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心理學與人性的優點作者名: 木成鋼本章字數: 1212字更新時間: 2019-01-10 17:00:39
美好需要用缺陷來點綴
完美是個極有感召力的形容詞,想必也是每個人的心之所向。只是,完美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達到的。在到達完美的途中,往往有難以逾越的山,或者無以窮盡的水。也許,在你跋山涉水之后所到達的完美,并不是你想要的,而是別人所想的,憑你為此付出的心力,其實可以輕易地獲取另一些更適合你的美好。
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心理學教授赫伯特·西蒙曾說:“‘最好’是‘好’的敵人。”為此,他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為了反復糾正作業中的一個單詞,而把作業本擦破了。最后,我只好換了一個新的作業本,并把已經完成的作業重新寫了一遍,這次作業花了我整整半天的時間。為此,我苦惱不堪,找不到錯在哪里。這時,祖母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漁夫從海里撈到了一顆珍珠,他非常高興。可是,令他遺憾的是,珍珠上面有一個小黑點。漁夫想,如果我把這個小黑點去掉的話,這顆珍珠不就完美了?于是,他把珍珠刮掉了一層,但是他沮喪地發現,黑點仍在。于是,他不甘心地又刮了一層,可是黑點依然在。就這樣,他一直刮,刮到黑點沒有了,但珍珠也不復存在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完美的存在,有時候恰巧是為了維持完整和美好。如果盲目地消滅不完美,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離所謂的“完美”更遠。這個世界,正因為有了不完美,才促使人們不懈追求。面對不完美,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努力改善,積極進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另一個極端。
日本作家倉岡天心的《茶之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則小寓言,一位茶師讓兒子打掃庭院,結果兒子掃了一遍又一遍,努力將庭院打掃得一塵不染,茶師見到后,卻很不滿意,他走到庭院中,使勁搖動一棵楓樹,結果樹葉落了一地,然后告訴兒子:“庭院清潔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喪失美感。”
戴爾·卡耐基認為,一件事如果做得太過苛刻了,那么也就丟掉了美和自然,一個人太過追求完美,那么也就失去了“美”。一個完美的東西本身就不是完美的,這像是一個悖論,不過從某種角度來說,缺陷就是支撐美存在的條件之一,美也需要一些缺點來點綴。
斷臂的維納斯引發了無數人的猜想,這殘缺的斷臂的確是一個缺憾,但不可否認,恰恰是斷臂使維納斯成為雕塑中的極品。人們常常感慨睡蓮臥于淤泥爛沼之中,實在與高潔的身份不相映襯,殊不知離開了淤泥,睡蓮將會永遠地睡去,更別談什么高潔與美麗。缺陷與美并存卻彰顯了美,你的缺陷也許恰恰就是你的優勢,更是提升形象的一個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最容易走進的誤區就是“得像別人一樣”。特別是不自信的人,看別人的時候,總是抱著萬分的崇敬和欽羨,總是用別人把自己比下去。這樣的人,從內心里無法接受自己的現狀,更做不到悅納自己,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不完美的,完美的是別人。其實,無論是怎樣一個人,都是別人的風景,你不滿意的自己,也許在別人眼里,也有著閃光點。所以,打消“別人才是完美”的念頭吧,學會接受自己,這樣,你才能找回自信,投入正確的事情里,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那些不適合你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