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政策:政府導向或市場導向?
- 樊明等
- 2329字
- 2019-09-21 01:24:09
第五節 研究主題及方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如何確定扶貧要具體研究的問題尤顯重要。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后,仍需要恰當的方法加以研究,正確的方法有助于尋找到正確的答案。
一 研究主題
本章第二節回顧了中國扶貧政策演變的歷史。中國的扶貧強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主要寄希望于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解決貧困問題。但上一節分析的結論是,中國貧困率的降低更多地歸功于經濟普遍增長,而扶貧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后面第六章的分析表明,大多數扶貧政策對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并無顯著作用。
筆者認為,貧困可以理解為貧困人口沒有與有效率的生產要素相結合的結果,即沒有與有效率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企業家才能甚至土地實現良好的結合,從事有效率的經濟活動,由此導致其收入過低,成為貧困人口。這一命題可進一步展開:在貧困區存在大量勞動力,但缺少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企業家才能甚至土地,就導致貧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有限。這時貧困人口就處在一個勞動力供給嚴重過剩的區域市場,由此導致貧困人口的勞動力在貧困區定價過低。一個事實可為這一分析提供佐證:農民工外出打工極大地提高了其收入,就可以理解為農村勞動力與有效率的生產要素相結合的結果。
由此筆者認為,中國投入巨大的扶貧政策之所以效果有限,是因為政府主導的扶貧政策難以普遍實現貧困人口與有效率的生產要素相結合。而要實現貧困人口與有效率的生產要素相結合,關鍵在于建立城鄉統一高流動性的要素市場,尤其是勞動市場。農民工脫貧就可以解釋為政府開放了這一市場所取得的結果。這意味著要解決中國貧困問題,還有另一條途徑,即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筆者將政府通過建立城鄉統一高流動性的要素市場,尤其是勞動市場,讓貧困人口通過市場實現與有效率的生產要素相結合的政策,稱為市場導向型扶貧政策。相反,筆者將當下強調政府主導的扶貧政策,稱為政府導向型扶貧政策。
顯然,對扶貧來說,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均須發揮作用,但該如何分工是一個問題。從過去的救濟式扶貧到現在的開發式扶貧,更多地強調政府主導,但成效并不理想,對此下文將有詳細分析。本書則研究如何更多地發揮市場在扶貧中的作用,也就是通過建立城鄉統一高流動性的要素市場,尤其是勞動市場,作為扶貧政策的基本選擇。
由此,本書的主題可以概括為:為實現貧困人口減貧脫困,應主要實施政府導向型扶貧政策,還是市場導向型扶貧政策?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如果把貧困視為一種資源無效配置的現象,而扶貧可理解為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努力,因而需要讓市場在扶貧中“起決定性作用”,這無疑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扶貧問題的重要思路。
二 研究方法
本書基于問卷調查進行研究,運用批判性和建設性的思維,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通過調查了解中國貧困以及扶貧政策實施的現狀
中國農村的貧困現象是很廣泛且多樣化的,導致貧困的原因也是多樣化的。因此要研究中國的扶貧問題,首先要了解貧困的現狀,基于現狀,才能夠對貧困的發生提出合理的解釋,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扶貧政策實施已超過30年,客觀評價這些扶貧政策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如何調整中國的扶貧政策。為此,研究團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問卷調查,共完成有效問卷5407份,此外,還與許多貧困戶、村干部和駐村干部等面對面訪談交流。通過這些調查訪談,筆者對中國的貧困現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調查所獲得的數據為本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二)立足貧困人口收入正常化
扶貧政策有兩個可能的目標。第一目標是脫貧,即將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到貧困線以上,訪談中筆者注意到這是不少駐村扶貧干部的實際工作目標,也是考核他們的基本指標。第二目標是收入正常化,即貧困人口的收入與城鎮居民相仿。兩個扶貧政策的目標不同,所實行的扶貧政策措施就會有明顯的差異。立足脫貧,會更多地采取一些臨時、局部性的措施,只要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達到當下貧困線即可,比如派駐村干部下鄉對口落實脫貧,幫貧困戶找一兩個開發項目。但這些措施在今天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人地關系緊張的背景下,很難實現農村貧困人口收入正常化。在扶貧高要求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的扶貧工作甚至出現了運動化,問題更為嚴重。
筆者認為,扶貧的目標應是貧困人口收入正常化。只有以貧困人口收入正常化為目標,才能從制度上找出導致貧困的原因,才能進行制度建設,從根本上讓農村居民整體脫貧。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讓現在的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而不是貧困線一上調就又產生大量的貧困人口。為此,筆者對扶貧的研究更多地著眼重大的制度調整,而不是一些局部的扶貧措施。
(三)批判性和建設性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扶貧政策實施已超過30年,人們相信,扶貧政策的實施導致了中國貧困率的大幅降低,而在文獻中少有關于中國扶貧政策的深刻反思,對其批評大多局限于執行層面,對扶貧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的認識從來就缺少冷靜。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設定到2000年使8000萬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但2000年尚有3209萬貧困人口未脫貧,卻堅持認為“基本實現目標”。今天這種對扶貧成效不夠客觀以及對扶貧政策過于樂觀的態度仍在持續,仍然妨礙著我們對扶貧政策進行冷靜的思考。
筆者對中國的扶貧政策與扶貧的未來在態度上保持冷靜,對中國扶貧政策對貧困人口減貧脫困作用的機理和效果進行認真的理論分析和嚴格的數據檢驗。凡認為有問題的扶貧政策,均對其進行基于理性的批判。在批判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建設性的主張,這就是市場導向型扶貧政策。
筆者強調,本書不是為批判而批判,但需要批判時一定會表現出勇敢和直率;本書為建設而批判,批判不是為了否定,而是為了建設。因此,批判后必有建設性的意見,可以這樣說,批判和建設貫穿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