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勞累感來自于你做事的方式
- 快樂的人生(套裝共6冊)
- (美)戴爾·卡耐基等
- 3980字
- 2018-11-27 14:36:14
一位婦女一動不動地坐著,無所事事,卻感覺非常忙碌;一位婦女在辛勤工作的同時,手頭上還有很多其他工作在等著她,但她卻感覺非常悠閑。不是所做的事情給我們忙碌的感覺,而是我們做事的方式,是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
現在,這種忙碌的感覺帶給人的大腦和精神的壓力日益強烈。很多婦女,男人亦如此,他們敏銳地感覺到了忙碌感帶來的痛苦。女人遭受的痛苦相對更嚴重,因為她們沒有意識到忙碌感真的與她們所做的事情無關;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聯系。
我見過一位婦女,曾經有段時間忙碌感讓她非常苦惱,即使一整天只有兩件事情,加起來最多需要半個多小時就可做完,她也感覺忙忙碌碌的,她總是極其渴望休息。在我認識她之前,還從不知道,堅持工作直至勞累過度可以使人變得異常,而絞盡腦汁地渴望休息也可使人變得異常。這位婦女雖看似在休息,卻從未得到真正的休息:她會幾小時地躺在床上“休息”,可思想卻一直處于一種足以使任何正常人精疲力竭的緊張狀態。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她過于喜歡休息。不用說,她正遭受精神緊張的苦惱,在獲得健康的過程中,她必須被迫工作,不停地工作。許多許多次,她哭喊著乞求要休息,可實際上,她所需要的不是休息,而是工作。
她開始從事一些有益健康的工作。在工作時,她常為工作的殘酷而哭泣。可回到家里,卻像孩子一樣快樂,而且可以正常地休息,休息得也很有質量。因她忙碌的是對健康有益的事情,休息也相應變得健康正常了。她開始越來越對工作感興趣,休息得越來越少卻越來越好,因為休息的目的和理由非常充分。
現在,她的休息時間和正常人一樣,而且能從每片刻的休息中獲得新的活力。之前,所有的休息只會讓她更苛求休息,讓她處于過度勞累的緊張之中。讓人似乎感覺奇怪的是,她對休息的反常需求沒有了,忙碌的感覺也消失了。
美國婦女最需要的就是健康的休息習慣,是真正的休息,不是緊張的休息或者自我放縱的休息。
另外一個關于緊張狀態下的假休息的例子講的是這樣一位婦女,她每天堅持騰出一段時間休息,并強調安靜地、帶著悠閑的心情——她所謂的悠閑心情——去做事情。可她卻把家務事做得一團糟,而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認為自己行動敏捷,做事利落,休息得當。當她在自我陶醉時,暴風雨卻在她周圍即將到來。她過于自我陶醉,沒有意識到暴風雨的來臨。而且罪魁禍首就是她自己。她對家里人對她苛刻的要求傷透了腦筋,累得病倒了,甚至患上了慢性病。她認為自己可以放心休息了,但令她惱火的是,明明奔波忙碌的是自己,其他人竟然抱怨勞累。
借助虛假的休息,她心中一直壓抑著一股怒火。如果這位婦女能敞開心扉,釋放心中的怒氣,她也許會大病一場,但這會讓她睜大雙眼,認清真理,自己就能休息得更有效果,家人也會輕松地生活和休息。
乍一想,這個國家似乎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人們在急迫需要良好的休息習慣的同時,緊張的休息習慣竟然在近幾年成為人們最大的誤區。然而,細想之下我們就會發現,這似乎又非常合理。我們都已緊張地工作、緊張地玩樂、緊張地生活這么長時間了,當休息的需求變得急迫起來時,就想當然地把緊張的情緒強加在休息上,于是休息也變得緊張起來。這樣的“休息”意味著什么?能帶給我們什么力量?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就我提到的第一位婦女而言,休息對她是一個神經逐漸脆弱的過程。身體休息了,卻休向了墳墓。身體一而再、再而三地休息,血液循環就越來越緩慢,直到抵抗力最差的器官產生疾病。醫生似乎習慣性地關注疾病本身,而不關注疾病背后產生異常緊張感的原因。另外,可以看出來,休息過多和休息方式不當會讓人產生不正常的忙碌感;同樣,過多工作和工作方法不當也會讓人產生不正常的忙碌感。這兩者都會給人造成痛苦。
美國人易患“美國病”,這一傾向由來已久,所以他們的下一代都繼承了忙碌感,也深刻地感受到忙碌感帶來的苦惱。但實際上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無事可忙。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關注的是,不要把忙碌感與任何事情聯系起來;其次,要通過努力治療釋放出緊張感——就像需要努力工作治療舞蹈病或者其他精神疾病一樣。
很多婦女起床打扮,就像要趕火車一樣;吃早飯就像有六個月才開一趟的、駛向地球另一端的輪船在等她們。她們不知道自己為何匆匆忙忙,也沒有意識到自己處于匆匆忙忙的狀態中,直到緊張過度病倒為止,然后,她們就難免遭受“忙碌感”帶來的痛苦。
觀察一些婦女與人爭論時的情景,她們急三火四,強詞奪理,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她們幾乎不讓對手有講話的機會,更不用說讓自己停下來,認真思考對方的建議對錯與否。
忙碌感絕不只體現在做事方面,它也強硬地植入我們的大腦,進入我們的談話、寫作和思考中。我想知道,我們當中多少人能有心沉氣定的、正常運轉的大腦?多數人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衡量心沉氣定地思考、工作和生活,心沉氣定的頭腦或者偶爾充滿忙碌感的頭腦,具有良好的敏銳感,它會像赤手拋掉熾熱的煤一樣,拋棄忙碌感。
緊張的忙碌感會削弱人的肌體功能,在依靠堅強的毅力尋求正常、寧靜的生活習慣之前,沒有人能體會到這一點。然而,我說忙碌感會削弱人的大腦和神經功能,絕不是危言聳聽,它的確非常可怕。
再重復一次,忙碌感與所做的工作沒有任何關系。忙碌中的婦女和無事可做的婦女都會產生忙碌感。
“但是,”有人會說,“時間有限,卻要做很多的工作,難道不會感覺到時間的壓力嗎?”
哦,會的,會的——正常情況下人們都會感覺到時間的壓力。正因為壓力,你才可以安排一下,哪些工作最好不做,以緩解壓力。如果兩件事情同等重要,就必須作出決定,你有時間做哪一件事情。那么,剩下的另外一件事情就只能讓路。如果為無暇做的事情擔心,那么,本來時間充裕、可以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了。做事情時,應拋棄任何非正常的忙碌感。
自然規律偏愛健康,健康偏愛休息——恰如其分的休息。如果無法捕捉休息的訣竅,就要像向日葵尋找太陽那樣去尋找它。這訣竅決不是任何虛偽的東西——它是自然的、活生生的,屬于我們自己。在尋找它的過程中,要注意尋找自己最純的本性;反之,這最純的本性一定會助我們一臂之力。
要想從休息中獲得真正的動力,就必須有休息的理由和目的。必須學會放松自己的神經和身體,讓身體處于放松、順從的狀態,這樣血液循環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但是,在身體處于順從狀態同時,也必須有所行動,這樣血液循環才能良好地進行,才可發揮其預期最大的功效。
最重要的是,要想知道如何休息,必須學會拋開所有私心雜念。這很難做到。最好的辦法是全神貫注地想一件簡單、讓人心靜、有益健康的事情。例如,你感覺勞累時,可以休息半個小時以驅除勞累感。假設你躺在床上,想象自己是一個經過暴風雨洗禮過的、波濤翻滾的湖泊。暴風雨漸漸變弱,變弱,直至雨過風停,湖面上只有一些翻滾的小浪。小浪翻滾得越來越小,最后只剩下泛起的漣漪。然后,風平浪靜,水靜如鏡。太陽西沉,火映西山,暮色降臨,天空現出點點星光,綠岸、翠樹、夜空和晚星都映照在如鏡的湖面上。你就是湖,沉靜如水,精力內蓄,隨時準備起來,然后繼續工作——繼續工作,做得比以往更好。
還有一種平靜心態獲得更好休息的方式。想象自己漂浮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慢慢下沉,下沉,直至沉到平靜的海底。眾所周知,不管大海的表面如何波浪滔天,不遠的水下永遠是寂靜無聲。讓想象力載著自己游到那里,這就是休息。
使身心平靜,不論用什么方法,只要一開始就全神貫注地投入,就會不斷有各種雜念蜂擁闖入。就讓它們進來吧,進來吧,不要理會它們。
我認識一位婦女,她患了精神疾病,身體器官受到嚴重侵害。她下定決心要好好休息,她也這么做了,每天都休息三個小時。她自我暗示道:“我要左邊躺一小時,右邊躺一小時,再平躺一小時。”她日復一日地堅持著。向左邊躺時,她可以欣賞一棵漂亮的樹;向右邊躺時,她可以欣賞一幅美麗的畫;平躺時,她可以透過天窗看見藍天和綠樹。她身體每周都在好轉——她知道休息的目標:為了身心痊愈。如果她休息時只會抱怨,那么,我懷疑她身體今天能否好轉。她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拒絕那些不愉快的感覺。她身體好轉以后,可以進行簡單的鍛煉了。她清楚,開始時需要加倍的小心,但這是為了獲得更好的休息,讓身體恢復得更快,于是她堅持鍛煉。現在,她已經痊愈了。知道怎樣休息,她知道怎樣比以往更好地工作。
為了獲得正常的休息,我們需要整晚的睡眠。白天何時短休經常難以預料。休息的方式也難以想象,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利用它們。我們還需要養成輕松工作的習慣,這肯定會幫助我們恰如其分地休息。能正常地休息,才能正常地工作。
一位富有智慧的女士曾說過:“親愛的,你不應該夸大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論她本人知識豐富與否,她說的這句話真的意義深刻。
正是我們養成了過分地夸大事情重要性的習慣,才使我們總是忙忙碌碌,才使我們自己緊緊地握住緊張的生活不放。必須滿足于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全力以赴地做完它,然后再開始做第二件事。這樣,我們會很驚奇地發現,我們居然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以良好的心態集中精力做事,是輕松工作和充分休息之根本,因為它意味著放棄一切私心雜念。
我知道,一些婦女讀者會說:“哦,是的,這對一些婦女有益,可是對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女人來說,或者像我一樣必須要工作的女人,根本沒有用。”
我的回答是:“親愛的女士,它對你最有用!”
工作做得越多,生活越辛苦,我們越需要盡可能地讓工作變得輕松,讓生活變得自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上學,但我們可不想上小學。
生活越辛苦,受到的阻礙就越多,就能越誠心地學習讓阻礙變成機遇的方法——如果堅持不懈,無論境況多么嚴峻,獲得畢業文憑的時間都會變短。從忙碌中獲得自由,在不平靜的地方尋求平靜的心,這些值得我們去克服任何困難。想一想如此平靜的思想會給他人帶來多少益處呀!尤其是一個女人獲得了這平靜的思想,在今天,會多么的與眾不同呀!
女人的思想混亂不堪時,是最糟糕的混亂不堪;女人的思想平靜如水時,從人性的角度講,是最美妙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