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知識傳播環境與知識傳播及知識經濟之互動關系本文系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基金資助項目“知識傳播與知識經濟互動關系研究”(項目編號:M3-019)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發表于中國科學院《圖書情報工作》2003年第4期。

假如把人類的知識傳播活動比作一臺有聲有色的話劇,那么,知識傳播環境就是這臺話劇賴以表演和存在的舞臺。演出話劇毫無疑問要給觀眾以藝術享受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同樣,在特定知識傳播環境下進行的知識傳播活動,也必定會對接受知識傳播的受傳者產生預期的或預料之外的知識傳播效果。而在知識傳播活動的實現和取得效果的過程中,知識傳播環境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一 知識傳播環境的意義和內涵

(一)知識傳播環境的意義

簡言之,知識傳播環境就是人類社會知識傳播活動賴以產生、發展和變化的社會背景,它由社會存在的各要素所組成。倪延年:《知識傳播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第269~270頁。凡是與人類社會活動發生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社會存在,如社會生活中的經濟、科技、文化、軍事、政治、民族、風俗以及以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合一形式出現的所有知識傳播媒體等等,都是知識傳播環境的構成要素。

環境塑造人。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人”是所有要素中最活躍的,它包含了構成知識傳播活動最重要的知識傳播者/受傳者兩大要素。人最明顯的特點是能思考和有思想,而所有思考活動和思想成果,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產生的。正如專家所指出的,人的思想行為不能不是其社會性的反映,打上所處的社會烙印。一方面,人是社會所熔鑄,他的人格特質和思維方式都是社會所賦予;另一方面,人的一切活動總得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展開,必須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張學洪:《輿論傳播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第135頁。

美國傳播學家李普曼認為,我們人類生活在兩個環境里,一是現實環境,一是虛擬環境。前者是獨立于人的意識、體驗的客觀世界;后者是被人意識或體驗的主觀世界。與此相聯系,能被人自身直接體驗的環境,叫做“直接環境”,而需要通過他人才能間接體驗的環境,叫做“間接環境”(或稱之為“虛擬環境”)。一個沒有到過南京的人,完全可以通過文獻記載對南京有相當具體、細致、全面的了解,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既模糊又清晰的“南京”形象。盡管他可以向人侃侃而談地介紹南京的風土人情,但他所描述的仍然只是一個想象中的“形象”,因為他感知的是一個產生于知識傳播活動的存在和他接受了知識信息傳播基礎上的“虛擬環境”。而當“他”來到南京的中山陵、雨花臺、明孝陵、新街口商業區以及中國近代史博物館等處時,他就處在了一個“現實環境”中。應該說這兩種環境的感覺和認識是有巨大差別的。

(二)知識傳播環境的具體內涵

人類知識傳播環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調整,不斷達到平衡又打破平衡,然后又達到新的平衡的由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組合體。主要包含如下幾個層面:

1.知識傳播的家庭環境

知識傳播的家庭環境是指知識傳播者與受傳者在實施知識傳播活動中所處的由家庭成員及其血緣、親情關系組成的特定環境。

知識傳播的家庭環境有3個特征:①個體性特征。家庭環境所具有的個體特征,決定了每個家庭環境中的成員在知識傳播的內容、方式、方法、效果方面具有個體性特征。因此,在知識傳播的內容、方式、方法、期待效果等方面也各不相同。②社會性特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復雜的社會關系必然要通過家庭成員曲折地表現出來并滲透到家庭關系中去。因而家庭環境中的知識傳播活動在內容、方式、方法以及傳播習慣和傳播效果等方面,無不打上社會的烙印。③綜合性特征。由于從事不同社會職業的家庭成員對知識傳播的內容、速度、知識新穎性的要求以及各自的知識體系結構、知識傳播需求、知識傳播媒介等都不盡相同(家庭成員之間不僅有婚姻或血緣關系,還可能有經濟、政治信仰以及同事、領導與被領導等不同性質的關系),從而使知識傳播的家庭環境表現出諸多的綜合性。

2.知識傳播的生活環境

知識傳播的生活環境是指與社會成員的知識傳播/知識受傳活動直接相關的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社會交往、消遣、休息、娛樂等社會活動所依托的具體物質空間(場所)及構成這一特定空間(場所)的諸多物質或非物質要素。

知識傳播的生活環境有如下特征:①社會成員對知識傳播生活環境有一定的主觀選擇性。在現代社會,無論是家庭生活環境還是社會生活環境,成年社會成員都有一定的主觀選擇空間。為什么要選擇呢?因為在不同的生活環境里,人們可以進行的知識傳播活動和可能接受到的知識信息在內容、形式、效果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②知識傳播的生活環境具有客觀性即無選擇性。如選擇職業的過程中,社會成員就要受到許多非自身因素的制約。又如在組織家庭方面,社會成員也要受制約于各種社會關系,正如魯迅所說,“賈府的焦大是決不會愛上林妹妹的”。③知識傳播生活環境的主流意識制導性。盡管社會成員對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社會交往、消遣、休息、娛樂等社會環境具有一定的自由選擇權,但生活環境必然要受到社會主流意識的制約和引導,因而社會成員知識傳播的內容、傾向性、價值觀以及傳播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社會主流意識的制導。

3.知識傳播的社會環境

知識傳播的社會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成員的知識傳播活動過程及效果發生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各種社會和自然環境因素的總和。

首先,知識傳播的社會環境具有綜合性特點,即社會環境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民族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這些因素與其他因素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其次,知識傳播的社會環境具有層次性特點。文化、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民族以及宗教等社會因素與知識傳播活動的關系不是同距離的,而是具有內涵的層次性。社會環境對于知識傳播/受傳者而言,又可按照與他的空間距離,劃分成群落環境、社區環境、城市(區域)環境、國家環境乃至國際環境等,具有空間的層次性。再次,知識傳播的社會環境還具有發展性特點。社會環境中的政治形勢、經濟形勢、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以及民族和宗教等因素都處于不斷發展中。由于各種要素的發展周期、時間、形式、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時期“知識傳播環境形象”也不盡相同。最后,知識傳播的社會環境具有縱向和橫向的差異性特點??v向差異性主要是指在同一空間范圍,隨著時間維線的變化,知識傳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橫向差異性則是指在同一時間條件下,不同空間范圍的知識傳播社會環境表現出來的差異性。之所以產生差異性,主要取決于知識傳播社會環境中的主導性因素。

二 知識傳播環境與知識傳播之互動關系

知識傳播環境是人類知識傳播活動的舞臺和生長的土壤,也是知識傳播者和知識受傳者活動的時空范圍,是決定知識傳播及其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與知識傳播活動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

(一)知識傳播環境可以促進知識傳播

這是指知識傳播環境為知識傳播活動的存在、發展、延伸及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發揮積極促進或推動作用的現象。這種作用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社會制度的變革及新社會制度的產生,對社會知識的傳播起著巨大的作用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上,經過革命建立的新制度,必須要對舊制度的各種不合理因素,包括阻礙知識傳播的不合理因素進行否定和革新。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和知識傳播活動發展的進程看,奴隸制社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原始社會中知識傳播職能非專門化現象,對提高知識的傳播速度,擴大知識傳播的范圍具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恩格斯在其巨著《反杜林論》中論述人類歷史上文明開創時期的奴隸制時曾指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權說,沒有古代的奴隸制,也就沒有近代的社會主義。我們認為:假如沒有奴隸制社會制度對原始社會制度、沒有封建社會制度對奴隸制社會制度、沒有社會主義制度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中阻礙知識傳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也就沒有當代中國的知識傳播活動。

2.社會環境中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知識傳播活動具有促進作用

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知識傳播/受傳活動的職業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條件,使部分社會成員可能不必直接參加獲取食物的勞動,專門從事比較職業化的知識傳播活動,進而推動知識傳播事業的發展。而社會生產力越發展,物質產品就越豐富,不僅可能使從事職業化知識傳播的社會成員人數增加,而且可能使其他社會成員用以獲取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大為縮短,從而為他們加入知識傳播/受傳者的行列提供了可能。從事知識傳播和接受知識傳播的社會成員的增加,對社會知識傳播事業的發展是一種根本性的推動力。

3.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傳播活動提供了新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技術手段

一方面,社會成員各領域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必須建立在被社會成員利用的基礎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成果被傳播和應用的時空范圍。一般是知識信息的內容越新穎,被應用后可能產生的效益就越大,人們的傳播需求市場也就越大,知識傳播事業就越發展。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發展為知識傳播不斷提供新的技術手段,從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以及機械印刷術,到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縮微技術和復印技術,都證明了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傳播技術的發明和推廣,必然帶來知識信息傳播效率的普遍提高,知識傳播事業也就必然迎來新的發展。

4.文化發展、民族形成和宗教傳播,對知識傳播活動也起著直接的促進作用

文化環境與知識傳播活動和社會成員自身的關系十分密切?!靶韵嘟曄噙h”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改變著社會成員“人之初,性本善”的自然屬性,使“自然人”逐漸成為融于社會文化環境的“社會人”。社會成員的知識傳播或接受知識傳播的活動,在內容、形式、方式方法或利益傾向性諸方面,都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民族的形成是一個對具有本民族特點信息內容的傳播/受傳并得到確認的過程。通過傳播,促進了民族內部相關知識信息的傳播、延伸、繼承和弘揚,進一步鞏固了民族的意識。至于宗教的產生和傳播,雖然不同于民族內部的知識傳播活動,但也屬于在社會某一特定群落的成員中進行特定內容信息的傳播,對促進宗教知識信息的傳播也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在特定條件下知識傳播環境對知識傳播可能產生制約作用

知識傳播環境對知識傳播活動的制約作用主要是通過社會環境中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民族以及宗教等因素對知識傳播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方式、手段以及利益傾向性的限制和約束來實現的?!跋拗啤笔侵浮翱陀^條件的限制”,“約束”則是指“人為的約束”。這些“限制”或“約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政治制度對知識傳播活動的制約作用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看,奴隸社會末期的“學在官府”,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以及愚民政策,都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知識的正常傳播。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政治因素明顯地遏制知識的傳播:哥白尼就是因為宣傳與教會不合的“日心說”而被處死的;中國“十年浩劫”期間,林彪江青集團倒行逆施,幾乎禁止一切科學知識的正常傳播。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技術壟斷和封鎖,也遏制了人類社會成員共同智慧成果的正常傳播。當然,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政府明令限制某些可能影響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知識信息的傳播,這既是國家的權力,更是為了保護知識傳播事業的正常運行。

2.經濟發展水平對社會知識傳播活動的制約作用

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社會發展水平,勢必難以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對社會文化知識(包括接受教育)傳播的需求,經濟發展就遏制了知識傳播活動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對知識傳播的推動主要是指向從事知識傳播/受傳活動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生活條件保證。沒有了這個保證或保證無力,知識傳播就難以正常發展。知識傳播具有上層建筑的某些屬性。而上層建筑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沒有基礎,上層建筑也無法牢固。同樣,知識傳播活動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經濟也就不能持續發展。

3.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對知識傳播活動的制約作用

科學技術研究的水平會直接制約知識傳播的信息內容水平。沒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談不上傳播高水平的知識;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社會成員對知識傳播內容的需求水平。在科學技術發展處于落后狀態的國家和地區,代表科技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是不可能有社會普及需求的,此時的科學發展水平實際上就遏制了先進科學知識的傳播。落后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會限制知識傳播新手段的應用。知識傳播的速度和質量在某種程度上是受知識傳播手段和技術制約的。由于科學技術落后,往往無法向知識傳播事業提供與社會需要相適應的知識傳播技術手段,所以在客觀上遏制了知識傳播事業的發展。

4.文化、民族及宗教因素對知識傳播活動的制約作用

在社會發展迅速而文化環境發展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傳統、保守、腐朽的文化環境會抵制新興、進步、新生的知識信息傳播。五四運動前期以林紓為代表的“桐城派”、以劉師培為代表的“文選派”及后來的“甲寅派”,以“衛道士”自居向新文化運動發起了以“奮力衛道”為目的的反撲就是一例倪延年、吳強:《中國現代報刊發展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第46~61頁。。由于文化環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在一般情況下,民族的文化會本能地抵御外民族文化的滲透,即根據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觀遏制一些與之相悖的知識向本民族成員傳播。而宗教對科學知識傳播的抗拒方式,往往更具有欺騙性。

三 知識傳播與知識經濟之互動關系

知識傳播是構成知識經濟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們研究知識傳播的根本目的是探討知識傳播活動的規律,以知識傳播活動的實際效果推動知識經濟社會的演進和發展。筆者認為,知識傳播與知識經濟的互動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傳播活動在知識經濟的發展完善過程中具有積極甚至是關鍵的促進、推動作用

知識傳播活動在知識經濟的發展完善過程中,具有的積極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

(1)知識傳播活動在知識生產者和知識利用者之間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知識傳播使人們創造的知識成果通過傳播過程,與需要利用這些知識成果進行社會產品生產、銷售和研究的社會成員及其實踐相結合,使其蘊涵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作為知識傳播者的農業科技人員把雜交水稻這一科研成果傳播給農民,使水稻取得了十分明顯的增產效果。

(2)知識傳播活動通過把知識成果傳播給受傳者,可以不斷提高他們的知識擁有水平和利用水平,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更高層次知識成果的推廣普及和實踐應用。社會成員除了從學校教育中獲得知識外,更多的是在社會實踐中接受知識成果傳播,在接受知識成果的同時自己也擁有了知識。如上所述,知識傳播活動可以促進知識成果的創造和生產,但同時也可以拓展知識成果傳播的接受范圍,為更多的知識成果找到用武之地。而更重要的是,知識傳播可以提高社會成員的個體和群體素質,為知識成果提供更大的市場。

(3)知識傳播活動造就培養大量的知識生產、傳播和利用者,為社會財富的迅猛增加,為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知識傳播者通過各種知識傳播活動,使原本沒有知識、或只有少量知識、低層次知識的“人”,成為擁有知識、或擁有大量知識、高層次知識的“人”?!爸R人”的出現,反過來又推進了知識成果的創造、傳播和使用,使之創造出更大的社會財富,推動社會經濟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演進。

(4)知識傳播活動為知識經濟社會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快了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適時的知識傳播可以幫助人們開闊眼界,轉變觀念。當大多數社會成員的觀念都達到與知識經濟社會相適應的水平時,整個社會的環境氛圍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當工業經濟社會向科學進步、文明的方向發生本質的突變時,就為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增加了“潤滑劑”和推動力,從而加快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

2.知識經濟在發展完善過程中對知識傳播的巨大需求,推動和促進了知識傳播的發展

(1)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演進對知識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進一步推動了知識成果經由知識傳播更快地進入知識利用領域。知識經濟的發展大大推動了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知識創新活動。知識成果通過高新產業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必然吸收更多的社會成員尤其是具有知識創新能力的社會成員投入到知識創新活動中來。知識成果創造出來后,必須通過知識傳播才能產生價值,所以知識成果越多,市場需求越大,對知識傳播的需求也就越大,知識傳播活動就越發展。

(2)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完善,對社會成員的知識擁有、使用水平以及知識創新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社會成員重視新知識的學習,樂意接受新知識的傳播,注重知識創新,這就為知識傳播活動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眾所周知,加快新知識學習、接受新知識傳播、注重知識的創新,無一能離開學校、課堂、圖書館以及計算機網絡。因此,以教育、出版、文化、文獻流通以及網絡傳播為主要形式的知識傳播活動及其事業,就必須得到迅速發展。所以,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完善,必然要推動知識傳播及其事業的發展。

(3)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完善,必然推動和促進知識傳播媒介技術、知識傳播觀念、知識傳播環境的發展和完善,從而有效地推動和促進知識傳播活動和知識傳播事業的迅猛發展。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傳播活動的功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社會經濟形態,因為假如沒有與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知識傳播事業,社會成員生產出來的大量知識成果就難以及時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很難立即產生巨大的社會財富,這就必然會影響到知識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也就違背了知識經濟社會的基本規律。要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比以往更重視知識傳播,更重視知識傳播媒介及技術的研發,更重視知識傳播環境的建設,更重視知識傳播事業的建設,更重視知識傳播功能的發揮。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知識傳播及其事業的迅速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市| 吉木萨尔县| 清远市| 迁西县| 平乡县| 怀化市| 砀山县| 沈丘县| 通江县| 日喀则市| 黄陵县| 嘉兴市| 玉田县| 铜鼓县| 吐鲁番市| 淄博市| 安平县| 舟曲县| 南丰县| 全州县| 嘉义县| 建德市| 毕节市| 巴马| 安远县| 兴业县| 桃园县| 铜川市| 额尔古纳市| 阜阳市| 石城县| 阿拉善左旗| 象山县| 莫力| 贡山| 古浪县| 青河县| 巴林左旗| 鱼台县| 津市市|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