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運行與發展的邏輯
- 劉迎秋
- 5687字
- 2019-07-23 10:08:10
市場經濟究竟會給人們帶來什么
自中國共產黨“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現在已經整整過去一年了。一年來,我國的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這些成就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已經和今后還會得到許多在非市場經濟條件下所無法得到的東西。
一 市場經濟已經給人們帶來了什么
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前,一提到市場經濟,很多人還常常把它與資本主義聯系起來,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特別是中共“十四大”以后,在這方面所存在的各種模糊認識和不必要的疑慮才得到了較為徹底的清理和解除。隨之而來的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在發展市場經濟上表現出來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勇氣和高度熱情。那么,市場經濟究竟已經給人們帶來了哪些實惠呢?
筆者認為,我國將近15年的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近兩年我國市場經濟迅速而廣泛的發展,至少給人們帶來了如下幾項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和實惠。
第一,人變得更聰明了。在以行政指令為主導的產品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聰明才智常處于被壓抑的狀態。這種現象的存在并不表示當時人們的智力低下。它恰恰說明僵化的體制實質上就是一種使人趨于愚鈍甚至使人退化的體制。市場經濟的發展則使人們變得更聰明了。這主要是指,市場經濟使人們學會了經營管理、精打細算,并能夠使人們自覺地按照消費的原則來組織個人的消費活動和企業的生產活動。而這種聰明,必然導致企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理智和有序。正如古典經濟學創始人亞當·斯密在200多年前所指出的那樣:“在一個家庭的行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個大國的行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就是說,市場經濟不僅造成了個人的進步,而且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第二,機會變得較為均等了。機會均等是權利平等和這種平等權利實現的基本前提。例如,在傳統體制下,人們幾乎沒有進行職業選擇的自由,而必須服從政府行政部門的安排,有業務專長的人往往得不到能夠發揮專長的工作崗位,而沒有專長但有某種關系的人卻常常占有一個比較好的位子。又如戶籍管理,在傳統體制下,人們也必須服從政府行政部門的安排,而不允許按照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的要求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居住、生活和工作地域。如此等等,都是傳統體制下機會不均等的突出表現。這種不均等的內在經濟基礎是落后的社會生產關系,它妨礙了社會生產力的應有發展。市場經濟則與傳統體制下的產品計劃經濟根本不同。在人(包括經濟人)與人(包括經濟人)之間的一切交往中,它不承認任何非經濟的或超經濟的權力,只承認等價交換原則和平等權力的交換。盡管出現了“權錢聯姻”“權錢交易”等丑惡現象,但這不是市場經濟本性的表現,而是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平等權力交換的扭曲形式。它不是改革所追求的目標,甚至這種交易還嚴重損害了我們的黨風。但相對于過去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現在的市場準入機會畢竟比過去明顯增多了,機會畢竟比過去變得相對平等了。
第三,國民活動效率進一步提高了。這種提高不僅表現在個人及家庭經濟行為的目標選擇和利益取向上,而且表現在作為個人勞動力集合——企業經濟行為的目標選擇和利益取向上,同時還表現在國家管理和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的理智與有序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利益主體各司其職,各想各的利益實現方式與途徑,是國民活動效率提高的基本保證和主要實現方式。而所有這一切,離開了市場經濟的建設與發展,都將是不可想象的。
當然,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為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它給人們帶來的好處也絕不只是以上幾個方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其他方面都是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不過,從發展的角度看,更為重要和人們普遍關心的是市場經濟還會給人們帶來什么。
二 市場經濟還會給人們帶來什么
市場經濟還會給人們帶來什么?經濟學家只能從經濟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分析、論證和說明。在筆者看來,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至少還會給人們帶來如下三項經濟福利。
第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加單調。過去那種曾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并占顯要地位的封建等級關系、人身依附關系等,將讓位于更具支配作用和決定意義的等價交換與平等競爭關系。多少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官本位現象也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漸淡化以至于消失。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貨幣關系是一種比其他任何關系都更加現實、更加與人們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關系。平民要守法,大官也要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市場之中人人平等。“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馬克思語)等價交換、平等競爭,官與民之間只有職業分工上的差異,而無高低貴賤之分。當然,即使是在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商品貨幣關系(如親族關系、師徒關系、上下級關系等)仍將在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定范圍內存在,但其基礎卻是商品貨幣關系。商品貨幣關系將是社會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和支配性作用的生產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關系是一種相對單調的平等競爭和等價交換關系。在這種關系的支配下,人們將徹底擺脫傳統體制下長期殘存的那種封建等級、人身依附和官本位關系的束縛,整個社會生產關系將因此而獲得又一次新解放。
第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整個國民經濟資源將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在人類社會生產力還沒有能夠達到使全社會的財富都充分涌流的情況下,每一個擁有平等的生存權的社會公民就不可能沒有“私心”,因此,其占有欲就不可能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與人的行為毫無關系的或完全異化的對象物,而必然是人們的一種行為常態。在傳統的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計劃當局忽視甚至否定人們的個人私利,因此,它就始終不能從這個帶有根本性的生產關系基礎出發來考慮其行動方案、設計其經濟計劃,結果常常造成稀缺資源的誤置和嚴重浪費。如果可以把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看作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的話,那么,這兩種方式的最根本的差異就是前者是建立在商品貨幣關系基礎之上和以承認人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心”為前提的。以商品貨幣關系為基礎,承認人們普遍都有“偏私觀念”,并由此出發進一步劃分企業產權、明確界定企業產權和個人產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基礎,也是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客觀需要。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大力發展市場經濟,人們的偏私觀念才能既得到真正的承認,又受到應有的抑制,同時也將導致各種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這已為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實踐和我國近年來的經濟實踐所充分證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一點將看得愈來愈清楚。
第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個性將進一步得到更加全面的解放、人們的才能將得到更加充分的運用。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來自行政指令的限制和條條塊塊的分割,不僅造成了就業制度、人事制度乃至戶籍制度的僵化,而且嚴重地抑制了人們個性的全面解放及其才能的充分運用。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就業制度和人事制度妨礙了人們的個性的應有發展。其二,戶籍制度妨礙了人們才能的充分運用。其結果必然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以商品的生產和交換為基礎的,而商品是不承認任何國界或區界的。它在客觀上決定了人們有一種內在的自由進入市場的要求。近年來一浪高過一浪的民工潮,就證實了這一點。目前城市經濟能夠得到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也正是來自農村的進城民工潮。農村民工積蓄的勞動能力和才能,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充分釋放和有效運用的。這就是說,沒有市場經濟的發展,人的個性的全面解放及其才能的充分運用就不可能發生,從而也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辯證法和經濟哲學告訴我們,福利與福利損失是同時發生的。市場經濟發展也必然造成這樣一種二重效果,即在給社會帶來經濟福利的同時,也會給社會造成一定的福利損失。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收入分配不公、個人收入水平的懸殊、許多青少年輟學、企業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增加等,無論從短期角度看還是從長期角度看,對于整個國民經濟來說都是一種經濟福利損失。對此我們也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
三 如何繼續推動市場經濟的更快發展
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也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福利損失,但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主流是經濟福利收益大于損失,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主流將表現得更加充分和明顯。因此,大力推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應是一個長期不變并且需要堅持不懈的基本目標。
要繼續推動市場經濟更快地發展,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我認為,目前必須著重做好的主要有以下幾件大事。
第一,繼續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首先是進一步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造。改造國有企業產權制度可以按照兩條路徑進行。一條路徑是嚴格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內在統一的原則,劃定國有企業的主營范圍。就是說,這條路徑強調的是“國有國營”,通過這一路徑既實現企業的短期效率,又保證企業行為的長期化、實現企業資產的正常增長。另一條路徑是按照合理分解所有權的原則,通過出租、拍賣國有企業產權或實行股份制的形式改造國有企業,使這類企業的短期行為與長期行為結合起來,從而使國有企業原有的生產力得到充分的釋放。不過,在具體操作上應當注意兩點:一是企業產權的出租或拍賣必須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進行,要向全社會進行公開招標,提倡全社會的企業家和財產所有者投票承租或購買待出租或拍賣的國有企業;二是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時,必須有國有資產代表的嚴格監督,防止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通過這樣兩條改革或改造國有企業的路徑,可望使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形成科學合理的構造與框架。由此,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也就具備了最基本的條件,從而才有可能糾正扭曲的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第二,改革政府的企業產權管理制度,廢除一切不平等的企業產權歧視性政策。到目前為止,盡管在中央的決議和我國的憲法中,已對私人企業的合法性及其經濟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到目前為止政府管理部門的產權管理制度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或變動,與其相關的產權管理政策也還仍然帶有一定程度的歧視性。這種歧視性產權管理制度和政策,是造成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行為扭曲的基本原因。一方面,給予國有企業過多的保護或優惠,這種“偏愛”所熏陶出來的往往是“逆子”。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企業虧損,國家也要對它進行庇護(在所謂“政策性虧損企業”中,這類企業所占比重是相當大的),庇護稍有不周到,這類企業還要鬧點“毛病”(如職工鬧事等)。雖然國家必須對企業負責,但企業卻不必對國家負責。另一方面,歧視非國有特別是私人企業的制度和政策,反過來也必然造成這類企業行為的扭曲。在前一種情況下,企業往往內生出“尋租”行為;在后一種情況下,企業則往往內生出“逃稅”行為。不管哪類企業采取哪種行為,它們都要動腦筋、花力氣。這是一筆無形增加的交易費用。因而,它必然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社會經濟福利的嚴重損失。實踐證明,現行的企業產權管理制度已經到了必須徹底改革、一切不平等的企業產權歧視政策必須徹底廢除的時候了。否則,不僅有規則的市場競爭關系無法形成,而且市場經濟本身也不會得到應有的發展。
第三,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在大力發展現貨市場的同時,積極發展期貨市場。應當說,在發展現貨市場問題上,全國上下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到目前為止,在發展期貨市場問題上,人們的認識還很不一致,特別是在高層領導干部中還存在一種懼怕期貨市場、認為期貨市場會破壞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錯誤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是錯誤的,主要是因為他們并不懂得期貨市場在本質上非但不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異己力量,反而是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一種重要形式與機制。期貨市場具有規范現貨市場活動、調節現貨市場供求、鎖定生產成本、預測市場價格、降低交易費用、熨平經濟周期的功能與作用。在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只有現貨市場而無期貨市場,那么,這個國家的市場經濟就是一種不完整的市場經濟,其經濟運行就不可能步入有序與良性循環的軌道。因此,懼怕期貨市場的發展是沒有根據的。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根本問題不是市場本身,特別是期貨市場發展得太快了,而是國家對市場主體的管理和對市場行為的規范嚴重滯后,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比如,盡快頒布有關期貨交易的管理條例和法規,使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步入有序、良性循環的軌道,已成為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當務之急。
第四,下定決心盡快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系,特別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政策支持系統和貨幣政策支持系統。如前所述,市場經濟發展已經給人們帶來和即將給人們帶來許多好處與實惠,這些好處與實惠的核心是人的積極性的充分釋放。要滿足這種能量釋放的要求,企業經營機制要改造、市場體系要發展,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一條就是盡快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系,特別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政策支持系統和貨幣政策支持系統。建立這樣兩大支持系統的關鍵是兩條:其一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職能要分開。財政政策的基本職能是調節和保證國民經濟有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重點是為國民經濟的運行提供基礎性的外部條件和社會秩序保障。貨幣政策的基本職能是調節和保證國民經濟有一個合理的結構,重點是為國民經濟運行提供一個正常與穩定的外部金融環境和秩序。財政和貨幣兩大政策系統的職能交叉,是不可能使宏觀調控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的。其二是進一步健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支持系統。要盡快制定財政預算法和貨幣銀行法,做到執行政策有法可依、解釋政策有章可循。同時還應進行政策執行隊伍的建設,形成一支訓練有素、秉公辦事的干部隊伍。從政策支持系統角度看,財政隊伍可分為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財政執法與財政監督這樣兩個層次,銀行體系則可分為中央銀行與商業性專業銀行兩個系統,二者互相聯系、互為制約。首先搞好這樣兩項工作,我國宏觀調控體系的運行就可望較快地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我國市場經濟也就能夠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