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陽明十七歲
陽明的外舅諸公養和,做江西布政司參議,把女兒許配于他,十七歲上,奉了父親之命,到江西洪都去親迎。諸公留他在衙門居住,擇吉招贅。結婚那天,自有一番熱鬧,不必細說。誰知禮堂上準備行禮,書房里卻不見了新郎!諸公急急派人四下找尋,影蹤全無。原來,陽明那天偶爾出衙閑步,不覺行到鐵柱宮,見一道士,趺坐一榻,陽明看他有些來歷,便上前叩問。那道士也見陽明年少不凡,兩下講禮對坐,漸漸談起養生之說,那道士逐層指點,陽明也逐層究問,把招親的事完全掉在腦后,直和道士談到次早,諸公家人找來,然后告辭回衙。
陽明在這新婚之中,閑著沒事,見諸公衙內有好幾竹笥箱的紙藏著,就取出來成天到晚的學習書法,從此字學大進。到回去時,那竹笥箱里的紙,被他寫個盡空。后來陽明常常和學者說:“我起初學字,對著古帖臨摹,只學得字的外觀,入后提著筆,不輕易落紙,先凝思靜慮,把精神會聚一起,字體默運在心,然后下筆,如此好久,才通得字法。又見北宋程明道先生說:‘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我們想來,既不要字好,又為什么要學字呢?可見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也在其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