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學習考古
  • 陳勝前
  • 2932字
  • 2019-01-03 17:07:40

所謂學問以及作為一門學問的考古學

遇人引薦,常說是搞學問的,偶爾還要著重強調一下,說是真做學問的。(難道學問還可以假裝做不成?)突發奇想,我們所謂的學問指的是什么呢?為什么大家認為學問是值得一做的事呢?或者至少是比較冠冕的說法。一般來說,我被認為與自認為是“做學問的人”,然而我卻從來沒想過學問是什么,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什么是學問呢?吃喝拉撒不是學問,我們稱之為本能。《紅樓夢》中賈政教訓寶玉,有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曹雪芹通常都是正話反說的,顯然他并不欣賞什么世事洞明的學問——通常不過是附和流俗的代名詞。所以,從邏輯上講,學問與世事洞明有點反義;也就是說,學問就不是直接關注現實本身的東西,好比說,買東西善砍價,發大財,當大官,甚至是如西門豹那般能夠安定一方,就此我們一般都不會說有學問,我們稱之為“能干”。因此,我們又可以說,學問只是人世生活的一部分,是某個群體的主要追求。如果你沒有學問,并不等于你不能干,不優秀,你可能另有所長。賈政所犯的錯誤就是想官商學通吃,經邦緯國已經夠風光了,硬要當個教授、院士什么的,反而不倫不類,學問屬于追求學問的那么一個群體。這么比較一下,不難發現,學問的確是離現實有點遠的東西!

人,有時是很現實的,今天能夠對付過去,就無須考慮明天。房子能用70年,太長了,三五年就行;馬路嘛,能過一個冬天就足夠了。我們都會同意孔老夫子是有學問的人,是有大學問的人,萬世師表,人間圣賢。然而,孔夫子活著的時候惶惶如“喪家之犬”,走到哪里都不受待見。道理其實很簡單,孔夫子解決不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難題。搞什么仁義禮智信,說什么三代最好,嚴重脫離現實,完全處在做夢狀態。隨后兩千年的歷史卻證明孔夫子是有價值的,他的思想對于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貢獻大極了。我們如今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感,無不受到孔夫子思想的影響。北宋大儒張橫渠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說法,就此而言,孔夫子確實是開天辟地的。學問是關于人之根本與未來的東西。大學問家解決的是大問題,是最長久的問題。學問家應該是理想主義者,而不應該是現實主義者。不是哪一種更好的問題,而是“術業有專攻”。

既知學問的特征,再回過頭來看考古學,考古學是否是一門學問呢?考古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呢?考古學研究過去,目的卻是未來。從這個角度來說,考古學非常符合學問的一般特征,它之于現實的意義是相對有限的;實際上,現實中運用考古學成功的例子并不多。政治上用以促進民族的認同感,強化政治合法性,服務于某個階層的利益,這些都可以理解,但如納粹、種族主義以及類似政治體系運用考古學就是一場災難;經濟上,現實中的人們視考古學基本為挖寶與鑒寶,屢禁不止的盜墓與盜掘自然是違法的,那種為了現實利益曲解考古材料或是過度開發對文化遺產的破壞也不可小視。理想都是美好而純潔的,現實總是妥協與郁悶的。從學問到現實似乎需要某種“中程理論”來溝通,更需要審時度勢地運用。現實有點殘酷的骨感無損于學問的豐滿,打了敗仗責怪《孫子兵法》是沒有道理的。

作為一門學問的考古學本來就是研究人之過去的,尤其是沒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它探索人的由來,是人了解自身的基礎。人從哪里來的、怎么來的等問題有助于我們了解人是什么,人的本質是什么。知道這些有什么用呢?既不能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也無關國家民族的強盛,但是這些研究構成人類知識的基礎,就像一棟大樓的底座,你看不見它,但它不可或缺。人若對自己都不了解,何談人的利益呢?就好比我們經常說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要,人們的物質需要為什么一直要增長呢?人為什么有精神需要呢?人何時有了精神需要?我們的物質需要究竟何所指?是指生理需要的基本滿足嗎?滿足這些需要之后的“物質需要”還是物質的需要嗎?作為一門學問的考古學也許不能單獨回答這些問題,但是回答這些事關人類本質的問題是離不開考古學的。

考古學研究人類過去的歷程,我們有時希望從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看出某些規律來,然而,愈研究,我們愈發現存在許多特例難以被規律所包括。我們既不能說歷史毫無規律可言,也不能說歷史鐵律無人能擋。考古學就是歷史統一性與多樣性之間的辨證論治。從歷史的角度說,一切都是過去的事,一切都會過去,沒有人能夠萬壽無疆,除了DNA之外。在人類社會中,還有一種東西跟永恒的DNA一樣,能夠不斷流傳、傳播、變遷,當然也會滅絕消失,我們稱之為“文化”。說到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千姿百態。比如我剛剛讀到蘇丹的努爾人(Nuer)用牛糞灰刷牙,用牛尿拌奶酪洗手、洗臉,我覺得這真不可思議,很有點獵奇的心理。想當年西方人看中國人裹小腳、留長辮子,恐怕也是如此。考古學需要理解為什么文化如此不同。不過,目前考古學的解釋大多是歸因于環境,自然環境,或者再加上一個,社會環境。重建文化多樣性的形成過程(歷史)無疑是另外一種很好的解釋方式。時間與空間,統一性與多樣性,考古學讓我們看到一個豐富的過去,盡管有點殘缺。了解它,至少可以讓我們多一點兒謙卑,多一點兒包容,多一點兒相互理解。

考古學是晚近出現的學問,為什么這么晚呢?因為考古學的立足點是近代科學。人類很早就試圖了解過去,通過傳說、神話,甚至是某些被神化的古物來傳遞有關過去的故事。我們現在知道這些方式不大靠譜,口口相傳之中芝麻能夠變成西瓜。考古學的出現就是為了有效地了解人類的過去,其基本的立足點就是科學。科學有理論、方法與材料,這三者相結合使得我們對古代認識有據可依,能夠不斷修正。考古學跟自然科學相比,也許不那么客觀,不那么可靠,但是跟傳說、八卦、迷信、神話等相比,它就太高明了。不管怎么說,考古學是我們目前了解史前時代最有效的工具。這句話暗含著一個前提,即考古學是要探索真實的史前時代的。“求真”這一普遍的科學目標,也是考古學的目標之一。

與真實、寬容相對的是欺騙、狹隘,它們是人類的大敵。人類的悲劇大多與欺騙、狹隘聯系在一起。欺騙之流行,以至于需要我們在每一個領域都成為專家才能勉強應付。欺騙之普遍也反襯出真實之可貴。與欺騙相比,狹隘的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看看每天發生在世界上的悲劇,就不能不感慨寬容是多么重要。考古學并不會自動生成真實與寬容,但是它無疑是真實與寬容的基礎。我想,只要欺騙與狹隘還很猖獗,考古學這門學問就有存在的必要。不過,我們也要小心這門學問被它們侵蝕殆盡。

學問是值得追求的東西,除了上面有點堂皇的理由之外,學問的價值在于能夠幫助人理解現實,盡管它很少能夠改變現實。當代社會,學問已經高度分化,從學問到社會生活之間產生了許多中介或橋梁。比如說,一門科學往往有理論學科,有方法論學科,還有工程學科,通過它們,“無用的學問”逐步化為可以改變現實的手段,學問變成能耐,知識成為力量。“百無一用是書生”,那是因為那些書生除了考試之外,并無真正的學問。考試是能力,不是學問。

最后也許應該說點學問之道,古人其實已經說盡了,這里不過是重復一下而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許可以補充一點個人的小心得,那就是讀書中多一點思考,讀書之外多一點切身的實踐與體驗。學問可能不會讓人飛黃騰達,但至少有可能讓人少一點虛偽與狹隘。能夠真實地活著,在這個時代,尤為珍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徽省| 秦安县| 阿克| 淮阳县| 上饶市| 长宁区| 洪泽县| 两当县| 枞阳县| 鄂尔多斯市| 汤原县| 囊谦县| 遂溪县| 浮山县| 郸城县| 南川市| 东至县| 锦州市| 青神县| 海林市| 溧阳市| 伊吾县| 二连浩特市| 雅江县| 舞阳县| 东阿县| 弋阳县| 嫩江县| 焉耆| 新竹县| 老河口市| 新泰市| 宁海县| 铁岭县| 达州市| 浦江县| 英吉沙县| 呈贡县| 阳山县| 阜阳市|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