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運行與發展的邏輯
- 劉迎秋
- 6065字
- 2019-07-23 10:08:09
經濟學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由于經濟學是一個由多個層次和多個分支組成的學科,因此,要想在一個簡短的分析中把這些方面都包括進去,并說明它們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雖然不是不可能的,但對我來說卻是困難的。為了能夠展開討論,我想僅就我國理論經濟學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談點粗糙的、不成熟的認識和看法,以期引發更深入的思考與討論。
一 理論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有人曾把京城經濟學人描畫為十種臉譜。這十種臉譜及其排序是:第一種是決策經濟學人,即能夠參與并對中央決策施加影響的經濟學家。第二種是議會經濟學人,指進入全國人大財經委、全國政協財經委的經濟學家。第三種是方案經濟學人,指在中央經濟主管部門任職并主要從事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研究的經濟學家。第四種是講壇經濟學人,指在高校任教的經濟學家。第五種是課題經濟學人,指以做各類經濟研究課題為主業的經濟學家。第六種是綠卡經濟學人,指在國外學成回國任教、任職、來去較自由的經濟學家。第七種是公司經濟學人,指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下海經商的中青年經濟學者。第八種是民間經濟學人,指聚集在民辦研究機構從事經濟研究的經濟學家。第九種是諸侯經濟學人,指為地方政府部門和領導為發展地方經濟而出謀劃策的經濟學家。第十種是報章經濟學人,指以百姓關心的熱門話題為論題進行理論分析和通俗闡述的報刊撰稿人。
這種描畫很新鮮,也很有意思。這樣分類也比較接近實際,有一定的啟發性。就此而言,說這種描畫恰是我國經濟學發展的一個擬人化“縮影”,并不過分。當然,更深入一點看,也還是有進一步討論的余地。例如,這種描畫可能更側重于應用經濟方面,對理論經濟學的發展還缺乏足夠重視。實際上支撐經濟學發展的雖然少不了應用經濟學的貢獻,但真正起中堅作用的卻是理論經濟學。又如,僅僅把“講壇經濟學人”描畫成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天職,以“桃李滿天下”為“自慰”,可能也有點兒不夠全面。因為,實際上在我國相當一批理論經濟學家就出自高校,使這批經濟學家感到自慰的可能不僅是“桃李滿天下”,而且還有他們在經濟理論上的各種建樹。就是在政府部門和社科院系統工作的學者,也不僅僅是“決策”、“議會”、“方案”和“課題”經濟學人。其中有相當一批人,不僅參與了具體經濟政策的設計,而且參與了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與探索,并成了頗有影響的理論經濟學家。從這個現實來看,與其說他們是分屬于某一方面的經濟學人,不如說他們所從事的首先是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與探索。我這樣講,不是說這種描畫做得不好,而是說我國經濟學的發展相當豐富多彩,需要用重筆描畫的地方還很多。因為,近年來,在中國,經濟學畢竟已經成為一門“顯學”。這里所說的經濟學,主要是指理論經濟學。這個現實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經濟學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發展本身。
問題是,在中國,理論經濟學怎么能從“一門古老的藝術、現代的科學”發展成為現在的“顯學”呢?
曾有人回答說,經濟學之所以成為“顯學”,首先因為它是一門藝術,其次才因為它是一門科學。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只知道經濟學是一門科學而不懂得它首先是一門藝術的人,特別是身居領導崗位的人,是無法領導和駕馭經濟工作的。對此,我不敢茍同。因為,如果經濟學首先不是一門科學,人們怎么能夠將其加工成藝術品,然后再加以推銷,最后才被廣泛運用于經濟實踐、指導國民和社會生活呢?因此,在我看來,經濟學首先是一門科學,同時它也是一門藝術。把這兩個方面截然分開,是不恰當的。將這兩個方面的順序加以顛倒,也未必是合適的。經濟學之所以能夠成為顯學,一是因為實踐有這個需要,二是因為它實際上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而不是一門單純的科學。若非如此,它就不可能成為顯學。正如當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P.克魯格曼在其《無關緊要的繁榮》(Peddling Prosperity, 1994)一書的前言中所說的,經濟學不是天文學,它的每一個結論都會對影響每個人生活的政府政策產生影響。經濟學怎樣影響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又通過什么方式進一步影響人的行為,對此既需要有科學的闡釋,又需要有藝術的運用。
不過,大量事實也表明,在我國,要使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沒有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也是不可想象的。例如,當一種體制還不允許市場充當資源配置的基礎的時候,要使以它為對象的經濟學成為科學,并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只有當人們從傳統體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真正與市場發生更多接觸以后,人們才會產生對經濟學的渴求,從而人們的行為及其行為效果才會越來越得益于其掌握的知識,特別是經濟學知識。我國的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恢復與發展的。在改革開放浪潮的推動下,人們不僅放棄了過去的那些純粹經院式的說教,而且也放棄了長期禁錮人們頭腦的各種形式的教條,實惠成了人們更愿意追求的東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飽含經世濟民原理的古老藝術和現代科學結合體的經濟學,便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政府需要它,廠商需要它,城鄉居民更需要它。這是經濟學在我國發展成為顯學的深層原因所在。
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理論經濟學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因為,雖然它已經占據了“顯學”的地位,但實際上它卻未能達到其應當達到的高度。我國理論經濟學的發展至少存在如下三大缺陷。
第一,研究方法與思維方式的缺陷。一是照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不是“抽象過度”——把復雜的現象想象得過于理想化、抽象得過于簡單化,就是“抽象不足”——過分重視表面現象而忽視這些現象背后所掩蓋的本質聯系。二是照搬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模式與方法,常常把一個簡單的社會經濟現象搞得過于復雜,甚至用西洋化的方式、邏輯和語言進行“洋八股”式的表達。
第二,研究對象與路徑選擇的缺陷。研究工作脫離實際,過于強調本本(包括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本本和當代西方經濟學本本)。這種對象選擇和路徑定位是與經濟學的本質要求相抵觸的,因此很難形成什么有價值的成果。20世紀80年代初費孝通到江蘇農村搞經濟調查,通過調查提出“蘇南模式”,從而使還處于探索中的蘇南地區鄉鎮企業發展上升為理論,并通過理論的指導再進一步推動這種發展。這個例子充分說明,經濟學理論,不應當、實際上也不可能產生于書本之中。只有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才能成為真正科學的理論。
第三,研究目的性及其對研究成果水平估價的缺陷。片面鼓勵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貪大求全”,過高估價所謂理論的系統性,過低估價理論應有的說理性及其實用性。實踐證明這種帶有明顯的功利傾向的研究目標是錯誤的。因為,在經濟發展還不充分,還不具備開展系統的理論研究的條件下,非要從“完整體系”出發,一定要搞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是不現實的。這樣做,不是使理論研究工作陷入空想,就是使研究結論脫離實際。正確的選擇只能是從實際出發,從目前已經具備的條件與可能出發,通過深入的社會經濟調查,發現和抓住問題,由此展開個案分析和專題研究,并通過這些個案的分析和專題研究,找出各種現象間的內在的和普遍的聯系,再從中抽象出帶規律性的結論,最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超越現實,脫離實際,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非要先構建什么系統的理論大廈、追求什么完整的理論體系,都是不恰當的,從而也是很難達到目的的。
我國經濟學發展之所以存在上述缺陷,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四條:一是過去我們長期封閉,不了解也不學習國外先進的理論與方法,片面地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代替經濟學、用馬克思的一般方法代替現代經濟研究的特殊方法,而且這種思想方法與觀念至今仍有市場,并常常在學術評價等各個方面表現出來。二是我國雖然選擇了改革開放道路,但真正走上這樣一條道路面臨的任務還相當艱巨,傳統理念和理論等還嚴重束縛著人們的頭腦,從而也限制著理論的發展。三是目前我國經濟理論研究隊伍的數理知識還不能滿足學科建設的需要。四是在國際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商潮波浪滾滾的形勢下,浮躁風起,在客觀上也影響著人們的潛心研究。
二 理論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及其路徑
我的一個基本看法是:改革開放前,我國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經濟學;改革開放后,我國才真正出現了科學的經濟學萌芽。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經濟學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第一,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們基本是全面接受斯大林的經濟理論和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一版。在當時條件下,不僅按勞分配是規律,而且計劃也成了規律。規律的客觀性實際上成為第二位的東西,現實生活中人們認知過程的主觀性卻成了客觀規律的直接替代物。第二,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及60年代初,我們又引進了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對于這個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雖然沒有全盤照搬,但接受程度大于批判程度。第三,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我們從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開始組織編寫自己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但實際上當時我們對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基本理論與框架是全面接受的。所以,我們自己編寫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上沒有跳出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框子。雖然出了一些自己的版本,但基本上是在擺“積木”。第四,20世紀70年代初中期,在我國還出現了“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極左”經濟學。這是中國歷史上謊言最盛行時期出籠的一種謊言最多的經濟學。一句話,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經濟學。即使有,也多為偽造或充滿謬論。
改革開放以后,理論經濟學在我國獲得了新生。回顧過去的20多年,可以說是理論經濟學迅速發展的20多年。如果可以做一個概括的話,我認為,這一時期我國理論經濟學的發展大體是沿著如下三條路徑展開的。
第一條路徑,在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結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謹慎發展。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在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浪潮推動下,無論是在大學的講壇上,還是在工廠的車間里,人們經常議論的一個話題是:馬克思曾明確提出資本主義的喪鐘已經敲響了,但為什么實際上它還在發展?列寧也曾說過帝國主義是腐朽的和垂死的資本主義,但為什么到目前為止它仍然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如果不能從理論上對這些問題給予正面回答,實踐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便在我國經濟學界出現了蔣學模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干部讀本)》和谷書堂、宋則行主編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北方本”教科書。這些論著的出版,恰是適應這種需要而出現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優秀作品。說它們優秀,不僅在于這些論著已不再是傳統理論的簡單拼湊,而且在于這些論著實際上是經過作者潛心研究和大膽探索而形成的代表著我國經濟學發展方向的耳新之作。說具有時代特色,則在于在當時條件下,它還不可能做到一點兒傳統理論的烙印都沒有。
第二條路徑,通過大量介紹現代西方經濟學,來影響我國理論經濟學的建設。這是一條與第一條路徑具有異曲同工之效的路徑。開始是由國家教委牽頭組織專家辦講習班,由先行經濟學家進行專題講座,向國人介紹西方經濟學基礎知識。這種講座先后搞了十幾個專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后來又將這些講座編輯成冊出版,散發于社會,成為現代經濟理論對我國經濟學界的第一次推動。再后來是整本書整本書地翻譯,向國人詳細介紹西方經濟理論。在這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有厲以寧、譚崇臺、錢榮堃、楊敬年、梁小民等經濟學家。
第三條路徑,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結合起來,聯系我國經濟實踐,就一些具體經濟問題,進行專門研究,通過分析、論證、解釋和說明客觀經濟現象,逐漸形成獨立的經濟理論,達到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在這方面,我國涌現出一大批經濟學家,其中較突出和較有影響的有老一代經濟學家薜暮橋、孫冶方、劉國光、董輔礽、吳敬璉、戴園晨、張卓元等,年輕一代則有陳佳貴、呂政、劉樹成、潘振民、李曉西、蔡昉、樊綱、胡汝銀、劉偉、魏杰等。
當然,也有人試圖按照西方的思維模式和邏輯進行經濟理論的再創造。但由于這種思維模式和邏輯脫離了我國實際,甚至經常用一些復雜的語言和范式來描述一個極其簡單的現象和問題,洋洋萬言、結論簡單,因此,往往“好看不中用”,至今未形成任何有價值的成果。
三 經濟理論研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其發展展望
應當肯定的一點是,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有獨立學術價值和體系的經濟學,但是,近20多年來,經濟學特別是理論經濟學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還是相當深刻的。
回顧近2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中所取得的每一項成就,幾乎沒有哪一項不滲透著經濟學家的科學探索以及這種探索所得出的成果。比如,如果沒有20世紀70年代末關于價值規律的討論,在理論上就不可能明確提出恢復和發展商品經濟,從而也就不可能提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及其結合問題,我國國民經濟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持續那么長時間和那么快的增長與發展。又如,如果沒有20世紀80年代初關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討論,就不可能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論證和說明生產的本質,從而也就不可能徹底擯棄“為革命而生產”“為計劃而生產”的錯誤口號,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大轉移也難。再如,如果沒有20世紀80年代中期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的討論,就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從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后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如此等等。從大的方面看,自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直到現在,中央所做出的影響我國國民經濟長期發展和國民全部生活的一系列重大決定,包括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十四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十五屆四中全會做出的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決定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理論經濟學研究取得一定程度突破的結果。對此,必須給予充分的肯定。
如果從發展的角度對我國經濟學做一下展望的話,那么,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理論經濟學還處于探索階段,高水平的專題性研究成果已經形成,但還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老一代經濟學家為創立我國的經濟學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中青年一代為此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從總體上說,過去的和現存的這幾代人所做的努力基本上是奠基性和過渡性的。其基本功能仍然是鋪路架橋,向社會介紹一些急需的經濟學知識,帶領更年輕的學子往前走。更年輕的一代,數理功底較好的一代,只要他們不浮躁、不趕時髦,只要他們能夠老老實實地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指導下,在潛心學習國外先進經濟理論知識和方法的同時,扎扎實實地對我國經濟社會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并能夠在這個基礎上開展獨立的和深入的研究,就有望成為我國經濟理論研究科學成果的真正繼承者和經濟理論發展的中堅,并有可能在經濟理論建設上做出開創性貢獻。這也是我國經濟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希望所在。
總之,我國經濟發展需要有經濟學的理論支持,經濟理論的研究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做出了重大貢獻;科學的、能夠反映我國實際的理論經濟學仍處于建立過程,真正建立起來還需要一個過程;目前廣大經濟理論研究工作者從不同角度所做的努力,都是建造我國經濟學理論大廈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