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沿邊地區開發開放重點領域謀劃

沿邊地區開發開放需在產業支撐、城鄉宜居、基礎設施三大領域進行重點謀劃,按照產業聚人、宜居留人、設施保障的思路,打造沿邊開發開放的新體系。

一 產業支撐領域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以“宜糧則糧、宜特則特、宜林則林”為策略,以發展“一村一品”為抓手,深度挖掘沿邊地區特色農業資源潛力,走出一條具有“吉林特色、長白山特征、沿邊開放特點”的集約化綠色有機農業發展道路。以標準化基地建設為載體,突出發展有機、綠色、高效種植農業,優化綠色農業的產業布局,建設綠色農產品產業群。利用沿邊地區山區的板栗、山梨、山李子、山杏、山葡萄、山核桃等資源,大力發展果材兼用林和苗木花卉產業。充分利用廣闊的林地資源,進行林下藥材種植,發展林下參、細辛、龍膽草、天麻、防風等名貴藥材。利用山葡萄、五味子、藍莓、山楂、山荊子、山梨、軟棗獼猴桃、狗棗獼猴桃等資源,發展長白山特色野果的果汁飲料產業。利用野菜、野果、菌類等野生食用植物資源,開發山野菜、食用菌系列產品,建立山野菜種苗、食用菌生產基地。加快畜牧開發,推進黃牛、森林豬、森林雞養殖加工;積極引進蜂蜜、王漿雙高產的新蜂種,使蜂群達到一定規模,形成沿邊地區山區養蜂產業帶。利用長白山林蛙資源,建設種蛙繁育基地和標準化養殖基地,大力開發林蛙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等系列功能產品。利用柞樹資源,發展蠶業生產,建設北方柞蠶種源生產基地。深入研究國外市場需求,在現有種養殖基地基礎上謀劃打造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

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加強農作物新品種研發、繁育與推廣,提高良種供給能力。做好區域分工,推進新品種和技術的培育,加快品種的技術成熟度。挖掘種植栽培技術的增產潛力,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上,重點建設公共技術服務網絡平臺,實施技術標準化戰略,推廣現代精耕細作生產方式,提高種植的綜合效益。加強農業生物災害預警監測網絡系統建設,降低有害生物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創新沿邊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機制,促進特色生產要素向有機、綠色、安全農業集聚,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在堅持和完善耕地保護的前提下,賦予沿邊地區山區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鼓勵支持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特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流轉。壯大特色農產品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積極培育現代農業綜合體、主導產業示范區和特色農業精品園,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加快發展開放、綠色、新型工業。加快工業技術改造升級,推進特色優勢資源深加工,提升產業層次,發展全產業鏈,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外向型產業發展。做大做優特色資源產業。在醫藥制造業方面,依托優良中藥材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優勢,大力發展以名貴中藥材深加工為主的醫藥制造業,構建包括藥材種植、初加工、深加工以及醫藥研發、市場營銷等全產業鏈條。加強醫藥商貿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發展企業電子商務,建成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中國長白山北藥生產研發基地。在人參產業方面,依托長白山區人參區域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推進人參產業轉型升級、振興發展。規范人參栽培,加大人參科技研發,提高人參精深加工能力,挖掘市場潛力,打造長白山人參品牌,將人參產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推進人參資源可持續利用,大力發展林地種參、林下參、非林地種參等人參種植新模式,促進人參種植規范化、集約化、優質化;推進人參全產業鏈開發,拓寬人參開發應用領域,加大人參食品、保健品、藥品、化妝品、高精尖產品和生物制品等開發力度,逐步建立起高附加值的新型產品結構體系及研發激勵體系;推進人參產業集群化,發展壯大人參產業龍頭企業,建設人參產業園區和精深加工基地;實施品牌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各方面利益聯結機制,建立“‘長白山人參’品牌原料基地+品牌生產企業+品牌產品專賣+全程質量可追溯”主導模式,提升“長白山人參”品牌競爭力。在礦泉水產業方面,依托長白山礦泉水資源,以要素整合和打造品牌為重點,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堅持科學開發、合理開采和規范管理相結合,加強水源地的保護,集約節約利用礦泉水資源。有序推廣長白山地理標識,將長白山礦泉水打造成國際著名品牌。加強對生產高端礦泉水的關鍵技術研究,支持高端水產品開發,提升長白山礦泉水品質。培育白山、延邊、通化三大礦泉水產業集群,發展設計、包裝等相關配套產業,帶動長白山礦泉水原產地的協調發展。在綠色生態食品工業方面,以開發葡萄、山野菜、食用菌、林蛙、優質大米等特色有機綠色食品資源為重點,開發具有長白山區資源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有機綠色生態食品,建立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綠色食品物質與技術支撐體系,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標準完善、管理規范的有機和綠色食品產業體系,打造沿邊地區有機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加強葡萄、人參、林蛙、山野菜等特色資源的種養殖基地建設和地理標識認證,為沿邊地區有機綠色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夯實資源基礎。

扶持發展新興產業。新材料產業。發揮沿邊地區有色金屬、硅藻土、伊利石、玄武巖等礦產資源品種豐富的優勢,大力培育建筑裝修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鎂合金系列產品精深加工,重點研發汽車、軌道客車、航空航天專用鎂合金產品及稀土鎂合金產品。推進硅藻土涂料、硅藻土緩釋農藥、化肥填料、硅藻土壁紙系列產品以及高純二氧化硅、納米二氧化硅等領域研發攻關。依托豐富的伊利石資源,加大可降解農用地膜、緩釋肥等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的研發力度,打造國內知名的伊利石新材料產業園。清潔能源產業。根據資源開發潛力和發展基礎,加大水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煤層氣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力度,打造清潔能源基地。積極促進生物質能源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推進生物質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生物基產品替代石油基產品、非糧生物質替代糧食資源;大力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推動生物質成型燃料集中供熱和對分散式城鄉居民生活用能的替代;穩步發展秸稈熱電聯產和垃圾發電項目;以非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為重點,有序發展生物質液體燃料。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在大型公用建筑、工商企業、觀光農業、居民住宅等領域拓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加強與中石化等企業戰略合作,推動長白山周邊地區地熱能源勘探開發建設,在保護地下水資源的前提下,探索推廣地熱能高效利用技術,開展地熱能集中供暖示范項目建設。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木材加工制造業。利用境外林木資源,實現林木加工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整合沿邊地區林木加工企業,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木材加工業,開展林木產品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面向國際、國內兩大市場,加快研制開發高檔優質家具、高檔裝飾裝修材料和其他資源節約型產品。重點發展地板、門、窗、家具加工制造業,注重木制品高端產品的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廢物綜合利用型的再生木(木塑)制品門,環保節能型歐式木窗,提高終端產品的比重。加快國際家具建材城建設,形成生產、銷售、配送、質保一站式服務平臺,形成全省聯動發展的建材服務基地。裝備制造業。加快裝備制造業向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協同制造、服務制造轉型升級,積極開發研制木材加工成套設備、無人機及遙感監測設備、空心承重砌塊成套設備等,提升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冶金建材產業。逐步淘汰關閉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無后備資源的礦山開采和加工企業,鼓勵鋼鐵、建材等產能過剩行業成套設備境外輸出和國外建廠。加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強化科技攻關,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釋放礦產冶金產業潛能。積極推動白山市渾江中心城區、臨江等老業區整體搬遷改造。加強非黏土燒結新型墻體材料開發項目,打造新型墻體材料生產基地。

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抓好國家《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物流產業化和市場化,促進物流產業鏈延伸和物流服務功能創新。加快物流園區(中心)和節點建設,依托沿邊地區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特色產品,圍繞鋼鐵、醫藥、礦泉水、林木產品、人參、綠色食品等產業發展大宗商品物流,重點推進琿春國際物流園區、和龍物流科技園、圖們國際物流中心等大型區域性物流園區(中心)建設。依托朝鮮羅津港、俄羅斯扎魯比諾港,鼓勵對外海運航線開辟建設,發展多式聯運,促進內貿外運。優化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服務,提高物流企業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水平,推廣企業零庫存管理等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在關系民生的農產品、藥品、快速消費品等重點領域開展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示范試點。倡導發展綠色物流,鼓勵物流企業選用新能源汽車等節能環保物流設施,引導企業建立逆向物流體系,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依托吉林省物流行業聯盟網,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推進與物流相關的政務信息系統的協調與開放,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共用、信息互通。全力構建以促進沿邊地區綠色轉型為核心、以國際物流為特色、以多業聯動為重點的精益高效的物流服務體系。信息與科技服務業。積極引導信息技術在工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企業管理、節能減排等領域的應用,全面提升制造業設計創新能力。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重點開展對俄、日、韓、朝電子商務,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進出口規模。開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的應用。金融服務業。完善金融體系,鼓勵沿邊地區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加快設立村鎮銀行,穩步推進普惠金融服務;積極吸引銀行等各類域外金融機構在沿邊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擴大融資規模,協調國家開發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增加對沿邊地區的授信額度。加強資本市場融資,實施“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工程”,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促進金融開放合作,引導和鼓勵域內金融機構開展境外業務,推動琿春開展盧布流通試點,推進對俄、朝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加快金融業態創新,積極推進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將收益保證貸款運營模式逐步向林權、水面等領域延伸,積極推動發展手機金融和網絡金融業務,主動與各類保險機構全面合作,跟進國家推進巨災保險、信貸保險等新險種,推進大宗糧食品種應保盡保,加快推進保險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支持設立新型金融機構,推動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中小型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探索開展農村土地銀行業務,積極支持設立林業銀行和人參特色銀行。節能環保服務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壯大一批專業化節能公司,引導技術研發、投融資等機構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開展節能服務,支持重點用能單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促進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完善廢舊商品回收網絡,提高回收企業的組織化和規模化程度,建設分揀技術先進、環保處理設施完備、勞動保護措施健全的廢舊商品回收分揀體系。加快環保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環境投融資、清潔生產審核、環境監理、認證評估、環境法律訴訟和教育培訓等環保服務,探索排污權交易,培育交易市場,研究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新興服務模式。

優化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商貿服務業。推進零售行業轉型升級。支持重點零售企業以資本和品牌為紐帶,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或跨區域經營,提升零售企業規模化、組織化水平。培育壯大骨干批發市場。加快商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升級改造步伐,改善市場硬件設施條件,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推動大型商品批發市場向規模化、信息化、現代化發展。積極擴大連鎖經營。鼓勵有條件的連鎖企業發展特許經營,提高中小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促進連鎖經營業態結構的合理化和多樣化。鼓勵具有吉林特色的餐飲企業發展連鎖經營,推進餐飲業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創新商業運營模式。依托阿里巴巴、淘寶、京東和三千禾、歐亞e購、購夠樂商城、好匯購等網絡平臺,開展B2B、B2C、C2C、O2O等電子商務應用。建設面向東北亞的商貿服務中心,大力發展高端咨詢、人力資源服務、廣告會展等商務服務。房地產業。加快推進新一輪棚戶區改造,擴大政府對保障性住房的投資,將林業棚戶區、國有工礦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疊加整合,聯合開展保障性住房建設,形成新的居住社區,產生規模效應。堅持市場化方向,發展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房地產,打造特色生態新城,以長白山特色文化產業為重點,打造具有沿邊地區特色的文化地產。積極推進住宅產業化,轉變傳統住宅建設模式,推進住宅產業向建設工期短、環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綜合性能好的方向發展,開展住宅產業化試點示范。完善房地產市場服務體系。規范發展房地產中介服務業,完善房地產金融信貸服務,積極推進房地產開發和物業管理分業經營。家庭服務業。大力發展物業服務、社區服務、家政服務和休閑娛樂等面向民生的服務業,健全供需對接、信息咨詢、服務監督等功能,形成便利、規范的家庭服務體系,為家庭、社區、家庭服務機構提供公益性服務。積極推進社區救助服務,加強對失業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和城鄉低保對象的動態管理。加快發展咨詢、科技、信息、廣告、租賃等中介服務業,提高會計、法律、房地產、旅游、資產評估、公證等中介服務業發展水平。健全和完善社會中介服務市場體系,實現行業規范發展。養老服務業。積極引入先進地區養老服務業的新業態,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養老服務網絡,完善推廣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省至村(社區)五級聯網。加強城鎮公辦養老機構和農村養老服務大院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積極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引導家政清潔、物流等服務業向養老服務領域延伸,積極發展老年電子商務,推動長白山休閑旅游、延邊民族風情、琿春宜居小鎮等極具特色的老年產業園區建設。培育發展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凡是適合采取市場化方式提供的養老服務,盡可能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組織承擔。文化產業。以長白山文化為靈魂,整合優勢資源,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介中藥文化、人參文化、葡萄酒文化、松花石文化、朝鮮族和滿族民俗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強文化產業基地建設。以集安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為載體,打造世界級高句麗文化產業基地;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族民俗文化為載體,打造特色民俗風情文化基地;以江源松花石之鄉為載體,打造國家級松花石文化產業基地。

突出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突出“生態山水、多彩文化、激情冰雪、風情邊境”旅游主題,培育精品旅游線路,完善旅游產品體系,創響特色旅游品牌,把旅游業打造成為沿邊經濟的支柱產業。構建以長白山為核心的大旅游格局。以長白山旅游為龍頭,聯合沿邊地區重點景區,整合沿邊地區旅游資源,構建“環山、沿江、跨國”的旅游格局,把沿邊地區建設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構建環長白山生態旅游經濟圈。依托長白山國際知名品牌,整合環長白山的旅游資源和名勝景區,開發多種形態的旅游產品,建設陸空立體旅游廊道和環線城鎮帶,構建以長白山為引領,貫通東中西、橫跨東北亞的名山走廊,促進大長白山旅游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將長白山打造成為世界級生態旅游目的地、國際著名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國知名的高品質邊境旅游目的地、全國知名的民族文化體驗旅游目的地。培育沿江旅游風光帶。整合沿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以生態城鄉、生態山水為主要內容,建設以山水相映的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為軸帶的集觀光游、度假游、邊境游、出海游于一體的風光帶。推進跨境旅游區建設。發揮吉林省在東北亞旅游格局中的區位優勢,加強跨國旅游區域合作,整合邊境旅游資源,創新跨境旅游發展模式,以邊境游和跨國游帶動景觀游和民俗風情游,實現共贏發展。

推進旅游產業融合聯動發展。強化“大旅游”觀念,注重特色發展、差異發展、優勢互補,加強統籌協調,促進旅游、產業、文化、創意相融合,推動旅游產業由低端建設向高端建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發展轉變。推動區域旅游整合發展。發揮沿邊和東部地區旅游在全省旅游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全盤謀劃設計旅游資源開發,推動地區間旅游務實合作,充分利用國家、省級風景名勝區旅游資源,推進資源整合、市場整合、力量整合、功能整合、鏈條整合,統一發力,聯動發展,把分散的旅游資源串成線、集成團、連成片,打造統一品牌。促進旅游與工農業融合發展。推動旅游與大農業融合,結合農業、林業、水利,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濃厚民族文化特點的旅游小鎮、旅游村,建設農業觀光體驗基地、鄉村休閑養生基地等,打造全國知名的鄉村旅游品牌。推動旅游與工業融合,推動森工、食品加工企業形成工業旅游產品,大力培育以長白山人參、鹿茸、雪蛤“吉林三寶”為龍頭的旅游商品系列;依托松花石、長白石等資源,發展特色旅游藝術名品;利用朝鮮族、滿族民俗文化歷史淵源,發展民族特色旅游商品;開發以長白山景區為載體的標志性旅游紀念品;積極發展滑雪、登山、漂流、自駕游、野營探險等戶外裝備用品制造業。促進旅游與文化互動發展。把弘揚沿邊地區民族優秀文化與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將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各環節,打造旅游業新亮點。開發建設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項目,推進長白山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支持開展文化觀光、文化體驗、旅游演藝等活動,在重點旅游城市建設旅游文化街區,增強景區文化內涵。

推動旅游產品創新發展。立足國內外市場需求,開發新產品,發展新業態,延伸產業鏈條,推動沿邊地區旅游轉型升級,著力培育打造具有濃郁東北及長白山文化特點、代表國際旅游文化品質的旅游精品。生態旅游產品。大力開展生態觀光、運動、探險、科普、休閑、度假等多種形式的生態旅游產品,開展森林探險、觀光、科考、休閑、度假等森林生態旅游,開發森林豪華列車游、狩獵游、體驗游等產品。開發戶外探險科考旅游產品,開展地質地貌科普、自行車綠道旅游、登山和遠足旅游等。加大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等水上觀光、餐飲和娛樂演出,開發水上旅游項目。冰雪旅游產品。大力發展冰雪觀光、冰雪文化體驗、冰雪主題娛樂、冰雪體育運動、冰雪度假等旅游產品。以長白山冰雪風光為代表的冰雪旅游加強開發滑雪健身、冰上運動等冰雪運動產品和溫泉養生產品。大力推動體育運動公園、國家拓展訓練基地及度假別墅等配套度假旅游設施建設,打造一批滑雪、體育運動休閑和主題度假相結合的冰雪度假旅游綜合體。文化旅游產品。立足吉林沿邊地區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大力開發文化民俗觀光旅游產品。加快以高句麗文化、渤海國文化、祭祀文化、滿族文化為主題的歷史文化景區建設,提升高句麗文化遺產世界級旅游品牌,建設集歷史遺跡、森林生態、邊境觀光于一身的旅游勝地。開發民族民俗觀光、民族生活體驗、民族美食等產品,重點開發朝鮮、薩滿以及關東民俗文化游,發展具有原汁原味民族風情的民族自然村旅游。結合節慶產品開發“關東文化節”“朝鮮族歲首節”等節慶產品。邊境旅游產品。開發建設鴨綠江、圖們江兩大界江旅游風光帶,打造圖們江區域跨境旅游合作圈。擴大境外旅游市場空間,開拓面向俄、日、朝的風情邊境、一游三國、環日本海游輪之旅、神秘朝鮮等跨境旅游線路。發展跨境生態觀光、跨境文化體驗等跨國風情體驗產品,開通中俄跨境自駕游項目。推進大防川國際旅游先行試驗區、圖們江三角洲國際旅游區建設,突出“一眼望三國,雞鳴聞三疆”景區特色,創新開辟赴朝鮮、俄羅斯生態觀光與文化體驗旅游。紅色旅游產品。依托沿邊地區類型多樣的紅色旅游資源,重點開發以“林海雪原、抗聯英雄”為主題的紅色旅游,以松花江、鴨綠江流域和長白山為重點的“東北紅色旅游區”和白山、通化兩個紅色旅游目的地,推進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精品線路、重點旅游區建設。

提高旅游服務水平。以人性化服務為方向,加強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培育旅游商品市場、推進旅游信息化進程,提升旅游服務和管理水平,實現旅游配套便捷化、服務精細化、管理規范化、服務標準化,讓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開心。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圍繞旅游業“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提升旅游服務接待能力。圍繞特色景區,打造集休閑、餐飲、住宿、娛樂、購物、康體、信息、金融、醫療等服務于一體的國內一流度假區。大力推進景區間方便快捷、通達順暢的交通通道建設,建成一批功能配套、標準化的旅游綜合服務區,適度發展高檔次、高星級旅游飯店,鼓勵在旅游熱點地區開發建設“家庭旅館”“森林人家”“青年旅館”“農家樂”等適合大眾旅游者消費的住宿設施。旅游設施建設要符合禁區開發區域有關法律規定,開發規模和游客容量設計要與生態資源環境相適應,防止出現借旅游名義大搞開發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培育旅游商品市場。加大旅游商品開發步伐,大力發展具有沿邊地區特色的“吉林優品”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質量和知名度。舉辦面向東北亞的旅游博覽會、推介會,擴大沿邊地區旅游商品的國際市場影響力。在重點旅游城市和重點景區建立旅游購物中心和旅游商品街,引進國際知名品牌的名店,推進特色服務消費,建設大型購物體驗區,積極培育旅游消費熱點,形成完善的旅游商品銷售網絡,逐步形成市場消費總量龐大、消費群體來源廣泛、彰顯本土文化特色國際旅游消費新天地。推進旅游信息化進程。積極推進智慧旅游,完善旅游門戶網、物聯網和電子商務網,構建旅游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積極開展旅游在線服務、網絡營銷、網絡預訂和網上支付,重點景區、旅游企業全面實施數字化管理,建立覆蓋沿邊地區的旅游信息服務體系,支持推廣使用旅游“一卡通”,推進旅游服務智能化。

二 城鄉宜居領域

以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為先導,大力建設綠色宜居城鎮和鄉村,統籌城鄉發展,推動興邊固防富民,著力民生改善,促進社會和諧,構建具有長白山特色的城鄉宜居體系。打造生態宜居城鎮。適應沿邊地區資源環境約束,堅持“集約緊湊、規模適度、交通引導、因境而成、順勢而為”的原則,推進就地就近城鎮化,建設美麗、富裕、和諧的生態城鎮。發揮沿邊地區環抱群山、水碧天藍、景色秀美的生態優勢,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生態城鎮化道路,突出特色化、差異化,積極引導和促進相鄰城鎮組團發展,沿交通、邊境軸線形成珠串式的綠帶嵌入、分隔有致、功能互補、空間一體的若干個城鎮群團,打造山環水繞、錯落有致、景趣相融的城鎮格局形態。加快綠色城鎮建設。堅持顯山、露水、透綠、彰文的生態城鎮發展理念,以生態城鎮建設為突破口,將森林、山水形態引入城市,促進城鎮建設與區域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相融合,著力打造一批生態城鎮、山水城鎮、森林城鎮、文化城鎮。支持琿春生態新城建設,推動集安等休閑養生宜居城市建設。營造宜居環境。圍繞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良好環境,合理布局城鎮工業、生活、商業、公共服務等功能區。加強綠地系統建設,科學設置公園、廣場、湖泊、濕地等城鎮綠地空間。推進供熱、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和地下管網設施建設改造,加大林業棚戶區和工礦棚戶區改造力度,繼續實施“暖房子”工程。加強生態廊道建設,以長白山環區旅游公路綠化美化為重點,實施長白山生態景觀美化工程,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的城鎮社區,開展生態社區建設,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構建社區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推進社區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加快市容市貌綜合整治,努力打造宜居城鎮。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發展、節能環保的生活理念,加快實施綠色建筑行動計劃,推廣綠色節能建筑。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探索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實施智能化物業管理。積極發展綠色交通,推廣使用燃氣車和電動車,鼓勵推廣綠色出行方式,著力發展公共交通和城市慢行系統。加大綠色消費的宣傳力度,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

建設綠色宜居鄉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努力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建設美麗、富裕、文明和飽含長白山特色的綠色宜居鄉村。科學布局村莊。按照適度聚集、節約用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宜遷則遷、宜聚則聚,發展中心村、整治空心村、控制獨居戶、保護特色村,著力建設村情濃郁、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偏遠山區向中心村發展,農村向集鎮發展,集鎮向小城鎮發展,逐步取消長白山脈周邊零星分散的農村居住點。通過萎縮式管理方式,對分布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等保育性林區中的村民進行生態移民,對鴨綠江、松花江、圖們江等流域的洪澇區采取異地集中安置、新建移民小區、生態小鎮等多種形式安置。嚴格按照國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政策執行,重點保護山東屯、林業聚落、滿族文化村、朝鮮族文化村等有歷史文化或開發價值的典型特色村莊。形成布局合理、集約節約、聯系順暢的鄉村體系。建設特色鄉村。依據鄉村資源優勢,力求差異化,打造生態旅游村、歷史文明村、宜居養生村等特色鄉村。依托高句麗王城、“安圖人”洞穴遺址、渤海國遺址等歷史文化遺留建設一批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歷史文明村;依托森林、溫泉等自然資源建設一批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慢節奏的宜居養生村。打造宜居家園。加快改變村莊環境臟、亂、差的狀況,突出抓好“清潔水源、清潔能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建設。完善村屯基礎設施,加強公共服務建設,努力實現村有衛生所、農民文化站,中心集鎮有衛生院、農民科技文化中心等設施。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畜禽糞便、垃圾污水處理等生態衛生工程,開展農村河溝、池塘整治,發揮自然環境凈化能力,加強村莊綠化,保障飲水、農產品及人居環境的生態安全。按照“一村一景觀”的要求,建成一批集聚能力強、服務功能全、管理水平高、經濟繁榮、環境優美、人居舒適的宜居鄉村。塑造文明鄉風。加強農民宣傳教育和文化設施建設,開展各種新風新俗的有益活動,總體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充分利用電視和網絡的作用,開設文明鄉村專題或專欄,大力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建立文明鄉風活動評價機制,通過評價機制,評選“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做到電視廣播“村村通”,文化館(站)和農家書屋村村有。因地制宜地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保護具有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

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口岸與腹地,全面推動城鄉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鄉產業一體化。統籌城鄉建設和產業布局,構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口岸與腹地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延伸長白山區特色產業鏈條,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口岸貿易,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資源要素流通和市場對接,提高城鄉產業關聯度和經濟融合度。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推動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向城鎮和鄉村延伸,加快實施農村公路通達、安全用水、生態建設、環境整治等薄弱環節重點工程建設。推進城市公共交通、供水、電力、燃氣、污水和垃圾處理向周邊村鎮延伸。加快農村網絡平臺建設,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教育均衡發展,將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提高農村教育教學水平。建立健全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城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和場所建設,提升服務功能。穩步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并軌,統籌城鄉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的養老保障。

推動興邊固防富民。按照“興邊、富民、固防、睦鄰”的宗旨,大力實施“興邊固防富民”工程,成為得民心、順民意的德政工程,穩定邊疆造福人民群眾的幸福工程,建設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富裕、民族團結、安全穩定的新邊疆。強化興邊固防富民的增長點建設。依托邊境地區的獨特區位,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地緣優勢轉化為邊貿優勢、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加工、文化旅游業發展、邊境貿易流通,夯實興邊固防富民的經濟基礎。建設邊境連片扶貧開發區,推動沿邊地區連片開發、綜合整治,幫助邊境群眾脫貧致富。建設沿邊開放試驗區,擴大經濟貿易交流合作,提升沿邊開放水平。建設國際跨境旅游區,創新國際旅游合作方式,培育沿邊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資金、政策和技術支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引導群眾拓寬致富門路,促進群眾增收,提高邊境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加強興邊固防富民的基礎設施支撐。著眼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邊境安全,推動有關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政策、新舉措在邊境地區先行先試,全面提升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完善農村公路網末端的互通架構;提升邊防公路等級,改善邊民互市貿易點、邊防派出所、邊防哨所、邊境巡邏和旅游點的交通狀況;加強邊境農田水利和電網工程建設,著力提升農田牧業、民生水利、農村電網條件和農村飲用水安全。優先安排支持邊境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加強農村危房改造、邊境信息下鄉、邊境社會保障、邊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各項公共服務向邊境地區延伸。發揮興邊固防富民的基層組織作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重點選優配強鄉村黨組織支部書記,加強邊境地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有計劃地選派優秀年輕機關干部到邊境鄉(鎮、街道)、村(社區)工作,加強村委會和社區居委會建設。實施鄉村黨員和干部素質提升工程,優先安排邊境村“兩委”班子成員各類培訓,開展實用技術和創業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基層黨員、干部素質和帶頭創業致富能力。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構建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完善社會矛盾排查和調解機制、民意訴求表達和權益保障機制,突出抓好社會矛盾化解、流動人口管理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務。建設興邊固防富民的穩邊固防安全體系。完善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的合理治邊機制,強化聯勤聯動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邊防邊控通信設施、網絡信息安全、無線電監測系統建設,支持邊境覆蓋和應急通信工程,建設一體化邊防指揮信息系統和治安防控信息網絡。強化技防物防,擴大警民聯動報警裝置覆蓋面,在邊境重點地段、交通要道安裝監控設施,逐步實現全程全地域全時段無縫隙監控和全線封閉管控。建立統一的維穩固邊情報信息工作機制,完善應急預案,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三 基礎設施領域

按照統籌規劃、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形成銜接順暢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配套完善的水利設施、多元清潔的能源體系、融合暢通的通信網絡,為沿邊地區綠色崛起提供有力保障。

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強跨區域、跨國境交通的互聯互通建設,重點推進公路、鐵路、航空、口岸建設,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構建內聯外通、便捷高效的立體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完善快速鐵路網,大力實施既有線擴能和電氣化改造,提升東北東部鐵路等級和標準,提升支撐東部經濟帶的鐵路運輸能力。謀劃琿春至俄羅斯海參崴高速鐵路、圖們至琿春至扎魯比諾港擴能改造項目,努力提升跨境鐵路運輸能力。完善區域內高速公路網建設,打通集雙等高速公路斷頭路,建成貫通遼吉黑、內聯城市群的高速公路網。提升國省干線公路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扎實推進國邊防公路建設改造,加強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暢通程度,完善沿邊地區公路網體系。謀劃琿春至俄羅斯海參崴高等級公路,適時推進琿春至扎魯比諾港、圖們—穩城—清津等跨境公路建設,改造提升圈河至羅津等跨境公路等級,有序推進跨境橋改造。合理規劃機場布局,適時新建白山機場,謀劃建設琿春、集安、長白、和龍等機場,積極推動建設通用機場,構建布局合理、干支協調、功能完善的航空網絡體系。優化國內省內航線布局。推進空港物流、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促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加強鐵路、公路、民航與城市交通等多種交通形式的綜合換乘,開展樞紐建設,實現多種運輸方式有效連接。加大口岸建設資金投入力度,著力加強聯檢樓、入境通道、檢驗檢疫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專業化貨場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完善臨江、圖們、琿春口岸中藥材檢驗檢疫設施,推進集安公路口岸、安圖雙目峰口岸升級為國家口岸,加快推進圖們鐵路口岸增加國際客運功能,改造和建設琿春鐵路口岸千萬噸國際換裝站,推動實現中俄琿春—克拉斯基諾口岸互通小型車輛,適時啟動琿春甩灣子、龍井開山屯、和龍南坪、長白鐵路口岸及琿春春化分水嶺公路口岸開放,適時設立龍井白金臨時過貨通道,提升口岸人流通行和貨物吞吐能力。全力推進電子口岸建設步伐,提高口岸信息化水平。推進“大通關”工程,設立快速通關通道,提高通關效率。推動俄、朝加強相應口岸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高貿易口岸通關能力。

加強水利、能源、通信等設施建設。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完善防洪工程體系,開展鴨綠江、圖們江兩條國界河流重點河段防護和整治,實施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的治理工程,開展中小河流重點河段和山洪溝的綜合治理,著力提高重要支流和入海河流的防洪能力。加強重大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完成病險水庫和大中型病險水閘的除險加固工作,開展城市應急儲備水庫水源工程和應急備用引水水源工程建設,保障城鎮飲用水安全。加大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支持力度,積極發展集中供水工程,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延伸集中供水管網。加強能源設施建設。繼續加強沿邊地區電網建設。建設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新型農村電網,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用電條件。加快推進延吉—琿春、白山—臨江等天然氣長輸管道建設,同步實施聯絡線、城市門站等配套工程建設,與城市燃氣管道聯網。有序建設壓縮天然氣/液化天然氣設施,加快建設天然氣儲氣庫,提高區域天然氣儲氣調峰能力。深入實施“寬帶吉林”戰略,加快建設3G、4G、光纖寬帶、新一代互聯網等網絡,加快推進新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和數字廣播網“三網融合”,加強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推進信息安全保障數據中心、公共數據交換中心建設,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網絡平臺、電子政務及公共信息平臺、企業信息平臺。建設應急指揮調度平臺和新型應急網絡,提高通信和網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银川市| 贡嘎县| 临安市| 余江县| 漠河县| 新密市| 武夷山市| 眉山市| 仁化县| 博白县| 奉节县| 修文县| 阳春市| 卢氏县| 莱州市| 柏乡县| 新竹市| 新竹县| 米林县| 武胜县| 鲁山县| 平谷区| 买车| 芦山县| 锡林浩特市| 固阳县| 百色市| 突泉县| 蒙自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定兴县| 沾化县| 永登县| 襄垣县| 南陵县| 波密县| 汤阴县| 凤凰县| 山阳县|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