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資源比較優勢的神話結束

自然資源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且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眾多的經濟學家探討了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與作用機制,得出的結論為:資源豐裕和資源匱乏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制約作用,前者被經濟學家稱為“資源詛咒”,后者則被稱為“資源約束”。

事實上,比較優勢理論也在關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問題: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指出,如果兩個不同的國家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不相同,則機會成本低的國家在生產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機會成本的差異為兩個國家開展國際貿易提供了可能。在國際分工中,各個國家均生產自己的比較優勢產品參與國際貿易,可實現經濟和福利水平的共同增長。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在生產資源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資源比較優勢,則應按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出口資源型產品來促進經濟的增長。一般說來,按照比較優勢的準則來選擇生產并發生交換活動,可以保證貿易經濟的健康增長和社會福利水平的不斷提高。但在資源比較優勢這一問題上,由于自然資源存量具有有限性屬性和國際自然資源價格的不穩定性,資源比較優勢很難長時間得以維持,還有可能陷入“資源詛咒”的僵局。另外,在發展資源優勢產業的過程中,如果將資本和勞動等資源過分地聚集于自然資源部門,則可能會產生“荷蘭病”等經濟問題。

我國自然資源稟賦的一大特點是: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水平常常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的許多資源稟賦高的地區,比較優勢資源的利用主要采用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礦就開、有林就伐”的傳統做法,在對外貿易中仍然以自然資源產品為主,處于資源產業鏈的底端。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確實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經過大規模開發建設期和穩定繁榮發展期到達資源枯竭衰落期后,經濟增長就變得不可持續。

若從靜態的角度來看待和運用資源比較優勢,很容易陷入“比較優勢陷阱”中。在國際貿易開展初期,發達國家利用其技術和經濟優勢從相對落后的國家進口自然資源產品,而自然資源的出口國由于技術、資金等條件的制約只能生產低附加值的自然資源產品用以出口。自然資源出口國為維持經濟增長持續出口自然資源,使自然環境負擔加重。最終結果是,發達國家以資源出口國的環境為代價實現了經濟和福利水平的增長,而資源出口國依據靜態比較優勢理論出口其資源型產品雖然獲得了經濟的短期增長,但卻喪失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福利增長的持續性。

經濟理論與現實的沖突使得眾多經濟學家開始重新審視比較優勢理論。一方面,比較優勢并不是靜態的,可能隨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轉換。受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等因素的影響,現在的比較優勢產業在未來可能不再是比較優勢產業,如A國現在在生產某些資源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但若隨著時間的推移,B國在生產技術上有了較大的突破使其生產同類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A國,則A國就喪失了資源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靜態比較優勢理論假設勞動生產率和比較優勢是外生給定的且模型研究的時點保持不變,但經濟發展顯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比較優勢理論在動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不一定成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蔡县| 大石桥市| 仁怀市| 舟山市| 五常市| 高唐县| 延寿县| 香港 | 莲花县| 华池县| 吉木乃县| 通道| 绵阳市| 濉溪县| 沙湾县| 自治县| 滕州市| 巴林左旗| 天全县| 五寨县| 丹寨县| 新民市| 仪陇县| 勃利县| 德阳市| 铜陵市| 吉安县| 合作市| 文山县| 宁城县| 莱州市| 邵阳县| 全州县| 万全县| 新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梁平县| 无极县| 专栏| 嘉定区|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