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對這個問題干脆利落地回應到: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思維(原文是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他認為如果要去肯定一臺機器是否擁有思維,必須要能感受到那臺機器的思維活動的話,那人類同樣也屬于“沒有思維”的范疇。因為你要了解一個人的思維狀況,不可能把你自己變為那個人來感受,必然是根據那個人的外在表現,譬如他的表情、動作、所說出的話語來得知。如果是這樣,問題就繞回到圖靈測試上來了,一個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將意味著可以在所有的外在表現上跟人類行為一致。
對意識理解的局限性,是今天很多人理解人工智能的一個思想誤區,總覺得機器必須實現和人類那樣自我意識的思考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在2015年3月,語言和認知學家諾姆·喬姆斯基(Avram Chomsky,1928—)和物理學家克勞斯有過一場對話,喬姆斯基再次被問到了“機器能思考嗎?”這個問題,他反問道:“潛艇能夠游泳嗎?如果機器實現了意識的外現的結果,但是意識的內涵(原文使用的是潛意識“Preconsciousness”這個詞)和人類的不一樣,那機器可以被認為是有意識的嗎?”如果非要讓機器具備人類思維所定義的意識,喬姆斯基直接引用圖靈對這個問題所說的話來反駁:“這沒有討論的意義”(Too Meaningless to Deserve Discussion)。關于機器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從圖靈的論文開始,到1980年約翰·希爾勒的中文房間思想實驗引發的大討論之后,學界才算有了比較統一的主流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