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要素流動指數排序與進展

(一)各地區要素流動指數排序及變化

1.2013年排序

2013年,要素流動指數排序的區域分布除東部地區比較明顯靠前外,其他地區省份分布差異較大。東部地區除海南外,其他9個省份均處于前10位;東北地區的遼寧進入前10位,但吉林和黑龍江處于后10位;中部地區6個省份中,有3個省份處于后10位;西部地區11個省份中,只有5個省份處于后10位,重慶、四川和云南處于中上游(見圖2-4)。

圖2-4 2013年各地區要素流動指數排序

2.2012~2013年排序變化

2013年要素流動指數排序變化的特點表現如下。

第一,發生變化的省份增多。2013年與2012年相比,僅有天津、江蘇、安徽和福建4個省份排序未發生變化,比2012年減少5個。

第二,排序變動幅度大。在排序上升的13個省份中,上升幅度超過5個位次的有6個省份,其中云南上升14個位次,海南上升9個位次,湖南和廣西分別上升7個和6個位次;在排序下降的13個省份中,有4個省份下降幅度超過6個位次,其中山西下降16個位次,青海、寧夏和新疆分別下降9個位次、8個位次和6個位次。

第三,總體上看,即東部地區省份排序變化較小,東北地區省份排序也較為穩定,中部和西部地區省份排序變動較大(見表2-18)。

表2-18 各地區要素流動指數排序

3.2006~2013年排序變化

2013年與2006年相比,要素流動指數排序變化特點表現如下。

第一,前10位與后10位的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2006年前10位中有2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即新疆和青海,之后這兩個省份的排序逐步大幅下滑,到2013年,青海進入了后10位行列,新疆則在后10位的邊緣;與之相反,2006年河北和海南這兩個來自東部地區的省份處于后10位,之后,河北排序逐年大幅上升,到2013年進入前10位行列,而海南排序在2013年大幅上升,遠離后10位(見表2-18)。

第二,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整體排序下降。東北地區除遼寧大部分年份較為穩定居前10位外,吉林和黑龍江均由2006年的后10位之外進入后10位行列。西部地區不僅新疆和青海排序大幅下滑,而且在后10位中的省份數增加。2013年與2006年相比,要素流動指數排序發生下降的省份共計12個,其中6個來自西部地區,下降幅度最大的3個省份均來自西部地區,分別是新疆、寧夏和青海(見表2-18)。

第三,前3名較為穩定,基本由北京、上海和天津所占據。

(二)中國及各地區要素流動指數進展

1.2012~2013年:要素流動指數大幅下降

2013年,全國要素流動指數比2012年下降了7.23%,是2006年以來最大降幅。2013年,多達22個省份要素流動指數下降;僅有5個省份進展快于2012年,其中1個省份扭轉了2012年負增長的趨勢(見表2-20)。

表2-20 中國及各地區要素流動指數進展(環比增長)

2.2006~2013年:要素流動指數提升緩慢,西部地區下降

2006~2013年,全國要素流動指數提高了15.72%,年均增長2.11%,遠遠低于經濟發展一體化中經濟發展和產業協調指數進展。東部、東北和中部地區年均增長分別為3.70%、0.69%和3.18%,東部地區增長最快。西部地區要素流動指數下降,2013年比2006年下降2.29%; 2013年要素流動指數比2006年下降的7個省份中,有5個省份來自西部地區(見表2-20)。

表2-19 中國及各地區要素流動指數分值

(三)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差距擴大

2013年,要素流動指數平均分值為0.4156,有11個省份高于平均值;30個省份中,北京分值最高,為0.9629,寧夏分值最低,為0.1943,極差率為4.96。相對于其他方面,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之間要素流動指數的區域差距較小(見表2-20、2-21)。

表2-21 各區域要素流動指數均值比較

從省份間差距變化趨勢上看,2006~2011年區域差距逐年縮小,但2011年以來已連續2年擴大(見表2-22)。

表2-22 要素流動指數區域差距變化趨勢(變異系數)

從變異系數來看,土地利用效率指數的區域差距在2012年以前整體呈下降趨勢,2013年差距大幅擴大;勞動力流動指數的區域差距長期處于穩定的態勢;資金流動與配置指數的區域差距呈逐年擴大的趨勢。2013年要素流動指數區域差距擴大主要歸因于土地利用效率指數的區域差距的大幅擴大(見表2-22)。

(四)簡要評價

1.2013年僅有少數省份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東部地區相對突出

與2012年相比,2013年僅有9個省份的土地利用效率分值是上升的,其中6個省份來自東部地區,分別是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海南。中部地區僅有湖南是上升的,西部地區僅有云南是上升的,東北地區僅有黑龍江是上升的。2013年,僅東部地區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分值整體保持上升態勢,其他地區均有較大程度的下降(見表2-23)。

表2-23 各區域土地利用效率指數分值對比

2.東部地區勞動力流動指數遙遙領先,其他區域差異不大

2006~2013年,除海南以外,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流動指數都保持了較高的水平,勞動力流動指數分值排序的前7位一直被東部地區省份所占據。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分值相近,東北地區相對落后(見表2-24)。從非農產業勞動力比重來看,東部地區遙遙領先,特別是北京和上海一直保持在93%以上,中部和東北地區相近,西部地區相對落后。從比重提高程度來看,中部地區提高幅度最大(見表2-25)。

表2-24 各區域勞動力流動指數分值

表2-25 各區域非農產業勞動力比重

3.農村金融資金流出進一步加劇

近年來,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網點陸續從縣域撤并,從業人員逐漸精簡,部分農村金融機構也將信貸業務轉向城市,致使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金融服務空白。東部地區的高收入農戶產生了投資理財等金融需求,但是由于農村金融市場不健全,他們往往將資金投入城市,造成農村資金外流。鄉鎮龍頭企業遷址城市、農民工進城務工、生活購房等費用支出也使農村資金流入城市。2006~2013年,只有5個省份的城鄉金融資金流動指數分值沒有發生下降,分別是上海、海南、四川、陜西和甘肅。可以說,全國大部分省份的農村金融資金流出情況持續加劇。2006年,各區域該指數平均分值較高且差異較大,到2013年各區域的分值已經非常接近,中、西部地區下降最為嚴重(見表2-26、圖2-5)。

表2-26 各區域城鄉金融資金流動指數均值

圖2-5 各區域城鄉金融資金流動指數均值

4.全國財政支農力度加大,但區域間差距也同步擴大

2006~2013年,全國財政支農力度不斷加大,30個省份的財政支農相對程度指數分值都是上升的。盡管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財政支農總額與凈額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都很高,但因為農業主產區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考慮農業在區域經濟中的相對地位,這些地區財政支農的力度反而較東部地區低。因此,2006~2013年,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財政支農力度相近,東部地區在財政支農相對程度的絕對值和發展速度上均遙遙領先,且東部地區財政支農力度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逐年擴大(見表2-27)。

表2-27 各區域財政支農相對程度指數均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东乡族自治县| 云龙县| 阳西县| 米脂县| 松桃| 巴中市| 隆昌县| 睢宁县| 盐池县| 佛山市| 阿拉尔市| 余庆县| 新邵县| 汾西县| 犍为县| 沂水县| 陕西省| 东光县| 五寨县| 兴国县| 禹州市| 潼关县| 泗阳县| 乐安县| 万年县| 当涂县| 长岛县| 许昌市| 滨州市| 清镇市| 准格尔旗| 梨树县| 盱眙县| 上饶市| 富阳市| 唐海县| 长阳| 新和县| 甘孜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