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扶貧政策:政府導向或市場導向?作者名: 樊明等本章字數: 3215字更新時間: 2019-09-21 01:24:11
第一節 馬克思的貧困及貧困消除理論
貧困理論在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馬克思正是基于對資本主義貧困化不斷加劇的判斷,才預言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走向滅亡。
一 馬克思貧困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尚未占據主導地位之前,整個人類社會一直處于貧困狀態。工業革命開始后,雖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了相當迅速的發展,但在馬克思所處的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整個社會處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極分化狀態。
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本相對稀缺,勞動則相對富裕,尤其是體力勞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掌握稀缺資源的資產階級就必然獲得較大份額的社會財富。相反,廣大的工人階級由于所掌握的相對富裕的生產資料,所分得的社會財富相對較少,因此資本就主導了整個生產過程以及分配過程。
此外,這種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還影響著資本主義的政治結構。政府的首要職能是發展經濟,這就需要資本和勞動。當政府面對相對稀缺的資本和相對富裕的勞動時,就會更多地考慮資本家的利益而忽視工人的利益。值得關注的是,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西方民主制度尚未完善,廣大工人階級還未加入社會民主政治的進程中,普遍沒有選舉權,工人階級對政府的約束力相對有限,而民主的政治權力主要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導致政府資產階級化,成為資產階級的政府。這樣,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結合在一起,使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處于雙重強勢地位,而工人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處于雙重弱勢地位。這是導致社會嚴重兩極分化的原因。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機器大量取代勞動,導致工人嚴重失業,是導致工人階級生活狀況悲慘的重要原因。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資本原始積累”一章中收集了大量資料,揭示當時工人階級生活的悲慘狀況。
二 馬克思的貧困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相對工資的相對降低,資本的份額與勞動的份額相對提高了,社會財富在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均了,貧困化就開始了。”“原始積累時期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第一種人積累財富,而第二種人最后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沒有可賣出的東西。”馬克思的這些描述強調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的絕對性。
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資本越來越取代勞動,形成了龐大的產業后備軍,社會需要救濟的失業工人也越來越多。正如馬克思所述:“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后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能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后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后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后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性、貧困產生的必然性。”
傳統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強調馬克思的相對貧困理論。其實馬克思并沒有直接提出相對貧困的概念,只是指出相對工資的降低會引起社會的相對貧困化。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困,旨在由此導出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的結論。顯然,如果貧困是絕對的,則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的結論就是絕對的;相反,如果貧困是相對的,則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的結論就是相對的。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在馬克思貧困理論的體系中沒有相對貧困理論。后來馬克思主義繼承者考茨基發展了馬克思貧困理論,明確系統地提出了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的概念,即相對貧困指的是整個“社會的貧困”,絕對貧困指的是無產階級“生理的貧困”。
根據馬克思的貧困理論,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因此若要消除貧困就要消除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代表人民掌握生產資料,讓每個人都成為國家的主人,每個人都能享有支配和使用生產資料的權利,消除少數人占有大量生產資料從而占有他人勞動力的可能性,由此就避免了馬克思所預言的社會兩極分化現象。
三 對馬克思貧困理論的評析
馬克思時代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歷史已發生巨大的變遷,有助于我們更客觀地思考馬克思的貧困理論。一個最直接和最明顯的事實是,目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絕對貧困已基本消除,馬克思所說的大量工人失業和極端貧困現象較少,只有按西方的貧困標準存在的相對貧困人口。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三點分析。
第一,時代在發展。馬克思所看到的資本主義世界多為反映在馬克思《資本論》原始積累章節中所描述的世界。即使是在馬克思的時代,資本主義社會也在突飛猛進地發展。正如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述:“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等等,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因此,即使在馬克思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農業社會相比已提高了很多。
19世紀末期西方資本主義的分配體制也發生了重要的變革。一個重要的表現是逐步建立的社會福利制度,推動西方社會逐漸進入福利社會,有效地避免了絕對貧困現象的發生。1896年孫中山訪問美國,到了當時在美國并不發達的檀香山。《孫中山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他在美國的檀香島上游覽了幾處風景,都覺得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奇異,豐富的物產,和平的秩序,街道的清潔美麗,人民的安逸愉快。”孫中山的觀察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繁榮以及普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沒有出現嚴重的貧困現象,尤其是絕對貧困。
20世紀后,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社會財富越來越多,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實恩格斯在晚年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發展、新變化時,在《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中明確地指出:“本書所描寫的情況,現在在很多方面都已經成為過去。”但很可惜,馬克思沒能看到這樣的時代。
第二,馬克思所預期的失業大軍并沒有出現。失業大軍的出現在馬克思看來是導致絕對貧困的一個基本原因。馬克思強調,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的有機構成會不斷提高,資本會越來越多地取代勞動,必將造成龐大的失業大軍,由此導致嚴重的社會貧困問題。然而,馬克思所預言的失業大軍除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出現過以外,終非長期普遍的現象,更非歷史趨勢。筆者認為,工業的高度繁榮必然導致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而馬克思似乎沒有注意到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工業剩余勞動力的吸收,過度強調了第二產業工業領域資本取代勞動造成失業大軍。這是馬克思貧困理論的時代和理論局限。
第三,生產與消費失衡難以長期存在。馬克思強調:“社會的生產離不開消費,社會的消費也離不開生產”。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人數占比小,其消費受到人數少以及消費邊際傾向遞減規律的制約,其作為一個階級群體消費能力有限。當資本大量積累生產出大量產品的時候,只有廣大工人階級把這些產品消費掉,資本才能進行社會再生產,實現生產消費的均衡。否則這個社會只有兩種情況:低生產與低消費的組合,高生產與高消費的組合。所幸,后一種可能成為西方社會的現實,這就為整個社會消除絕對貧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就馬克思的貧困消除理論而言,實踐的結果也并非如馬克思所預期的那樣。在理論方面,計劃經濟的可行性很低,通過計劃來協調整個社會無政府生產狀態的可操作性很低。計劃經濟加上公有制必然會扼殺企業家精神和創新,降低了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新創業的熱情。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往往還會導致社會腐敗問題。由于對國有企業以及政府官員的監管困難,官員以及國有企業的領導比較容易利用自己掌控的經濟資源以及政治權利以權謀私,是一種社會資源不合理分配的現象,也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從實踐的結果來看,曾經實行過公有制、計劃經濟的國家,經濟發展狀況普遍表現不佳,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趕不上同時期的資本主義國家。
總體而言,馬克思的貧困理論是富有啟發性的,始終提示我們在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貧困發生的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