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點疑惑,為什么不說本山之石呢?是因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嗎?學術研究是一項探索性的活動,一般說來,沒有既定的道路可以走,需要從許多個角度來深入。在一個學術體系中待久了,免不了有一些思維定式,此時就需要換個思路。“他山之石”也就有了借鑒的價值。曾有同學認為中西考古學理論是為了解決各自的問題形成的,各有所長。我贊賞其愛國情懷,但是又不得不承認,考古學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不論是層位學、類型學,還是指導理論馬克思主義。向西方考古學學習是近百年來的基本形態,短時間內恐怕還不能改變。“學習乃是硬道理”,魯迅先生倡導“拿來主義”,當代改革開放的中國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廣泛地學習。“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謙虛地學習,讓我們充滿活力,讓我們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