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學習考古
  • 陳勝前
  • 2739字
  • 2019-01-03 17:07:41

哈里斯方格(Harris Matrix)

新的田野考古操作規程引用了愛德華·哈里斯(Edward Harris)所發明的Harris Matrix。這是一個什么東西呢?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層位關系圖。為什么要冠上這么花哨的名字呢?這跟西方的學術傳統有關,算是對發明者的肯定吧!就像邁克爾·謝弗(Michael Schiffer)在他的名著《考古記錄的形成過程》(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Archeological Record)中定義了若干以學者名字冠名的定律,比如克拉克效應(Clark's effect)——人們習慣于往有垃圾的地方扔垃圾。特里格曾經為此取笑過,說謝弗把常識當成了定律。1973年哈里斯率先建立了一種畫層位關系圖的方法,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名稱。

說來慚愧得很,我知道有這個方法是非常晚的,兩三年前看論文時見有人提及,專門去查過,后來又有學生問過。最近得到倫福儒與巴恩所著《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Archaeology: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的第六版(2012年出版),非常權威的西方考古學教材,查閱了一下,發現沒有提及哈里斯的工作。再去查較晚近出版的《田野考古學》(Field Archaeology),居然也沒有提及,看來這個方法的流行程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在給哈里斯的著作第2版撰寫的序言中,謝弗有點憤憤不平,說這么重要的方法,居然還有人不認同。不過,謝弗在自己1987年的著作中,對其也是只字未提的。

爭論有沒有名氣,其實有點無聊,甚至是庸俗。好不好還得看東西本身。層位關系圖對于中國考古學來說,實在不是什么新鮮的玩意兒。不過,哈里斯方格不是一般的層位關系圖,它是一種能夠把整個遺址所有遺存的早晚關系都統合起來并且進行分期的層位關系圖。哈里斯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做法跟中國考古學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我們能不能用呢?這幾個問題值得討論一下。

在進入具體討論之前,有必要像哈里斯一樣,先說說考古地層學所依賴的幾條基本原理。第一條原理就是疊壓關系法則,即在沒有擾動的情況下,下面的地層早,上面的地層晚。這條原理很好理解,如果這條原理不成立的話,地層的早晚關系就沒法區分了。

第二條原理是水平法則。自然條件下,由于重力的作用,考古地層應該是趨于水平的。我們知道地質地層由于構造運動,會出現褶皺,此時地層看起來就可能是斜的。相對于地質地層,考古地層的年代都非常晚近,很少有固結成巖的現象,更少有地質構造運動所引發的褶皺出現。因此,可以假定考古地層是水平的,更準確地說,考古地層是趨于水平的,受重力、水流等營力的作用,高處的沉積物會向低處運動。

第三條原理是連續法則,考古地層如果沒有干擾的話,應該是連續的,像透鏡體一樣,中間厚,邊緣薄,逐漸消失。如果你看到的是很厚的地層,那么就應該考慮一下它的成因,它是否被打破了,比如一條溝壕會把連續的地層切斷,讓人看到很厚的地層剖面;也可以是一堵墻,把兩邊同時期的地層分隔開來。這條原理實際就是打破關系原理。

這些原理不復雜,說穿了都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學術一點兒,就成了公理。在西方發源的近代科學是以邏輯推導為基本線索的,因此首先需要一些公理,然后進行推導,得出更具體的認識。從一般到特殊,也就是所謂演繹的方法。的確,沒有演繹,我們實際上很難說什么。

哈里斯層位關系圖所有的奧妙就在于他所確定的需要排出早晚關系的考古單位。中國考古學中,需要排出早晚關系的單位一種是地層,另一種就是遺跡單位,比如房子、墓葬、灰坑、壕溝等。哈里斯所定義的單位要比我們的細致許多,一段經過幾次維修的墻就是幾個地層單位(圖2.1),不同探方的地層可以是不同的單位。然后用一張布滿小長方形的表格(圖2.2),把這些地層單位都標記上去,便形成了哈里斯方格,同一遺址中若干幅這樣的表格可以拼接起來,形成整個遺址的層位關系圖(圖2.3),根據它可以進行分期。

圖2.1 層位關系實例圖

圖2.2 Harris Matrix的工作表格

圖2.3 層位關系轉換為Harris Matrix

地層的接觸關系基本上只有三種,一種是疊壓,用上下關系來標識;一種是打破,即從前連續的地層被斷開,或是屬于同一時期的地層被人為分隔開來,用等號(=)來標識;第三種就是沒有接觸關系的(圖2.4),我們不知道其早晚關系,那么就縱向上分出另外一支來,就像樹分杈一樣,若是在哪個地層又聯系起來了,那么就再連接起來。通過這樣的關系標識,所有的地層單位就都聯系起來了。

圖2.4 三種層位關系

哈里斯層位關系圖的好處在哪里呢?(1)細致。如果需要的話,你完全可以把一個經過幾次維護的灶坑細分為幾個地層單位,較之我們只對地層與遺跡單位排序的精細度大有提高。(2)規范。因為有表格與簡單的規則,可以有效地區分各種地層單位的早晚與并存關系。(3)系統。通過多個有關聯的層位關系圖,可以把整個遺址的地層單位都串聯起來,進而做全面的分期,這比我們僅僅畫一兩幅典型剖面的層位關系圖要系統得多。

哈里斯方格如此好,要用起來并不是很容易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地層單位要比我們現在所知的要小許多。在中國考古學中,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一般都用5米×5米的探方,很少會把一個遺跡再細分為若干個地層單位,比如一個灰坑內的堆積。因為地層單位少,采用哈里斯的方法實在有點大材小用。某些地層特別復雜的遺址,如遼西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遺址,很需要用這種方法。如果能夠把這樣的遺址所有的地層單位(包括遺跡在內的)都串聯起來,再進行分期,我們或許可以知道同一時期存在的房屋數量。總之,遺址越復雜,哈里斯的方法就越有用,因為它能夠把復雜的層位關系分組,進而簡化程序。

再進一步思考,這種方法是否可以用于舊石器遺址的發掘整理中呢?感覺幫助不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舊石器遺址極少有復雜的遺跡單位。而且,由于時間久遠,地層所經歷的地質改造大多比較復雜,此時地質地層學可能要比考古地層學更適用一些。相對而言,它在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的遺址中更為適用,尤其是那些經過長期利用的遺址。

中國考古學非常強調分期工作,分期最重要的基礎材料就是疊壓打破的層位關系,它跟陶器的類型學排隊相比,可靠性更高。兩者結合才能得出分期方案。一般地說,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往往更重視陶器的排隊工作,對地層單位的排序分期關注不夠充分。若是能夠把哈里斯的方法用上,我們分期排隊研究的可靠性肯定能夠得到提升。由于地層單位區分更加細致,我們識別到的考古材料信息可能將更豐富。最后,由于更精細的地層識別工作,我們也就更可能了解遺存的同時性問題,由此對古代社會與人類行為的了解會更準確。

不過,如果將之作為中國田野考古操作規程頒布出來,作為指導性的綱領,要求在考古實踐中加以應用,我對此感到不大樂觀。目前國內幾乎沒有怎么應用這個方法,連了解者都很少。田野考古操作規程,按我的理解,應該是考古工作的最低要求,是最小公約數,就像醫生的行為準則一般。哈里斯的方法對中國田野考古來說要求有點高,不過,作為推介的方法,倒是值得肯定的。希望真的有人能夠系統地運用一下,看看它能不能服中國考古的水土,或許我們還能把它給革新一下。對此,我還真有點期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吉林省| 泰安市| 开阳县| 玛纳斯县| 武穴市| 乌拉特中旗| 应用必备| 兰州市| 兴宁市| 磐石市| 兴化市| 新化县| 景泰县| 长子县| 九龙城区| 连江县| 南江县| 大港区| 岳阳县| 阜南县| 鄂州市| 宣城市| 郁南县| 东安县| 平安县| 浑源县| 景谷| 广东省| 明水县| 万宁市| 丹棱县| 昭觉县| 诸暨市| 绍兴县| 延庆县| 黑水县| 岱山县| 台南县| 平邑县|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