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經濟運行與機制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規則原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和經濟運行規則》,載于我的導師谷書堂教授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七章。文章發表時本人為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講師、博士研究生。

近幾年來,經濟理論界圍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進行了深入討論,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說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的認識都已經很深刻了,而要使這一問題的研究真正有所突破,關鍵在于既要充分揭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特征本身,又要正確把握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特征的方法論。這里,先從后者的討論開始。

一 研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的方法論

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在方法論方面,有以下幾點需要特別提出來加以分析。

第一,應從生產力的性質出發,把生產力標準作為根本標準。過去在分析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時,往往不是從現實生產力出發,而是從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定義出發,力圖讓活生生的現實去適應抽象的理論框架。目前在研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的問題上,也仍有人重蹈過去那種方法論的覆轍。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應該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考察問題和檢驗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用抽象原則來裁判生活,只能損害馬克思主義的聲譽。正確的方法是,既要承認并充分重視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又必須承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在承認生產力是根本標準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使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改革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要求,而不致陷入主觀隨意性。研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從方法論角度看,不在于現階段已經存在什么樣的所有制結構、分配機構和經濟管理體制,也不在于“抽象的社會主義”概念包括哪些內容,從而使生產關系的具體存在形式去適應社會主義抽象定義的要求,而在于當代社會主義還是新社會的一個起始階段,它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是處于不斷發展和變革中的社會。因此,它的基本經濟特征只應從適合生產力的要求以及促進和保護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形式中去尋找。

第二,還應從社會經濟生活的現實基礎——商品經濟及其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出發。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從自然經濟發展到計劃經濟是現代大工業基礎上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得不先后在某種程度上實行計劃調節。實踐表明,經濟計劃需要和能夠建立在商品經濟和社會化的基礎之上。如果說商品經濟是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的產物,那么經濟計劃則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現代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正是適應這個要求出現的。現在的問題是,商品經濟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有無決定性影響。我們認為,當代社會主義不發達的商品經濟決定著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特點,因而要認識社會主義的經濟特征,既要從商品經濟這個客觀存在的基本經濟前提出發,又要把這個經濟前提所決定的運行特點視為基本經濟特征之一。

第三,還要把生產力、生產關系乃至人們的思想文化等上層建筑因素作為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來考察。社會主義經濟特征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性質的規定性。但這種規定性是相互聯系的,它的具體存在形式取決于生產力水平以及在此基礎上受到上層建筑影響而形成的生產關系。在這個整體中,生產力及發展水平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否定了這一點也就否定了唯物論。但它又不是唯一的,否則就很難理解落后國家為什么反而能夠先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性。顯然在這個整體中,人們的思想文化狀況等上層建筑因素在一定的意義上也起了某種決定作用。例如,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決定了還不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但在所有制結構上,為什么會呈現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狀態?又為什么必然向公有制傾斜?又如,為什么在當代社會主義階段還不能實行完全的按勞分配,而必須強調按要素貢獻分配?除了生產力水平比較低這一主要因素在起作用之外,與此相應的人們的思想覺悟水平也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因此,考察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首先要看生產力發展水平,要從商品經濟出發,其次還要看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等因素。只有從生產力、商品經濟以及相應的上層建筑因素這些不同層次的作用出發,才能科學而又準確地揭示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

我們認為,按照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可以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作為一個過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將會由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形式并存向以公有制為主體、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轉化。社會主義初始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它包括了兩個相互銜接的時期:①經濟體制轉軌時期;②實現轉軌后的經濟繼續發展時期。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結構大體上呈現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狀態,轉軌時期之所以必然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從根本上說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層次多、梯度大這一基本狀況決定的。隨著轉軌的實現,以公有制為主體、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結構也將形成。

第二,收入分配將由原來主要是平均分配轉化為按以勞動貢獻為主的要素貢獻分配,分配機制將由原來的行政調節為主轉變為市場調節為主。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都已經反復證明,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純粹的按勞分配是不存在的,直接按勞動時間分配也行不通,只能是按要素貢獻并逐步通過市場進行分配。

第三,經濟運行機制將由計劃與市場的板塊式外部結合逐步向計劃與市場的內部融合轉化。社會主義的計劃機制逐漸融合于市場機制,這是在經濟運行調節機制上表現出來的又一個重要特征。這一特征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隨著生產力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而發展的,也是隨著計劃決策和計劃方法科學化程度的提高而進化的。

總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由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和實現轉軌后的新的經濟發展時期組成的,其基本經濟特征也是變化著的。上述三個方面則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概括,它反映著生產力本性和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表明了當代社會主義階段的制度性質、制度結構和體制特點。

二 明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的意義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關系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明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助于正確地選擇經濟體制。經濟體制不是自然形成的東西,而是社會經濟行為主體(經濟人)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社會選擇的結果,是人們在這種社會選擇過程中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要求建立起來的解決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方面經濟決策的機制。圍繞著經濟體制選擇問題,國內外理論界已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紀20~30年代,蘭格就曾根據泰勒提出的“試錯法”(Method of Trial-and-error),設想過一種不同于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的“中央計劃當局模擬市場”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到20世紀60年代初,布魯斯根據決策權的不同劃分,又提出了不同于蘭格模式的“含有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模式”。之后不久,奧塔·錫克又進一步論證了一條既不同于“正統的”中央集權體制,又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第三條道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科爾內進一步提出了“有控制的市場協調(ⅡB)”體制。近年來,中國許多經濟學家都在沿著科爾內的思路探討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中國的經濟體制選擇,并不完全取決于黨和人民的意愿,而首先取決于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的認識。不能正確地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就不能正確地把握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進度,也就不能順利地實現現階段雙重體制并存向新體制的過渡。

第二,有助于正確地制定和實施經濟決策。從宏觀決策來看,如果不能正確地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各項政策的制定就可能脫離實際、違背客觀規律。例如,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曾經把“抽象的社會主義”當作現實的社會主義,并依此來概括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其結果是,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政策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在就業政策上,實行統招統配政策;在財稅政策上,實行統收統支;等等。這些對生產力的發展都日益顯示出它的消極作用。從微觀經濟效益來看,不能正確地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即使企業層級的經濟運行也會方向不明,操作失靈,損害效益。為什么現階段許多國營企業經濟效益低,甚至出現負效益?為什么出現在經濟效益上國營企業不如集體企業、集體企業不如個體企業的現象?這與企業經營不能按照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及其所要求的體制運行有著內在的直接聯系。

第三,有助于正確地確定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改革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改革是為了發展,發展生產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目標是盡快趕上發達國家。與此相適應,中國提出了大體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即第一步,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內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為實現這個發展戰略,提出了三項重大決策:①把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位,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②保持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基本平衡,合理調整產業結構;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這三項決策能否得到正確的實施,不僅要依靠其他決策的配合,而且要依靠改革的加快和深化,而所有這一切則又依靠我們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的正確把握。改革與發展的各項決策離開了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的正確認識,不僅不能取得預期成果,而且可能導致經濟的大破壞。

三 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目標模式

經濟運行目標模式是與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目標模式是以實物指標為基礎的高度集中統一的單一計劃體制,與此相適應的經濟運行的目標模式必然是排斥市場、排斥價值規律作用的“國家主導型運行”。實踐證明,這種“國家主導型運行”模式,不適應正常時期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結合本國的具體實踐,先后進行了“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經濟體制”的探索。然而,自覺運用價值規律是以市場關系、價值規律外在于社會主義經濟為前提和落腳點的。因此,在這種經濟體制下,關系國計民生的主要產品由國家調撥分配,關系全局的重大經濟活動要實行指令性計劃;對其他大量產品和經濟活動,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實行指導性計劃或完全由市場調節。這種經濟體制模式必然帶來經濟運行目標模式的雙重性:其一,一部分運行要滿足計劃的要求,受計劃的直接干預;其二,另一部分運行直接滿足市場的要求,受市場的制約。運行目標不統一,就很難保證經濟運行的協調發展。于是,在商品經濟運行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統一性和靈活性緊密結合、計劃性和市場性內在統一的經濟體制。這就為經濟運行目標模式的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體制前提。

經濟運行目標模式與經濟發展目標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經濟發展目標解決的是經濟運行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一般采取經濟增長目標、社會發展目標等形式來表示。經濟運行目標模式則是從制度分析的角度所概括出的經濟運行的內在機制。這個機制不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域范圍經濟活動的內在制約關系,而是從一個長時期來看,在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都起作用的經濟運行機制。因此,經濟運行目標模式,實質上是指社會經濟條件所決定的長期起主導性調節作用的經濟運行機制,即社會經濟由協調短期增長和長期穩定發展相互關系的內在機制的理論概括。中國對這種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的概括,就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運行機制。

“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三個方面功能組成的。

第一,企業功能。它包括三個方面:①企業是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的基礎。這表現為企業是物質資料生產和經營的實體,是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基層單位和細胞;企業活動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內容,企業之間的關系就是市場活動中的基本關系。企業的經營動機和決策制約著市場運行的走向。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具有自身獨立的物質利益,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和經營與發展決策,都是圍繞著其自身的物質利益展開的。市場運行的走向不一定與單個企業利益完全吻合,二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偏離。但是,市場走向卻是許許多多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尤其如此。②企業又是市場作用的對象。企業行為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只有在市場聯系中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然而,企業作為經濟上的“法人”則具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行為動機和獨立的經營目標。因此,單個企業的經營決策必然會經常與市場的整體走向產生矛盾。市場則會把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信息,通過市場本身的內在傳播機能和企業接受信息的內在接收機能傳導給企業,從而不斷地引導企業適應市場的要求。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市場價格等,最終也都是通過企業實現。③企業還是國家對國民經濟運行協調和控制的依據。國家的重要經濟職能,不在于它直接經營企業,更不在于它要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在于它對宏觀經濟總量進行的調節。宏觀經濟總量不是所有微觀經濟總量簡單相加的結果。宏觀經濟總量關系,是從經濟運行的過程看的國民經濟整體關系。它是一個系統。因此,從功能上看,宏觀經濟總量功能要大于微觀經濟個量功能的總和。但是,微觀經濟個量是存在于國民經濟運行中的活的細胞,離開了對這種活的細胞的宏觀經濟總量調節,必然是一種盲目的調節。因此,企業是最終構成國家宏觀經濟總量調節的重要依據。總之,企業在經濟運行新機制中的功能,是形成經濟發展的原因;它制約市場的走向,提供國家調節的依據。

第二,市場功能。市場功能在經濟運行新機制中占有特殊的中心地位。首先,市場作為各個經濟行為主體經濟關系的總和,是調節各方面物質利益關系的中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市場經濟行為的主體,實際上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產業部門、行業集團、一般社會單位、單個企業以及居民戶(個人)七大方面組成的。各個經濟行為主體之間不僅客觀上存在物質利益差別,而且這種差別還很大。盡管它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所處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們的一切行為最終總是要受特定物質利益制約的。為什么改革中國家曾三令五申要簡政放權,把權力真正交給企業,而實際上部門和地方政府總是要打折扣?為什么企業要求橫向聯合,而面臨的卻是更嚴重的地區封鎖?關鍵在于產生這些障礙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經濟行為主體利益差別的制約。實踐證明,單純依靠行政辦法,這種利益關系是很難調節得當的。物質利益關系的調節,應更多地依賴于市場,要借助市場競爭的力量,進行優勝劣汰的全面調節和經濟強制。一切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是否經濟、合理,都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服從市場的裁決。這是一種客觀規律。其次,市場本身所持有的自組織功能,也是任何其他經濟行為主體所不能替代的。市場作為商品關系的總和,是在市場信號、市場動力、市場決策等方面的連續運動和反饋的協調中,通過各種市場參數(價格、利率、工資率、股息率、匯率等)的變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來配置各種社會資源的。在經濟行為主體利益追求的驅動下,資源的合理配置,不是取決于市場外部非經濟力量的干預,而是取決于市場行為主體本身對市場信號所做出的反應。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反應時滯,但是,反應是必然會發生的。這是市場本身所特有的自組織功能實現過程的具體形式。在市場關系中,一切經濟行為主體的決策行為最終都要接受這一功能的制約,而不能代替這一功能。最后,市場又是連接國家與企業的樞紐,具有特殊的傳導功能。社會主義國家所具有的組織社會經濟建設的經濟職能,是混合所有制基礎上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最高利益的體現。即使如此,國家的經濟職能也不能代替各經濟主體的市場行為,因而只能通過市場功能發揮國家的指導作用。在新的商品經濟體制下,市場主體的行為首先是受市場特別是市場參數引導和調節的。只有通過市場,才能使企業資源配置的期望值與實際值同社會資源配置的期望值與實際值達到協調統一。這恰恰是市場連接國家與企業的樞紐作用和傳導功能之所在。

第三,國家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新體制中,國家的主要功能是從總量上、結構上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這是由國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決定的。國家作為社會利益的代表,能夠憑借其特有的經濟地位,運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宏觀經濟調節機構和調節手段,通過改變主要市場參數,來調節、控制國民經濟運行的總量關系和結構比例。這是市場功能所不能替代的。現實生活中的市場(無論其發展程度如何),至少都存在以下缺陷:①有時誘使消費者進而導致生產者做出錯誤的選擇;②刺激經濟主體的盲目行為,帶來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③有些東西無價格或價格不適用,使市場失靈;④出現技術和經濟的外部效應時,市場不能提供全面的合理決策依據;⑤在社會決策領域中,市場有時完全失靈。參見理查·A.穆斯格雷夫、皮吉·B.穆斯格雷夫《美國財政理論與實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第55~60頁。這就決定了市場之外某種力量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的必要性。但是,國家的調節與控制并不等于取代企業的經濟行為和決策,更不等于市場功能。恰恰相反,國家的控制與調節是以服務為前提的。國家首先要為企業和市場運行服務,然后對不合理的經濟行為和市場偏差(缺陷)進行控制和調節。

國家調節市場,再由市場引導企業,是對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新機制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在這個新的經濟運行機制中,國家、市場、企業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國家?市場?企業”,是一個雙向體系,而不是一個單向作用體系。計劃與市場的結合,不是計劃機制調節市場機制的結果,也不是單一的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結果,而是企業行為的總和構成市場、制約市場并受市場總體走向的引導;企業行為影響政府行為,并通過市場的總量關系和結構關系影響國家;國家再依據這些信息,根據企業和市場的總體要求亦即經濟規律對市場進行調節。“國家?市場?企業”雙向作用、縱橫聯動的機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目標模式是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相適應的。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是由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決定的,而且是由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決定的。

四 體制轉軌時期經濟運行的特點和矛盾

在傳統經濟體制向新經濟體制轉變的時期,經濟運行目標的多元性、決策的多重性、動機的多樣性、信息的多變性是其突出特點。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主要以行政手段貫徹的計劃調節與主要以經濟利益為準繩的市場調節并存。從理論上說,計劃調節應當由指令性計劃調節和指導性計劃調節兩種形式構成。但是,由于指導性計劃調節本身只有計劃指標,沒有實施指導的手段和機制,因而在實際上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并且已逐漸被排斥于計劃調節之外。計劃調節實際上已演變為指令性計劃調節。這種調節的內在機制是:原材料計劃調撥、低價配給,資金無償撥付或銀行低息貸款,在貸款利率低于物價上漲率的情況下,貸款本身能夠獲得收益,這實際上是一種改變了形式的獎勵型撥付。產品計劃收購、統購包銷。與此相反,市場調節的內在機制則是原材料高價采購、資金高息貸款、產品自找銷路。盡管目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屬于指令性計劃調節的部分已經大為減少,主要生產資料中國家統配的比重已大幅下降,但是,它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仍非常大。

第二,國家決策、地方決策、企業決策并存。在傳統經濟體制下,三級政策本身存在縱向聯系、自上而下,即企業聽命于地方、地方聽命于中央。在轉軌時期,從實行擴大企業自主權到擴大地方投資審批權,從企業承包到財政分灶吃飯,一系列初步的、不配套的改革,在走向經濟分權的同時,卻強化了行政分權。于是,出現了有利于地方,同時也有利于企業的國家決策,即三級決策縱向統一;不利于地方,同時也不利于企業的國家決策,即三級決策分權分立的態勢。三級決策并存,但缺乏三級決策的協調和制衡機制,是現階段決策結構的一個突出特點。

第三,市場發育不平衡,信息傳遞方式混亂,缺乏信息加工機制,導致大量信息失真。經濟發展不穩定,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的深層原因是沒有一個與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貨幣機制和價格機制。貨幣機制和價格機制問題,并不單純是貨幣發行的控制方法和價格的比例或結構的“理順”問題,而是市場發育程度的問題。現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市場狀況基本上是半個商品市場、一點生產資料市場,金融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勞務市場、房地產市場、企業兼并市場等剛剛開始萌芽,期貨市場則很少為人理解。沒有完整的市場體系,信息傳遞方式就必然是多重的、混亂的,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信息加工機制。信息失真,經濟不穩定也就很自然了。

第四,市場主體界限不清,不公平競爭和超經濟壟斷并存。在本節的分析中,曾把政府也視為市場主體之一,嚴格地說,它不應包括在市場主體之內。凡市場主體,必須是獨立的至少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政府要成為市場主體,就不能同時具有雙重身份(經濟實體和宏觀調節主體)。目前,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不僅直接參與市場活動,而且少數享有部分特殊權利(產品、資金、價格、稅收等)的和以某些主要權力機構為依托的“超級”企業也進入了市場,這就使轉軌時期經濟運行呈現出明顯的不平等競爭與超經濟壟斷并存的特點。

上述特點作為改革的成果,它本身蘊含著經濟運行發展方向的變動;而作為雙重體制內在矛盾的反映,則具有強烈的繼續深化改革的要求。對于前一方面這里無須詳述,對于后一方面,從繼續深化改革的要求看,特別需要首先弄清轉軌時期經濟運行的內在矛盾。

經濟轉軌時期經濟運行的矛盾是很復雜的。就主要矛盾來說,大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放開、搞活與宏觀失控的矛盾。放開、搞活,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放開,實質上是指把束縛企業和地方積極性、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繩索松開,把過分集中的計劃體制、外貿體制、價格體制以及金融、財政等各種體制轉變為經濟上分權的體制,把統得過多過死的市場充分放開。搞活,實質上是在放開的前提下,把包括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的地方搞活、部門搞活、企業搞活,也就是把整個經濟搞活。放開、搞活的目標是增強靈活性,而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高效益發展則要求統一性。要放開、搞活,就不僅要擴大企業自主權,而且要擴大地方和部門的自主權,還要縮小計劃(指令性計劃)管理的范圍,縮小國家統一定價的范圍,縮小國家投資決策權的范圍。這是經濟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轉軌時期不得不邁出的一步。正是由于這一步,而還沒有繼續邁出第二步——實現行政分權向經濟分權的轉變,結果就出現了放與管的沖突、活與統的沖突。矛盾的主要表現也發生了變化,特點是管不住、統不靈,必然產生國民經濟的總量失控和結構失衡。

其次,培育市場與市場機制逆向調節的矛盾。傳統經濟體制的一個主要弊端是根本排斥市場,窒息生產力的發展,因而必須改革。改革的一個主要方面是培育市場,完善市場體系,使經濟運行走上市場取向的軌道。而培育市場,與放開市場、放開價格是分不開的。但由于雙重體制并存,一方面形成了體制“接軌”空檔,使雙軌銜接還有一段距離;另一方面則是國家計劃低價與市場自由高價同時生效,市場雖然還不是主角,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機制,卻已對經濟生活產生了強烈刺激。結果,國家手中掌握的調節手段,反而成為某些市場當事人謀取局部利益的武器。于是,短缺的更加短缺,瓶頸部分更加呈現瓶頸,比價復歸,體腦收入倒掛,資源非但不能優化組合,甚至連起碼的合理配置也難以保證。

最后,推行承包制與地方、企業行為短期化的矛盾。承包制的出發點是使企業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使地方發揮積極性并發揮應有的調節經濟運行的作用。但由于產權關系的模糊,產權收益分配界定不明,物質利益刺激就會誘發地方和企業行為的短期化。這種短期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它既不是主要取向于市場,又不是主要取向于國家,一切都圍繞“眼前利益”轉。撇開企業承包人簽訂承包合同前的討價還價不說,企業承包以后,滿足承包人以及企業職工眼前收益期望值的要求總是居于第一位。地方在確定產業結構和投資方向時,也總是以地方受益(地方財政收入)的大小為依據,而很少甚至幾乎不考慮國民經濟的整體資源配置效益和生產力布局。

總之,轉軌時期經濟運行蘊含著許多矛盾。除了上述三個基本方面以外,宏觀調節與微觀基礎之間,微觀運行與宏觀環境之間,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轉換之間,穩定經濟與國民經濟商品化和貨幣化之間等許多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矛盾。追溯矛盾的根源,不僅在于改革不配套和雙軌之間的摩擦,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經濟運行沒有形成一套與經濟運行目標模式內在吻合的基本規制。

五 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則

社會主義經濟運行規則要同目標模式相適應,它必然是國家、市場、企業三位一體的規則。

第一,企業本體規則。從本質上看,在社會主義社會,企業作為商品經濟運行的細胞,必須是具有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的獨立的經濟實體;即使是生產基本產品的壟斷性國有企業,也要按照兩權分離的原則進行經營,它也必須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因此,企業總是經濟運行的本體。概要的說,企業本體規則,是指企業應根據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規律的要求,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合理地配置生產資源,使企業收益達到最大化的規則。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企業產權界定和產權收益均等的規則。屬于企業的財產,企業有權自行處置,企業之外的任何力量都無權直接干預,更不允許無償調撥。而企業財產收益權,則是“權利平等”的一項重要內容,企業有權按照等量財產帶來等量收益的原則參與社會收益分配。②企業經營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規則。除少數特殊情況外,一切企業,無論其所有制基礎有何不同,經營決策都應該是自主進行的。這種自主決策又是以自負盈虧為基礎的。企業通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實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③企業凈收益最大化并穩定增長規則。企業短期收益是否最大化,關鍵取決于短期凈投入與凈產出和長期凈投入與凈產出差額的大小。但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企業生產經營的基本準則總是使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一旦邊際成本超過了邊際收益,企業就應改變生產方向。④企業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規則。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經濟實力,而不是依靠各種非法手段或某種超經濟特權。

第二,市場中心規則。如前所述,市場是連接國家和企業的中介,是經濟運行的連接器、傳導器、平衡器和耦合器,在經濟運行中處于中心位置。這就決定了經濟運行的另一個基本規則即市場中心規則。這個規則的基本含義是:一切經濟行為主體的經濟活動都要接受市場的檢驗,受市場價值均等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的制約,按照價值關系組織經濟活動。具體來說,市場中心規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①市場價值(價格)均等的規則。在市場上,具有相同質量和花色的同一種商品,價格應是均等的。這不僅是商品經濟現代化的要求,而且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本身的要求。②市場平等競爭的規則。商品生產中產生的級差收益(I),應屬于社會;失去經濟依據的各種優惠和補貼,應予以取消;各種造成企業不平等競爭的特權條件,應堅決取締。切實保證企業平等地進入和退出市場。反對壟斷和割據,保護消費者權益。③市場監督和實現企業兼并的規則。經市場檢驗,已失去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企業應該宣告破產;按市場競爭中權利均等的規則,企業之間可以實行兼并,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

第三,國家服務與調節規則。在經濟運行中,國家行為的規則主要是服務與調節。這是由國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特殊經濟職能決定的。如前所述,國家作為社會利益的代表,處于社會物質利益關系體系的另一極,它不應取代企業行為和市場機制的作用,而應服務于企業,同時對不合理的經濟行為進行總體調節,包括對宏觀經濟總量關系和結構比例的調節。這是經濟運行過程中,國家服務與調節規則的基本內容。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國家對宏觀經濟運行集中領導與同時保證企業自主經營的規則。國家集中領導的基礎是企業自主經營,形式是通過企業自主經營提供各種政策和制度(包括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保證,手段是通過調節市場參數(主要是稅率、匯率、貼現率等)。在正常情況下,國家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②國家制定的收入政策、分配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投資政策等各項政策,必須做到科學化、民主化的規則。政策的制定必須符合科學,即符合客觀經濟規律。政策制定的科學化又取決于民主化。③國家調節經濟的重點和對象應該是市場以及市場總量關系和結構比例的規則。

此外,還有行政規則、法律規則及道德規則等。但是,最基本的是以上三個方面的規則。它們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內在統一的,三者構成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系。要根據這些規則制定相應的法規、法令、條例和組織措施,保證新的運行機制逐步走上正常運轉的軌道。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特別是轉軌時期經濟運行從無序到有序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上述三項基本經濟規則的確立、發展和完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什县| 彭水| 宁陕县| 凌云县| 灵丘县| 蒙阴县| 洛川县| 林口县| 淮滨县| 庆阳市| 天水市| 琼中| 甘南县| 博罗县| 江安县| 且末县| 潼关县| 拜城县| 哈巴河县| 怀柔区| 乳山市| 奎屯市| 大竹县| 芜湖县| 博野县| 甘孜县| 天台县| 稻城县| 山东省| 锡林郭勒盟| 天门市| 邮箱| 广汉市| 铁力市| 固原市| 海盐县| 雷山县| 集贤县| 东台市| 长沙市|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