未惡化,甚至有所改善,反映了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效。二是職工平均工資平穩較快增長。2016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職工工資增幅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7569元,同比名義增長8.9%,比GDP名義增速高0.9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72538元,同比名義增長11.1%;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0527元,同比名義增長8.4%;其他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5531元,同比名義增長7.6%。
2.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增速回升
城鎮和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是指家庭成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經營性收入是一種混合性收入,主要由勞動者報酬和營業盈余構成。針對城鄉家庭經營的不同特點,根據普查資料,國民經濟核算中有如下規定: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中勞動者報酬占30%,其余部分為營業盈余;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中勞動者報酬占75%,其余部分為營業盈余。2016年,雖然宏觀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但隨著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服務業占比不斷上升,消費升級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增速明顯回升。根據住戶調查資料,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經營性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6.6%,增速較上年回升0.6個百分點,但仍低于可支配收入名義增幅1.8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同比名義增長8.5%,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同比名義增長5.3%。
3.財產凈收入增長較快
在住戶調查中,財產凈收入是指居民將其所擁有的金融資產、住房等非金融資產和自然資源交由其他機構單位、住戶或個人支配而獲得的回報并扣除相關費用后得到的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包括利息凈收入、紅利收入、儲蓄性保險凈收益、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租金凈收入、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根據住戶調查資料,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財產凈收入為1889.0元,同比名義增長8.6%,比可支配收入名義增幅高0.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財產凈收入為3271.3元,同比名義增長7.5%,農村居民財產凈收入為272.1元,同比名義增長8.2%。
4.轉移凈收入快速增長
在住戶調查中,轉移凈收入是轉移性收入與轉移性支出的差。其中轉移性收入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包括養老金或退休金、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經常性捐贈和賠償、報銷醫療費、住戶間贍養收入、本住戶非常住成員寄回或帶回收入等。轉移性支出是指調查戶對國家、單位、住戶或個人的經常性或義務性轉移支付,包括繳納的稅款、各項社會保障支出、贍養支出、經常性捐贈和賠付支出以及其他經常轉移支出等。根據住戶調查資料,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轉移凈收入為4259.1元,同比名義增長11.7%,比可支配收入名義增幅高3.3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為5909.8元,同比名義增長10.7%,農村居民轉移凈收入為2328.2元,同比名義增長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