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城鄉一體化發展差距與發展不平衡

雖然我國及各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城鄉發展一體化存在發展差距較大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是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一)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總體呈縮小趨勢

我們以變異系數來反映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變化趨勢。

1.2012~2013年:總體差距繼續縮小,但社會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有所擴大

2013年與2012年相比,全國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區域差距繼續縮小,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區域差距由0.2739縮小到0.2606(見表1-8)。

表1-8 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變化趨勢(變異系數)

四個一體化中,生活水平一體化區域差距縮小幅度最大,由0.2905縮小到0.2547;經濟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由0.4111縮小到0.3929,生態環境一體化區域差距由0.1690縮小到0.1538。但不夠理想的是,社會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有所擴大,由0.2959擴大到0.3105(見表1-8)。

14個二級指標中,除要素流動、教育均衡發展和文化均衡發展外,其余指標的區域差距比2012年縮小,其中產業協調、信息化普及率、垃圾處理等指標的區域差距縮小幅度較大。教育均衡發展、文化均衡發展的區域差距擴大幅度較大,這是導致社會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有所擴大的主要原因(見表1-8)。

2.2006~2013年:總體差距呈逐年縮小趨勢,生活水平一體化和生態環境一體化區域差距縮小幅度較大

2006年以來,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的區域差距呈逐年縮小趨勢。2013年與2006年相比,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的區域差距由0.3956縮小到0.2606(見表1-8、圖1-3)。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區域差距縮小,中、西部地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數量增多和工資性收入提高,中央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投入和其他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各地政府對統籌城鄉發展認識的提高、加大統籌城鄉發展政策支持力度等,是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不斷縮小的主要因素。

圖1-3 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變化趨勢(變異系數)

四個一體化中,生活水平一體化和生態環境一體化的區域差距呈逐年縮小趨勢,經濟發展一體化和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區域差距雖在有些年份有所擴大,但較2006年仍有縮小。生活水平一體化的區域差距縮小程度最大,由0.5943縮小到0.2547;生態環境一體化區域差距由0.3098縮小到0.1538;社會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縮小程度最小,僅由0.3543縮小到0.3105,且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擴大,主要是由文化均衡發展區域差距連續擴大所致;經濟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由0.4777縮小到0.3929(見表1-8、圖1-3)。

14個二級指標中,經濟發展、產業協調、收入消費水平、生活環境質量、信息化普及率、環境質量和垃圾處理等指標的區域差距呈逐年縮小趨勢;要素流動、文化均衡發展和自然資源保護等指標的區域差距擴大;其余指標則是在小幅波動中總體呈縮小趨勢(見表1-8)。

二級指標區域差距縮小程度的差異非常大,縮小幅度最大的是信息化普及率,由0.8720縮小至0.2202;其他縮小幅度較大的指標還有垃圾處理、環境質量、生活環境質量和收入消費水平,分別由0.6008、0.3096、0.6463和0.5120縮小到0.1966、0.1467、0.3619和0.2983;而自然資源保護、要素流動、文化均衡發展3個指標的區域差距分別由0.4118、0.3580和0.4963擴大至0.4188、0.4271和0.6686(見表1-8)。

我們還采用分值排名前5位的平均值與分值排名后5位的平均值的比值來大體反映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的現狀以及差距變化趨勢,區域差距變動趨勢與變異系數表現的趨勢一致(見表1-9)。

表1-9 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前后5位平均值比)

(二)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依然較大

盡管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區域差距在不斷縮小,但區域差距仍然較大。

2013年,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分值前5位平均值是后5位平均值的2.11倍(見表1-9)。

四個一體化中,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區域差距最大,2013年分值前5位平均值是后5位平均值的3.28倍;社會發展一體化、生活水平一體化和生態環境一體化分值前5位平均值分別是后5位平均值的2.25倍、2.09倍和1.60倍,遠遠小于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差距(見表1-9)。

經濟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最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差距上,2013年,經濟發展一體化的3個指標中,經濟發展、產業協調和要素流動分值前5位平均值分別為后5位平均值的4.44倍、3.79倍和3.15倍(見表1-9)。

二級指標體現的差距更加明顯。其中水資源利用、文化均衡發展、經濟發展、產業協調、自然資源保護和要素流動等分值的前5位平均值分別是后5位平均值的15.76倍、7.49倍、4.44倍、3.79倍、3.74倍和3.15倍。差距最小的環境質量的前5位平均值是后5位平均值的倍數也達到1.49倍(見表1-9)。

(三)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主要表現為東部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

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其他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巨大,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其他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不僅低于東部地區,而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這種區域差距是全方位的,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四個一體化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東北地區除經濟發展一體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他三個一體化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見表1-10),這是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差距的最主要特點。

表1-10 各區域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與四個一體化分值比較(2013年)

第二,中部、西部地區與東北地區之間有一定差距,但中部地區在生活水平一體化和生態環境一體化方面與東北地區之間的差距很小(見表1-10)。

第三,中部和西部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已經接近,差距較小,特別是經濟發展一體化和社會發展一體化水平已經非常接近(見表1-10)。

第四,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區域差距最大,生態環境一體化的區域差距最小(見表1-10)。

(四)四個一體化發展不均衡,生態環境一體化滯后,社會發展一體化進展大幅下滑

四個一體化發展不均衡表現為進展差異較大,生活水平一體化進展和經濟發展一體化進展較快,特別是生活水平一體化進展;而社會發展一體化進展和生態環境一體化進展較慢,特別是生態環境一體化進展,雖然2012~2013年,特別是2013年進展有所加快,但總體進展不理想。

2006~2013年,生活水平一體化和經濟發展一體化年均提高10.90%和7.96%,高于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年均增長(7.15%);生活水平一體化年均增長分別是生態環境一體化和社會發展一體化年均增長的2.37倍和2.06倍(見表1-7)。

生活水平一體化進展較快主要是由于近幾年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增速持續超過城鎮居民,帶動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穩步提高;同時,近幾年農村信息化發展非常迅猛,2013年農村信息化普及率指標指數比2006年提高了2.1倍,年均提升17.55%,是14個二級指標中進展最快的。此外,收入消費水平指標指數的進展也較快,年均提升8.63%(見表1-7)。

與生活水平一體化進展相比,生態環境一體化進展十分緩慢,2013年與2006年相比僅提高了36.92%,僅為總水平進展的59.4%。生態環境一體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垃圾處理指標指數大幅提高拉動的,這得益于投資見效快的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的快速提高。2013年與2006年相比,垃圾處理指標指數年均增長10.24%,僅次于信息化普及率(17.55%)和經濟發展(13.76%),而水資源利用進展、以污染物排放為指標的環境質量改善的進展和自然資源保護進展則較為緩慢,年均增長分別只有0.83%、3.06% 和1.79%,遠遠低于總指數進展(見表1-7)。如果沒有垃圾處理指標指數大幅增長,生態環境一體化進展將是十分緩慢的。生態環境一體化進展較慢具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無論是環境質量改善還是森林覆蓋率提高以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都需要大量投入,并且需要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建設見效周期長,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

在各省份內,四個一體化進展也很不均衡。2006~2013年,有22個省份生活水平一體化進展在四個一體化中最快,只有上海和廣西兩個省份生活水平一體化進展慢于總指數進展。有14個省份生態環境一體化進展在四個一體化進展中最慢,只有山西、廣西和寧夏3個省份生態環境一體化進展快于總指數進展(見表1-11)。

表1-11 各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指數及四個一體化指數進展(2006~2013年年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2012年、2013年社會發展一體化水平仍在不斷提高,但進展連續大幅度下滑,導致總體進展不理想。從全國平均來看,2006~2013年社會發展一體化進展不僅遠遠低于生活水平一體化和經濟發展一體化進展,而且平均進展比總指數進展低1.85個百分點。從省級層面看,有24個省份社會發展一體化進展慢于總指數進展。此外,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北、海南、云南、甘肅、寧夏和新疆14個省份社會發展一體化進展是四個一體化中進展最慢的(見表1-11)。

(五)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展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

2006~2013年,在衡量城鄉發展一體化的13個二級指標中(不包括水資源利用),由GDP、財政收入等指標構成的經濟發展水平提升了146.58%,年均提升13.76%,僅低于信息化普及率進展。其余11個指標進展均不及經濟發展進展,要素流動、衛生均衡發展、文化均衡發展、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保護等進展不及經濟發展進展的四分之一。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展,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進展僅為經濟發展進展的51.96%。

(六)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十分突出,工農關系仍不夠協調

總體上看,2013年與2006年相比,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所改善,但城鄉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依然十分不匹配。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第一產業仍然容納了相對較多的勞動力,農業相對勞動生產率依然偏低,遠遠低于非農產業相對勞動生產率。有7個省份甚至出現了二元經濟結構的惡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平市| 凌云县| 雅安市| 宜兰县| 秭归县| 铅山县| 石楼县| 施甸县| 灵宝市| 河津市| 南溪县| 上饶县| 四平市| 垫江县| 柳林县| 无棣县| 金昌市| 万载县| 雷山县| 新化县| 白沙| 蒙阴县| 贵阳市| 佛学| 凌源市| 新沂市| 临沂市| 湖南省| 马龙县| 普格县| 炉霍县| 盐源县| 灵川县| 惠州市| 巨鹿县| 九龙城区| 桃园市| 疏勒县| 沙湾县| 合水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