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形成原文《論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形成》,載《南開學報》1987年第3期。文章發表時本人為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講師、博士研究生。

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形成問題,實質是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問題,說到底是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如何結合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國內外理論界的認識分歧頗大,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看法:①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論;②計劃機制與市場機制的主從復合論;③計劃機制同市場機制的互相排斥論。筆者贊成有機結合論。但是,筆者認為兩種機制的有機結合,既不是從外部發生的“板塊式結合”,也不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主要特征的“膠體式結合”,而是兩種機制在動態變化中所達到的“耦合”。本文擬就此談點粗淺的認識。

計劃機制與市場機制此處指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的耦合過程

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形成過程,首先并主要表現為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耦合過程。

“耦合”最初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它泛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體系或運動形式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乃至相互聯合起來的現象。例如,電子設備中放大器級與級之間信號的逐級傳輸,就是一種通過阻容的耦合或者通過變壓器的耦合,兩個線圈的互感則是一種通過磁場的耦合。

隨著控制論特別是經濟控制論的產生和發展,“耦合”這一概念的含義進一步寬泛化了。它不再僅僅是描述物理現象的專有名詞,而是生動形象地描述經濟運行的控制過程及其機理的一個重要理論范疇。正如波蘭著名經濟學家、經濟控制論的先驅蘭格教授明確指出的:“控制論研究的系統是由依靠因果關系鏈聯結在一起的因素的集合。元素之間的這種關系叫作耦合。”〔波〕奧斯卡·蘭格:《經濟控制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第12頁。著重號是引者加的。“從狹義說來,每種機械都是一種耦合元件組成的系統。在這類系統中,根據機械和電器原理形成了因果關系。一種因素運行是與之耦合的另一種因素運行的原因,而第二種因素又進一步影響與之直接或間接耦合的因素?;瘜W、生物學和其他類似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耦合元素的系統,在社會經濟過程中也有類似機械耦合系統中的情況?!?img alt="〔波〕奧斯卡·蘭格:《經濟控制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第12頁。著重號是引者加的。"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5E8AB/12197323804791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46707-0qstzU5ljxyDv78k1x7Pxc36mf4OKhpf-0-a9aca93893732bca940a6de24fb9913d">應當指出,社會經濟過程中的耦合現象與機械耦合系統中的情況相比要復雜得多,不能簡單等同,但蘭格教授的闡釋畢竟有著十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因此,如果我們把經濟控制論所使用的“耦合”概念進一步推廣到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并附之以動態含義,那么,經濟耦合就是社會經濟運動過程中各相關系統及其構成要素間的因果聯系,以及相關系統及其構成要素間互相影響、制約、滲透乃至新機能的生成過程。這種特征在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耦合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眾所周知,市場機制在傳統的(未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前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所占的地位微乎其微,調節和控制社會經濟運行的是“計劃機制”,它實際上還是一種不完全的計劃機制。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市場機制的作用擴大了。但它同不完全的計劃機制一樣,在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條件下也還必然是不完全的市場機制。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是不同于完全的、純粹形態上的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在純粹形態上,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要素特征主要表現為單一性和單向性。第一,就決策要素來說,計劃機制偏向于縱向的硬性指令決策,市場機制則偏向于橫向的彈性參數決策。第二,就動力要素來說,計劃機制偏重于社會的整體利益和精神刺激,市場機制則偏重于個人和局部利益與物質刺激。第三,就信息要素來說,計劃機制主要依賴于垂直指令、“響應計劃”和信息反饋,市場機制則主要依賴于價格指令、水平信號傳遞和信息反饋。第四,就相關數據及變量關系要素來說,計劃機制主要依據實物指標和靜態參量,市場機制則主要依據價值指標和動態參量。不僅如此,純粹形態上的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職能特征也具有明顯的單向性。計劃機制的職能主要表現為:①閉環控制,排斥外部環境的干擾,實行封閉式的縱向控制;②層次控制,依靠嚴格的行政機構網,實行逐級指令控制;③程序控制,以時間參數為主要依據,以規模經濟水平為重要標準,時間參數越大、規模水平越高,控制越嚴;④提前控制,主要依據一定的參數變量和函數關系,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形勢,預測經濟活動的必要量值,確定經濟發展計劃。市場機制的主要職能則表現為:①開環控制,內外經濟環境交叉,經濟行為主體間開放式橫向協調;②跟蹤控制,經濟行為主體僅僅是市場信號的接收者,通過信號跟蹤,逐步達到市場動態均衡;③自適應控制,經濟行為主體互相制約,并根據市場條件的變化自我調節、自動適應。顯然,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還遠未達到上述特征性所反映的內容和要求。無論在機制要素特征性上,還是在機制職能特征性上,兩種機制還都具有明顯的“不完全”性。

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相互傾斜,逐步實現耦合的。這種“耦合”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第一,機制要素的耦合。在這里,耦合主要呈現為一種“并聯耦合態”。注1在這種耦合態中,原有的不完全計劃機制和不完全市場機制的要素特征出現交感與疊加,并逐步導致適應社會主義經濟關系要求的新的運行機制的生成。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如圖1所示。

注1 這里所使用的“并聯耦合”以及下文的“反饋耦合”,均是從控制論中借用來的。并聯耦合的數學一般表達式為:yy1y2T1x+T2x=(T1+T2x;反饋耦合的數學一般表達式為:

圖1 機制要素的耦合過程

注:圖中“→”表示耦合的具體過程,反饋與生成;“⊕”表示交叉、互感與疊加。

經過圖1中所示的一系列反復交感與疊加,原有的兩種不完全經濟機制便逐漸耦合生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所特有的機制——計劃市場機制。“計劃市場機制”是目前可以接受的一個一般提法。但這種提法本身還不能說是很科學的。然而,由于客觀現實還沒有為我們提供做出其他概括的條件,故本文暫沿用這一提法。

第二,機制職能的耦合。在這里,兩種不完全機制的耦合過程主要呈現為一種“反饋耦合態”。在這種耦合過程中,不完全的計劃機制所具有的四項基本控制和調節職能與不完全的市場機制所具有的三項基本控制和調節職能并聯反饋,共同作用于經濟運行過程,并通過其職能與經濟運行過程、職能之間的交叉、互感、疊加與反饋,逐步達到最佳耦合,實現對經濟過程的最佳控制與調節,形成調節社會主義經濟暢通、協調運行的內在機制。這個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展開對社會主義經濟運行過程的新的調節與控制過程

注:圖中“→”表示耦合的具體過程,反饋與生成;“⊕”表示交叉、互感與疊加。

當然,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實現耦合的兩種情況并非孤立存在的。在實際經濟運行過程中,這兩種“耦合態”必然要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并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使兩種機制最終達到耦合。

計劃機制與市場機制耦合的原因及實現最佳耦合的條件

在社會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不完全的計劃機制與不完全的市場機制逐漸達到耦合,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究其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是三條:第一是社會主義經濟規律體系中諸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二是所有制形式多重化、經濟行為主體多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第三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內在本質聯系的客觀要求。這三方面的具體內容詳見拙作《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與所有制結構改革》,《南開經濟研究》1986年第4期。總之,兩種經濟機制必然歸向耦合,是由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特殊性決定的。商品生產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社會主義經濟事實上還只能采取商品經濟的形式,這在客觀上決定了商品、貨幣關系以及市場的存在。它在客觀上要求那只早已存在的、眾所周知的“看不見的手”,對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過程進行自動調節。這是一條“經濟鐵律”,不容回避。但同時也必須看到,那只“看不見的手”是靠追蹤市場經濟活動的信息來最終發揮其調節功能的。而市場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經濟關系體系。在這個復雜的體系中,經濟行為主體的利益、目標各異,互相交叉。它必然使市場經濟活動的態勢帶有盲目性,從而使市場機制本身也必然帶有不可否認的內在局限性。重要的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僅是商品經濟,而且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以社會化大生產為主體生產方式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勞動的按比例分配還需要有另一只舉世矚目的“看得見的手”(計劃)來調節?!皟芍皇帧毕嗷f調配合,對社會主義經濟過程進行能動的調節,正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優越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到之處。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要求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一體化,并作為一個統一的機制來調節和控制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以造成社會經濟的發展比例、速度和效益長期協調、穩定和整個國民經濟建設的良性循環。這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的又一條“經濟鐵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但是,兩種經濟機制必然歸向耦合,不等于說它們一定能在短時期內順利實現耦合。要實現兩種機制的耦合并形成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就目前我國的現狀來看,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從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形成的內在基礎及其前提條件來看,有選擇地、逐步地、在較大范圍內放開國營大企業,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是關鍵的一環。放開大中企業問題,實質上是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和財產關系的調整問題,其目標在于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微觀基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大部分國營小型企業已經通過承包、租賃等形式逐步放開搞活了;那些完全自負盈虧的集體企業,經濟效益一般也比較好。目前的突出問題是一些國營大中企業還沒有真正放開、搞活,而大的不活,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就不可能完全順暢。所以,搞活占全國工業企業利稅收入60%以上的國營大中企業,使不同類型的企業在經濟運行中逐步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從而實現企業的自主經營,是鞏固經濟體制改革成果、深化企業改革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行為及其機制逐步走向合理化,使企業不斷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提高企業再投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使企業真正成為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細胞。這樣,目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軟預算約束”“投資饑渴”“擴張沖動”“消費早熟”,乃至經濟發展中的非規范化周期波動等問題,就有可能得到解決。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真正成為不完全的計劃機制與不完全的市場機制耦合的有力紐結,為經濟體制的較快轉軌和兩種機制的耦合提供內在經濟基礎和必要前提。

第二,從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形成的外部經濟環境來看,有重點、分步驟地盡快發展和完善市場體系,是實現兩種機制耦合的重要經濟條件。市場是不完全的計劃機制與不完全的市場機制耦合的“器”。沒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兩種機制的耦合和新機制的生成就無從談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市場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已經出現了生產資料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但還遠遠不夠,資金市場、股票和債券市場以及職業市場等還遠未形成。這就在客觀上嚴重妨礙了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的耦合。例如,在金融機構與國家職能合二為一、金融企業由國家壟斷經營的條件下,金融企業之間必然缺乏經濟競爭,其結果必然是助長金融企業之間在局部利益上的互相攀比。金融企業行為非合理化,必然嚴重阻礙乃至損害國家正確運用金融這一杠桿來實現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合理控制與調節。又如,在勞動就業由國家統包,勞動力歸部門、地區和企業所有的條件下,不存在勞動者自由選擇和交換職業的市場,勞動者就沒有失業的“危機感”。這種情況,必然在客觀上導致在業勞動者不珍惜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盡職而不盡力;造成勞動者用非所長,浪費人才、人力;導致勞動者之間在收入水平上互相攀比,使勞動者個人收入剛性強化,出現收入變動的逆反效應。所有這些,在一定條件下又形成鏈式反應,進一步誘發和刺激企業行為短期化,使企業重消費、輕積累,甚至出現“反經濟核算”“反宏觀控制”的傾向。實踐證明,該放開的市場不放開,該管住的東西也必然管不好,使經濟關系的協調受到非市場關系的強烈阻撓,造成經濟關系不順。其結果必然使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無法順利實現耦合,新的經濟運行機制不能形成,社會經濟也就無法協調發展。

第三,從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形成的內生特征來看,全面深入地揭示和闡明這一機制的可操作的數量模型,綜合運用各類經濟杠桿,是實現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耦合的基本條件。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運行機制具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客觀性,即它的產生和運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完全由客觀經濟條件所決定;二是可操作性,即人在客觀機制面前所具有的積極的能動作用。實現兩種機制的耦合,不僅在于承認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客觀性,而且在于闡明它的可操作性。在目前,闡明后者是關鍵。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兩點:①闡明制約經濟發展、反映客觀經濟運行機制內在要求的重要經濟變量和相關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調節和控制經濟運行的各種數量模型。例如,通過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總收入與稅收總量、儲蓄總量、消費總量、政府支出以及各項投資總量等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調節市場總量關系的財政模型;通過揭示國民經濟增長率與投資結構比率、投資增長率、投資效率等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調節市場需求結構的投資模型;通過揭示收入增長率與資金的邊際效率、勞動的邊際效率等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調節市場供給結構的收入決定模型等。根據不同數量模型,求出各種變量關系的彈性系數,按照不同彈性系數的指示,調節各個變量的流量規模和效率,達到操作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目的。但由于反映經濟運行機制內在要求的經濟聯系中,還有許多無法直接通過經濟變量來表現的因素,因此,還必須做好另一方面的工作。②綜合開發和運用各類經濟杠桿,利用經濟杠桿對經濟活動的刺激、啟動、誘導和抑制作用,達到操作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目的。這里強調的是經濟杠桿的綜合開發和綜合運用。只有真正做到這兩點,不完全的計劃機制與不完全的市場機制的耦合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計劃機制與市場機制耦合的具體形態和新機制的形成與實現

不完全的計劃機制與不完全的市場機制的耦合和新機制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舉成功。這不僅因為它是一個新課題,我們在這方面的經驗和理論準備還不足;而且因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本身還在不斷地變化與發展,我們的認識能力與這個“必然王國”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們只能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去探索與認識它。

由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耦合形成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計劃市場機制,是從總體上、最高層次上調節與控制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經濟機制。它大體上要經過三個階段、借助于三種具體形態而最終形成。

第一,初始的粗糙形態。這是在不完全的計劃機制與不完全的市場機制耦合過程中形成的計劃市場機制的第一存在形態,是新機制的雛形。其主要特點是,處于耦合過程的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之間,界限還較明顯,相互間還存在較多的碰撞和摩擦,并表現為二者間的相向傾斜與反向擴張的互相交叉。所謂縮小指令性計劃范圍、擴大指導性計劃范圍、增大市場調節的比重等,正是這種特點在理論、政策和實踐上的具體表現。這是計劃市場機制形成過程的一個必經階段,實質上是調節和控制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舊機制向新機制轉軌的起始階段。

第二,過渡的中間狀態。這是在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耦合過程中形成的計劃市場機制的第二存在形態。其特征是“過渡性”,是計劃市場機制從初始向成熟發展的一個中間階段。這時處于耦合發展中的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相互間的劃分邊界已經開始模糊,借用生物化學的術語,即二者已開始進入“有機化合過程”。隨著耦合條件的逐漸完善,不完全的計劃機制與不完全的市場機制之間舊有的反向擴張力受到抑制,新生的相向傾斜力則相對增大,于是親和逐漸取代排斥,并逐漸導致宏觀管理的微觀基礎和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雙重間接控制機制(間接的行政控制機制和間接的市場控制機制)的形成。這是計劃市場機制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三位一體”的近期目標模式即宏觀間接控制-完善市場體系-企業充滿活力三者互相配套的模式。就是與此相適應的。

第三,成熟的完成形態。這是在不完全的計劃機制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耦合過程中形成的計劃市場機制的第三存在形態,也是它的理想形態。對于這一形態的特征,人們的看法迥然有異,焦點集中在它對經濟過程的調控機能上。有人認為在計劃市場機制的這一存在形態上,自覺調控完全支配了自發調控。有的人則持完全相反的觀點。筆者認為,在這一存在形態上,自覺調控與自發調控并無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基本上耦合。當然,計劃市場機制發展到成熟階段,并不等于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矛盾已消失。但是,矛盾的內容要發生變化。就經濟運行機制本身來說,原來的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之間的碰撞與摩擦將不復存在,大量存在的將是計劃市場機制內部的矛盾與摩擦。這種矛盾與摩擦主要表現為宏觀調控機能與微觀行為傾向之間的矛盾與摩擦。這是與社會主義經濟本身的特征性——計劃商品經濟相適應的一種正常矛盾和摩擦。計劃市場機制本身通過這種摩擦而得到修正,并借助于這種修正來發揮其應有的調控機能。這一點正是計劃市場機制達到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由此可見,計劃市場機制的形成過程是不完全的計劃機制與不完全的市場機制在動態耦合過程中,通過交叉互感、“有機化合”最終完成的。

計劃市場機制的生成過程與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和實現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并構成其主要內容。計劃市場機制的形成、完善與實現過程,就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與實現過程。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正朝著黨中央提出的“三位一體”近期目標模式指出的方向健康地發展,總的形勢是好的。但是,改革過程也必然會遇到各種阻力和棘手的問題。例如,1984年第四季度至1985年我國工業生產出現了超高速增長,隨后,1986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又出現了大幅度滑坡;投資饑渴與消費早熟不僅相互交織,而且強度加??;收緊銀根與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并發;各種類型的黑市對于“黑市”活動,筆者主張多做經濟分析。目的在于,通過對這一側面的探討,來從反面觀察和發現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更深入地揭示適合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內在要求的客觀經濟機制。出現發展勢頭;等等。出現這些問題,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相反,它一方面說明了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另一方面說明了改革的希望和關鍵所在。因此,無須對改革的近期乃至遠期目標發生動搖,需要的是站在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高度,面對現實,對已經出現和還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從“亂麻”中理出一個頭緒,闖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路子,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我國的改革實踐,當前要抓住所有制關系改革和財產關系調整這個關鍵,堅持從所有制結構改革入手,深化企業改革。加快所有制社會結構(主要指各種不同性質的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內部結構(主要指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各種經營形式)改革的步伐,特別是加快所有制內部結構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沖破所有制關系上存在的不合理束縛,使政府和企業的行為均走向合理化與協調化,促進與計劃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微觀經營機理的形成。

計劃市場機制的形成、完善與實現,不僅依賴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實現,而且依賴于下述兩個基本要點的探討與闡釋。第一,把計劃市場機制具體化為各種具體經濟機制,如與計劃市場機制相適應的財政機制、信貸機制、投資機制、分配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企業經營機制與工資機制等,建立起以計劃市場機制為最高層次,以其他具體機制為中間層次和最低層次的“塔式”機制體系,以便于實現計劃市場機制體系對社會經濟運行過程的更具體、更直接、更有效的協調、控制和刺激。第二,把反映計劃市場機制要求和經濟運行軌跡的各種具體經濟機制,再進一步具體化為各種可操作的經濟模型、經濟杠桿、經濟手段和經濟政策,以便實現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內在要求,達到符合經濟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控制與調節。這兩個方面的具體化過程,實質是抽象的計劃市場機制還原為具體的經濟實踐的過程,也就是計劃市場機制的完善與實現過程。計劃市場機制的完善與實現,還有待經濟理論工作者和實際經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迁安市| 蛟河市| 巧家县| 长汀县| 尖扎县| 黑水县| 都安| 南汇区| 忻城县| 平谷区| 敖汉旗| 建宁县| 儋州市| 府谷县| 慈利县| 台东县| 凉城县| 锡林浩特市| 东安县| 衡阳市| 阳新县| 卫辉市| 淮安市| 遵化市| 万山特区| 常德市| 沙河市| 左云县| 齐齐哈尔市| 石首市| 宁蒗| 南溪县| 扬州市| 新疆| 延津县| 赤峰市| 昭平县| 襄汾县| 兖州市|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