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研究
- 安曉明
- 1747字
- 2019-08-06 16:47:10
前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壓力與日俱增,傳統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受到嚴峻挑戰,區域經濟的轉型成為必然。從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研究視角切入研究區域經濟轉型,是遵循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體現,有助于準確把握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和面臨的關鍵問題,更好地分析區域經濟轉型遇到的各種問題。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匱乏,本文厘清了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與區域經濟轉型的邏輯關系,決定以區域經濟發展階段作為區域經濟轉型的研究視角,重點探討區域經濟轉型的理論框架和實證檢驗。
區域經濟發展階段一共包含四個階段:成長初期、成長期、成熟期和成熟后期。在成長初期,區域經濟發展可能出現落后傾向;在成熟期和成熟后期,區域經濟發展可能出現膨脹和蕭條兩種傾向。如此,則落后區域、膨脹區域和蕭條區域分別對應區域經濟發展階段中存在落后傾向、膨脹傾向和蕭條傾向的區域。這三種類型的區域不僅是對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和問題區域特征識別的結果,而且是區域經濟轉型的前提。
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類型決定了區域經濟轉型的初始條件,初始條件影響著區域經濟轉型的模式選擇,包括轉型的動力機制、轉型目標、轉型內容以及績效評價,這些都是區域經濟轉型框架設計的主要內容。所以區域經濟發展階段決定和影響著區域經濟轉型的各個方面,這是本書重要的邏輯關系。
落后區域、蕭條區域和膨脹區域三種區域類型決定了區域經濟轉型的三種模式,即落后區域經濟轉型模式、蕭條區域經濟轉型模式、膨脹區域經濟轉型模式。落后區域面臨的關鍵問題是貧困落后,其經濟轉型的總體目標是步入現代化軌道;蕭條區域面臨的關鍵問題是產業老化與技術落后,其經濟轉型的總體目標是恢復往日活力;膨脹區域面臨的關鍵問題是產業與人口過密,其經濟轉型的總體目標是永葆發展活力。三類區域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空間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福利改善等區域經濟轉型的主要方面分別以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重振昔日雄風、吐故納新作為轉型的主線。
區域經濟轉型績效評價是區域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區域經濟轉型的績效評價可以全面系統分析所研究區域的轉型效果。目前對區域經濟轉型的績效評價主要有以全要素生產率衡量、以轉型目標為對照、以轉型內容為主體的區域經濟轉型績效評價等。出于資料可得性和時間節點的考慮,本書選取非參數DEA-Malmquist指數方法估算的全要素生產率和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區域經濟轉型內容進行轉型的績效評價。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的方法和問題區域識別方法確定中國各區域經濟轉型的初始條件,發現與實際大體相符。經過以全要素生產率和轉型內容衡量的區域經濟轉型績效評價,發現我國落后區域和蕭條區域的經濟轉型取得了一定成效,膨脹區域經濟轉型則收效甚微。為了彌補所選區域尺度較大的缺陷,本書又選取廣西百色市、遼寧阜新市和北京市區作為落后區域經濟轉型、蕭條區域經濟轉型和膨脹區域經濟轉型的典型代表進行區域經濟轉型的典型性分析,得到了相似的結論。
美國的區域經濟轉型為中國區域經濟轉型提供了經驗借鑒。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準確定位,合理選擇區域經濟轉型路徑并及時調整;加強區域合作,共謀區域經濟轉型大計;推進改革,完善政績考核機制,嚴格環境規制,為區域經濟轉型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就分類型區域而言,經濟轉型的重點又有所不同。
本書的研究思路是構建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研究視角的區域經濟轉型理論框架,并進行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的對策建議。具體如下:第一部分是構建本書的理論框架,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主要是厘清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與區域經濟轉型的關系,闡述以區域經濟發展階段作為區域經濟轉型研究視角的理論依據;第三章通過對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和問題區域的識別,認清區域經濟轉型的初始條件和進行轉型模式選擇(包括動力機制、轉型目標設置和主要內容設計),在此基礎上進行區域經濟轉型的績效評價,這些就是區域經濟轉型框架設計的內容。第二部分是實證分析,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四章是對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的總體分析;第五章將研究對象范圍縮小,選擇典型區域進行實證考察。第三部分是對策建議,包括第六章與第七章。第六章介紹了美國區域經濟轉型的經驗,為我國區域經濟轉型提供借鑒;第七章對我國區域經濟轉型提出對策建議。
安曉明
2015年1月10日于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