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基礎、障礙與關鍵
- 劉耀彬 戴璐編著
- 14313字
- 2019-07-17 11:48:39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 長江流域城市群研究狀況
長江連接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區域,其干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千米,是舉世聞名的“黃金水道”。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地區,對中國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江經濟帶是潛力巨大的區域經濟增長帶,這一經濟增長帶升級為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為長江流域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機遇。為響應國家戰略,推動自身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各地學者們對長江流域發展進行了廣泛討論,積極尋求協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關于長江經濟帶的范圍和形成條件
1.關于長江經濟帶的名稱和范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率先實施了沿海經濟發展戰略,地處我國沿海經濟帶上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得到了超常規發展,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繁榮,而作為我國除沿海地區之外的另一條發展主軸線的長江沿岸地區,其區域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的提出則相對較晚。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東開發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由此,長江經濟帶建設開始進入實質性啟動和加速發展的新階段,1992年成為長江經濟帶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始點。盡管在長江流域內存在一個完整的大尺度的經濟單元是公認的事實,但學術界對這一經濟單元的具體空間范圍和名稱沒有統一的認識,不同學者先后提出了多種名稱,其中具有較大影響的有11種(見表1-1)。
表1-1 關于長江經濟帶的不同界定

資料來源:陳修穎:《長江經濟帶空間結構演化及重組》,《地理學報》2007年第12期。筆者在其基礎上修改而制。
2.長江經濟帶的形成條件
區域經濟學理論指出,經濟帶形成的基礎是產業帶。產業帶是在特定經濟空間中,由眾多相互配合、協作密切的產業部門,圍繞資源富集區、中心城市或者交通方便的區位(或節點)而集聚,所形成的由線狀基礎設施和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組成的,具有共同內在經濟聯系的產業集聚區域。陳修穎(2007)認為長江經濟帶是兼顧自然地理、人文脈絡、經濟區的整體功能和行政區的完整性等諸多因素形成的一種經濟區形式,它是以流域為基礎、以長江為紐帶、以城市經濟區為基本單元的宏觀協作經濟區。羅祖德等(1998)指出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的一條資源帶,是一條能源帶,是一條產業帶,是一條城市帶,亦是一條中國的財富聚集帶(約聚集了全國1/2的財富)。
(二)關于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戰略與協作機制
1.發展戰略
段進軍(2005)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分析長江經濟帶的聯動發展。他認為從橫向來看,重點要突出以上海、武漢和重慶為中心的三大區域的特色,并要進一步推動這三大區域的一體化進程,為實現長江經濟帶的整體聯動發展提供動力;從縱向來看,就是為長江經濟帶的聯動發展提供制度、市場、交通等條件,還要充分重視企業和企業集團在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陳友國(2001)并不同意上述觀點,他認為應該放棄建立中心城市的做法,而要努力實現跨江的多層次的經濟發展區,即把距長江兩岸各200千米的地區連成一個統一的經濟實體,在以主要城市為基礎的前提下發展沿岸廣大地區經濟,從而出現多層次的經濟發展區。他認為接近和超過100萬人口的城市可以建成若干衛星城市,并促進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唐輝和楊新梅(1999)提出以沿江中心城市為重點,以水資源聯合開發利用為突破口,構筑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的綜合運輸網絡帶和長江商貿走廊,建設旅游文化組合紐帶和沿江科技開發協作紐帶的長江流域經濟帶共同發展的基本思路。朱英明和姚士謀(1999)通過以回歸分析的方法對長江經濟帶農村人口轉化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后認為,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村人口的轉化:近期內要實施農業產業化和農村非農化轉移并重的戰略,中長期內要將大中城市打造成吸收農村人口的主力軍。辜勝阻等(1997)認為進行長江流域經濟開發有利于縮小我國東、中、西部差距,能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2.協作機制
沈玉芳等(2000)研究了上海和長江中上游地區在各方面都存在明顯差距的區域間的經濟協作及其協調機制的問題。他們認為,首先要從市場準入、建立合理的要素流動機制、建立跨地區融資機制、建立恰當的中央政府行政調控機制、建立跨地區的協調機制等方面入手來營造區域合作的良好環境;其次,要以市場手段和中央政府調控相結合的方法來協調區域之間的利益關系。李靖等(2003)探討了長江經濟帶合作發展的意義及其可行性。他們認為,應當加強中央與地方共同組成的協調機構的協調力度,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減少政府沒有必要的干預,促進區域市場的優化,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措施。
3.空間布局
陳修穎和陸林(2004)對長江經濟帶空間結構形成基礎及優化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各個空間結構單元的區域資源結構、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存在著緊密的互動關系,即存在互補性。他們還運用拓撲分析的方法分別對1984年和2003年長江經濟帶不同區域交通網絡的通達性進行分析,研究表明:交通網絡的迅速優化促進了長江經濟帶的空間鏈接,2003年空間結構的緊密程度遠較20世紀80年代初要高,尤其是上游地區,空間的封閉狀況得到根本改善,并且發現今后要進一步改善長江經濟帶的交通網絡結構特征,提高環度比改善連通性更為重要;而對于空間結構的優化而言,他們認為其重點在于空間管理體制的創新、城市體系的空間結構優化以及通道的優化三個方面。陳修穎(2007)認為,當前長江經濟帶形成了特殊的條狀的核心—外圍—邊緣結構,而核心就是指上海—武漢—重慶核心。這種空間結構的本質特征是經濟帶發展空間極化作用的結果,集聚仍然是經濟帶空間結構形成與演化的主流力量;加快提高經濟空間結構的整體性,加強空間鏈接,尤其是促進長江經濟帶各次區域的進一步鏈接,對最終實現整個長江經濟帶一體化至關重要。這些學者對研究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戰略、空間布局以及協作機制問題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4.產業結構
彭勁松(2005)對長江上游經濟帶產業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通過區位熵和產業貢獻率的計算結果來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以及優先發展的產業。他認為,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產業布局應遵循這樣的思路,即以長江水道、成渝線、寶成線、渝黔線、渝懷線等高速公路(鐵路)構成主干發展軸線,并依托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型城市以及發展軸線結點和端點中心城市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帶動沿線地區的經濟增長。陳雯、周誠軍等(2003)對長江流域經濟一體化下的中游地區產業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后認為,我國地區產業同構現象較為嚴重,地區之間缺乏有效的產業關聯與協作,區域整體效益差。他們判斷,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區域經濟勢必在市場作用下走向一體化,而產業間的聯系也將日益密切。在此前提下,他們提出要將中游地區打造成為區內進口替代——面向區外市場的農業和制造業的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的加工基地。
(三)關于長江流域經濟城市群的研究進展
1.長三角城市群
丁三青(2006)通過對長三角交通一體化對徐州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的影響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地區界限、體制界限和行業界限日益成為制約我國交通運輸業現代化的三大障礙,也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錢芝網(2006)通過對長三角經濟圈區域物流一體化的研究認為,只要長三角各市能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局出發,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區域物流資源整合為抓手,統一規劃,加強協調溝通,就一定能實現區域物流的一體化,并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長足發展提供保障。金春良(2005)的研究表明,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存在著行政招商引資的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產業重構以及各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的三大障礙,并認為長三角地區只要堅持市場主導,就能逐步克服重復建設帶來的弊端,形成各城市間合理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體系,其前提在于政府要成為這一進程的推動者而不是阻礙者。
汪祝龍(2005)分析了長江流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狀、產業布置與分工的模式以及阻礙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促進長江流域經濟一體化的對策:一要進行統一的戰略規劃;二要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三要建立推進長江經濟一體化協調委員會;四要制定長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五要加快沿江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等等。陳湘滿和劉君德(1999)提出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促進長江流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的觀點。這些為數不多的文獻雖然將研究區域范圍擴大到整個長江流域,但就其研究程度而言則是較為初步的。
2.成渝經濟區
李迅(2008)對成渝經濟區形成及發展的基礎進行研究,認為成渝經濟區形成及發展有著法律政策、歷史文化、地理區位、資源和產業五個方面的基礎。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處課題組(2010)對我國區域經濟規劃現狀及成渝經濟區發展遠景進行研究,認為成渝經濟區與沿海的差距仍然較大,但這種差距將隨著核心經濟圈發生多元化調整重組而趨于縮小,競爭將更趨激烈,所以成渝經濟區只有找準戰略定位,加快區內資源整合,加強區域間經濟合作,才能在區域競爭中勝出。劉朝明、董暉和韓斌(2006)對西部增長極與成渝經濟區戰略目標定位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成渝經濟區要成為西部區域增長極的最基本條件以及實現區域發展轉型和可持續成長的可行途徑是破除行政區域的界限,按同質產品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產業集群或企業集群。王海芬(2010)對推進成渝經濟區產業融合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要很好地推進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就要促進成渝經濟區的產業融合。李文東(2009)的研究認為,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利用危機對經濟結構的倒逼機制,來實現成渝經濟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發展是一個現實的選擇。孫繼瓊等(2006)對成渝經濟區城市體系的特征進行了研究,認為成渝經濟區城市體系的規模結構較為分散,優化其規模結構已勢在必行,提出重點發展特大及大城市,特別是重慶和成都兩個超大城市,合理發展中小城市,壯大小城鎮的發展方針。薛宗保(2011)運用城市流強度模型對西部大開發戰略下的成渝經濟區進行的研究表明,一個城市要有較高的城市流強度,就要有較高的總體實力,還要有較高的綜合服務能力,而要實現城市群全面均衡的發展就要提高城市流強度。
3.“中四角”長江中游城市集群
(1)武漢城市圈。
辜勝阻、易善策和李華(2007)對武漢城市圈與東部三大城市群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城鎮化和城市群發展的基石是工業化,要推進城市群建設就要深化產業分工,要提升城市群的競爭力則需要培育地區創新精神并依靠技術創新來發展產業集群,還要在城市群建設過程中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王昌興(2004)對武漢城市群發展問題進行研究,認為武漢城市群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加強內在經濟聯系,構建面向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的產業結構體系;還認為武漢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措施是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曾翔旻(2003)認為武漢城市群的發展模式應當是加強政府引導,以市場推進為主的發展模式,其發展定位是在推進國際化、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基礎上的保持經濟適度、快速、健康的發展。方創琳和藺雪芹(2008)認為武漢城市群是我國東西部產業梯度轉移的紐帶,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出建設生態型城市群的總體思路,將其總體發展定位為內陸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和現代服務業中心;提出延伸十大優勢產業鏈,建設具有區際意義的15個產業集群和7大特色產業帶的產業布局和發展思路;提出武漢城市群城市間產業分工與協作方案。趙偉(2006)對中部地區崛起的城市群戰略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我國中部城市群發展還不成熟,還處于初期階段;還認為有必要把包括武漢城市群在內的中部城市群發展提升到戰略層面。
(2)長株潭城市群。
董力三和張文佳(2006)對長株潭成為中部新增長極進行分析,認為構筑長株潭經濟增長極將形成帶動全省城鄉和諧發展的綜合中心,有利于同一空間布局,有利于促進分工協作和整體經濟發展;長株潭經濟增長極的建立是可持續增長的保障,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能夠拓寬我國戰略腹地。孫紅玲(2007)認為通過政府力量引導和啟動長株潭“3 +5”城市群建設,關鍵是要抓緊實施打造長沙中心城市、建設一個半小時通勤圈和對都市圈內城市功能定位三大工程,做到在推進新型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強大的產業體系、先進的創新體系、完善的市場體系、快捷的物流體系和現代交通通信體系。劉茂松(2008)對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進行了思考,認為取得成效的關鍵在于創新,即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社會創新。冷紅(2011)認為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盡管勢頭良好,但也存在管理不協調、經濟發展總量和速度有較大差距、資源不足、污染嚴重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統籌規劃城市群、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利用區域人才優勢等舉措,形成可持續的區域創新體系。陳雯等(2003)對長株潭城市群發展進行優劣勢分析后,認為應以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為契機,推進長株潭城市群在規劃布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服務、城鄉空間、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全方位聯合。在繼續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上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層次,引導分工協作,合理資源配置。此外,還需治理污染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城市。
(3)皖江城市帶。
陳曉華和張小林(2006)在研究中指出融入長三角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間整合的前提,實施跨江發展戰略,建設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制造業基地,構建與長三角接軌的基礎平臺,打造“馬蕪銅”核心增長極,是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皖江城市空間整合的主要策略。程必定和袁宏(2010)認為要體現中國區域發展的時代價值,有效承接產業轉移,皖江城市帶應在化解產業轉移“區域黏性”上有新突破。王洋(2010)的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帶具有重工業發展快速、長三角經濟圈帶動、國內外資本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等優勢,也面臨著產業區域競爭態勢日趨激烈、與長三角發展落差擴大、環境和生態壓力逐漸增加、市場機制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等問題與挑戰。李停(2010)則從晉升博弈分析的視角出發,研究皖江城市帶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問題,發現政府官員對于區域整合和合作的努力激勵不足,對無益于區際整合和合作的努力激勵過度,區域合作空間很小。他認為加強皖江城市間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合作,需要建立干部離任責任追查制度,逐漸淡化政府在產業轉移中的主導作用,建立跨行政區的利益協調機制。馬懷禮和劉保滿(2011)對汽車產業、冶金及金屬加工產業、建材及新材料產業、電子電器產業、造船產業和旅游文化產業的整合做了分析,指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產業整合應加強組織領導,協調區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建立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探索服務融入的體制機制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4)環鄱陽湖城市群。
麻智輝(2006)認為要加快江西在中部崛起,必須構建以南昌為中心,九江、景德鎮、鷹潭為次中心的環鄱陽湖城市群,整合區域內經濟、文化、科技和資源優勢,加快區域交通、產業等市場的一體化進程。黃新建和廖漢魯(2008)通過借鑒國內外已有的城市群發展經驗,結合江西在“十一五”規劃中的目標和中部崛起的要求,從多個方面厘清現存的矛盾和問題,并從調整行政區劃、優化功能布局、大中小城市配套發展等八個方面對構建鄱陽湖生態城市群進行了探討。趙黎黎和黃新建(2008)認為加強環鄱陽湖城市群空間的經濟聯系,應該構建一體化的環鄱陽湖城市群基礎設施,建立環鄱陽湖城市合作機制,以信息化帶動產業化。劉耀彬和劉玲(2011)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市群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進行了全面分析,建議在區域內形成統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和輻射作用,重點發展低碳經濟,做好區域間產業轉移、轉換工作,以新興工業化推進城市群建設質量,增強城市群建設的開放程度,增加教育投入,建立統一的環境監督體制和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圖1-1是長江流域的城市群。

圖1-1 長江流域城市群
(四)對現有研究的評述
1.總體研究涉及內容繁雜
通過文獻調查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學者對長江經濟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產業轉移、區域合作、區域經濟差異、區域不平衡和協調發展以及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政策建議等方面。因此,正確分析和認識長江經濟帶在1992年以后的發展變化,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具有較大的實際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
2.研究依然存在很多爭論
首先,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方面,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發展中心城市,通過中心城市來帶動經濟帶整體的發展,但小城鎮以及農村的發展也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因此,各地區如果要制定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不僅要考慮中心城市的輻射范圍,也要根據自身的情況,考慮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協同發展。其次,在協作機制方面,學者們普遍認為市場、企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這些市場影響者的良好協作能夠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形成。對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調節機構的協作,可以建立更好的政策環境,使長江經濟帶的企業和市場得到良好的發展。再次,在長江經濟帶空間布局方面,現有研究表明長江經濟帶空間布局應該主要從空間管理體系、城市體系以及通道這些方面進行考慮。另外,上海、武漢、重慶這些核心城市所形成的外圍和邊緣地區的聚攏效果對促進長江經濟帶空間布局的發展也至關重要。最后,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方面,上述的研究綜述主要表明長江流域產業關聯和協作性不強,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逐漸加強產業間聯系。
二 新型城市化研究現狀
“新型城市化”是我國學者提出的概念,目前還未得到國際學者的普遍認同。如果從時間尺度上關注該領域的研究可以發現,國內首次發表有關新型城市化的文獻是康就升于1985年6月30日在《人口學刊》上發表的《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村人口城鎮化》一文(這呼應了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的時間),隨后發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如果從文獻來源結構看,國內的新型城市化研究發文主要來源于《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28314篇)和《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14530篇),反映出國內新型城市化研究不僅得到學者的重視,也得到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一)現有代表性觀點的綜述
1.關于新型城市化的概念研究
新型城市化的概念提出大致可分為四種思路。第一,由于工業化與城市化存在著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新型工業化的提出必然也對城市化的發展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工業化是內容,城市化是工業化存在的空間形式,類似于新型工業化的內容,新型城市化是能夠集約利用資源、促進人口地域和勞動力職業有序轉移、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適宜居住的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陳永國,2006);新型城市化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新”在科學發展、高效集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特色鮮明、城鄉統籌(楊帆,2008)。按照傳統觀點,工業化與城市化存在很大的相關性,因此,用新型工業化中的“新”是有一定依據的,但又是片面的,因為單向的工業化影響城市化理論是對城市化初期階段的反映,當城市化跨越初期階段后,城市化反而推動工業化升級,城市化的演進不再主要表現為工業比重上升,而更多地表現為非農產業比重上升。正如錢納里-賽爾昆模式所揭示的一般趨勢一樣。僅用工業化內涵來定義是不夠的。第二,新型城市化立足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矛盾、推動農村發展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有利于消除傳統的城鄉社會經濟利益矛盾,突破傳統城市化的生產要素約束,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曹萍,2004)。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不但要看速度、數量,更要重視質量,實現城鄉良性互動且協調發展(朱鐵臻,2008)。新型城市化與傳統城市化的最大區別是公平,二元經濟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特殊的經濟問題,雖然貧富差距普遍存在,但是二元經濟矛盾卻導致了機會的不均等與差別化。第三,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結構轉型和創新,它包括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空間結構和文化結構四大結構的城市化轉型(程必定,2008)。第四,新型城市化具備循環和生態特征,重在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發展模式由二維轉變成三維(張靜,2004)。城市化不僅具有經濟社會進步意義,而且對一個人口密集、耕地資源有限的國家來說,城市化還具有重要的生態效益(原新等,2006;彭紅碧等,2010)。從宏觀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城市不僅是生產有效率,也是生態有效率的居住方式。
2.關于新型城市化的測度研究
新型城市化作為城市化發展的新階段,是科學的城市化,是針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全新城市化理念,也是在新型工業化背景下提出的全新城市化戰略。由于理解不同,學者對新型城市化的測度明顯存在不同,目前存在三大類測度指標體系。第一,中國科學院測度體系。由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牽頭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比較全面地論述了中國新型城市化的戰略背景、戰略選擇、戰略依據、戰略內容和戰略目標,同時,擬定了衡量和測度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指標體系。中國新型城市化指標體系(CNUIS)由城鄉發展動力、城鄉發展質量和城鄉發展公平三大系統,城鄉基礎實力、城鄉統籌能力、城鄉競爭能力、城鄉自然質量、城鄉人文質量、城鄉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水平、城鄉制度建設八大狀態和資源稟賦指數、經濟規模指數、工業發展指數、基礎設施指數、財政統籌指數、投資統籌指數等21個變量及人均土地面積、土地資源占全國份額、水資源占全國份額、GDP占全國份額、人口占全國份額、人均GDP、GDP密度等50個要素組成(牛文元等,2009, 2010)。第二,浙江政府測度體系。楊帆(2008)認為新型城市化既要借鑒世界各國城市化經驗,也要繼承中國城市化好的做法,更要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走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由此提出從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社會和諧、環境友好、城鄉一體五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董嘉明等(2008)強調推進新型城市化要堅持集約、和諧、統籌、創新發展四個原則,由此建立了經濟集約發展、社會和諧發展、環境友好發展、功能優化發展、城鄉統籌發展五個方面30個指標的新型城市化指標體系。第三,典型性指標測度體系。李紅波等(2011)將新型城市化的內涵理解為“資源集約化、城市現代化、城鄉統籌化”的城市化,由此建立了3大方面6大類22個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對江蘇省的新型城市化進行了測評,并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思路;王承強(2011)在界定了新型城鎮化和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得出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基本框架,即包括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和社會承載力,在此基礎上,遵循既定的指標選取原則,構建了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徐君(2012)在對中原經濟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評價中,提出了從城市化人本化、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三個方面來構建新型城市化的指標體系的思路和評價方法;曾志偉等(2012)在分析了新型城鎮化的新型度內涵的基礎上,從環境、經濟、社會三個層面構建了新型城鎮化新型度的二級評價指標體系,綜合運用熵權法和多目標線性加權函數法,構架了新型城鎮化新型度的定量化評價思路和框架。
3.關于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關系的研究
國內學者從兩個方面對此展開研究。第一,城市化與工業化是相互作用的。蔣滿元(2005)研究了城市化與經濟結構演變互動機制的邏輯模型,認為在城市化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邏輯模型中,城市化與經濟結構轉型之間存在著比較明顯的良性互動關系。工業化為城市化提供經濟支持,而城市化又為工業化的有效與有序進行創造了良好的空間依托條件。工業化與城市化運動的辯證邏輯表明,工業化是內容,城市化是形式,工業化的特點決定了城市化的形態;工業化與城市化運動的現實經驗表明,二者的協調推進并不是指二者同比例、等速度的發展,而是有一定的范圍。在我國,既然作為內容的工業化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演進,那么作為形式的城市化也應向新型城市化發展;同時,作為形式的城市化對作為內容的新型工業化有反作用(陳永國,2005)。柯映紅(2005)探討了新型工業化道路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市場化相關聯。經濟體制向市場化轉軌和發展戰略轉向新型工業化,既奠定了城市化的體制基礎,也強制解構了與傳統工業化、城市化相依存的制度安排,誘致與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相匹配的制度安排,進而實現了中國城市化的路徑替代(季小立等,2007)。第二,地區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系。余華銀等(2007)對安徽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新型工業化的核心理念是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特征。李秀霞等(2007)對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與經濟社會的關聯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超前經濟發展的結論,認為以后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升工業對城市化的動力作用,注重城市化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楊燁軍等(2012)建立中部地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灰色關聯綜合評價方法計算2000~2008年中部六省新型工業化水平、新型城市化水平綜合指數,并運用面板Granger因果檢驗等方法,計量分析中部六省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市化的互動關系。研究結論表明:中部地區新型工業化促進了新型城市化的加快發展,新型城市化也推動了新型工業化進程,兩者互為Granger原因。
4.關于新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轉型關系的研究
產業結構與新型城市化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通過產業結構的變化來豐富城市化的內容和形式,影響著新型城市化。陳甬軍(2004)研究表示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持續發展,會協調好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蔣滿元(2007)認為三次產業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的充分發展才能加速城市化進程;程必定(2005)認為空間聯系的加深,城鄉資源配置和分工體系不斷優化,導致城鄉產業結構的聯動調整,同時產業結構的創新對城鄉經濟具有推動作用(姜永生,2008)。第二,新型城市化影響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陳明森(2004)認為正是城市化的發展缺陷使得城市化產業結構存在偏差,表現在城市的內部產業結構中工業比重偏高,而第三產業偏低。朱燁等(2009)認為新型城市化是在內涵與外延發展方式下逐漸形成的城市-區域變換過程,以信息流、技術流等實現空間網絡交流,使地理摩擦大大減少,減少信息搜尋與交易成本,共同促進公共技術創新,加快觀念、思想和知識的擴散等,最大可能地利用范圍經濟和分工效應。第三,產業結構與新型城市化之間存在互動關聯。安虎森等(2005)結合國外經驗,從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化與城市化的關系來看,產業結構變化是城市化的前提條件,而城市化進一步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變化。
5.關于新型城市化道路與戰略的研究
關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城市化道路的比較研究和我國城市化道路的爭論上。第一,芝加哥學派和洛杉磯學派比較。基于工業城市發展而闡發的、推崇單核城市發展的芝加哥學派,讓位于力主多中心的洛杉磯學派的現象可為借鑒。如果能在這些單核城市發展過程中盡早向多中心格局過渡,同時防止地方政治零碎化傾向,則有助于優化區域經濟資源配置,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的社會經濟效益,減少浪費,少走彎路(王旭,2006, 2009)。第二,對中國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基本上有三派。第一派認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協調發展。以前學術界對中國城市化道路有過爭論,主要是討論我國城市發展方針,爭論者基本上都認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協調發展。第二派認為應該走都市圈化之路。原新等(2006)提出,都市圈化是一種新型的中國城市化戰略。牛文元(2009, 2010)提出在新型城市化戰略的實施中,發展組團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和鄉村“結構有序、功能互補、整體優化、共建共享”的有效空間鑲嵌體,體現出“以城鄉互動、區域一體”為特征的新型城市化的高級演替形態。第三派認為應該推行大都市區化。沈南生(2007)認為構建大都市區是中國城市化道路的最佳選擇。王旭(2006)認為美國的新型城市發展時期就是大都市區化階段。城市化大致可分傳統城市化時期和新型城市發展時期。如果說,傳統城市化的典型是英國,那么新型城市發展的典型則首推美國。陳甬軍等(2008)針對這些爭論,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對發展目標進行了預測。第三,對城市化存在階段性、地域性的道路選擇研究。城市化特征的地域差異反映出城市化階段性。原新等(2006)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尚不能說已經像發達國家那樣從整體上進入了都市圈時代,但沿海地區可以說已經或正在進入都市圈時代了。因此,準確地說,中國的都市圈化,應該對應于中國沿海地區,而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還是要提倡城市化。沈南生(2007)建議中國的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道路不能簡單、盲目地仿效三大經濟圈的做法,而是要根據各地區大中小城市及城鎮體系的自然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城鎮的規模結構,來制定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戰略,規劃和實施自身的城市化道路。地域性與階段性相聯系,不同地區因為發展階段不同,因而城市化模式也不同。
6.關于新型城市化促進政策研究
關于新型城市化的政策研究著重討論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區域規劃三個方面,此外政府在中國新型城市化發展中的作用也得到討論。第一,技術與制度變革和創新。魏娟等(2008)以創新理論為出發點,構建了新型城市化支持系統,以此提出快速推進“十一五”時期江蘇省的城市化進程。姜永生等(2008)系統闡述了新型城市化的概念內涵和基本特征,即城鄉統籌的城市化、集約發展的城市化與和諧發展的城市化,由此從結構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角度對新型城市化的發展路徑和政策選擇進行了研究。仇保興(2010)在比較我國與發達國家城市化道路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城市化的12條發展對策。徐光平(2011)認為“十二五”時期,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首先要妥善解決好二者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遷村并居的推進問題、土地出讓收益的分配問題、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問題等;其次,要深入研究二者協調推進的環境條件、動力機制和成功模式等;最后,要重點探討二者協調推進的對策措施,以指導實踐工作。陳建軍等(2009)分析了“兩型社會”背景下武漢城市圈新型城市化道路中人地矛盾、產業結構、城鄉差距及生態退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兩型”角度提出土地城市化、經濟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和環境服務城市化等具體建議和措施。程必定(2012)考察中外城市化的演變史發現,城市化道路有兩種類型:一是人口轉移型城市化道路,二是結構轉換型城市化道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借鑒中外城市化的經驗教訓,如今中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轉型方向,應該是走人口轉移和結構轉型并存的“雙軌”發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第二,區域規劃創新。鄒軍等(2010)從城鄉統籌和規劃協調視角指出城市群戰略是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因而從都市圈、城市群核心城市、城市群外圍點狀地區等不同尺度提出了區域差異化政策和規劃策略。第三,關于城市化中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城市化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與不可替代的作用(傅恒杰,2007)。吳江等(2009)專門研究了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地方政府行為。各地都有政府的城市化指導意見和具體的政策措施。如2006年8月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第三次專題研究推進城市化的會議上,提出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浙江省推行的城市化政策有:全面取消縣(市)級以下地區的戶口遷移限制,有些地方實行了新的人口管理制度,在社保、醫療、就業、教育、培訓等方面,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同等待遇,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向農村延伸(董嘉明等,2008);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使戶籍呈現三市一體化特征。2007年11月,長株潭三市戶口遷移條件放寬,購房落戶標準實現統一。
(二)現有代表性觀點評價
1.研究的不足
總體來說,盡管新型城市化或者新型城鎮化方面的文章近幾年層出不窮,不過多停留在政策解讀或是初步論述上,真正涉及理論內涵、推行道路探尋以及具體實施方法的文獻不多,而從經濟角度能深入分析的文章就更是鳳毛麟角。當前,對于新型城市化的內涵、評價、路徑選擇和戰略實施應該在包容性發展的理論框架下統帥,借鑒國外在建設現代化城市時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從多種因素出發分析,但是目前還未出現此類文獻。
不僅如此,現有學術研究還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第一,新型城市化主要評價標準轉移到了城市的人口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的標準是什么?有學者認為,新型城市化主要在于轉移到城市的人口的城市化。一般認為,農村人口轉移到了城市,成為城市人口,接受城市的文化,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從事第二、第三產業,這就是城市化了。但這個可能在真正成為城市人方面有點距離,這只是暫時的,慢慢就會完全適應;就算一直沒有完全轉變過來,這種情形可能是針對農民工而言,農民工存在是否真正城市化了的問題。可見,新型城市化應該不主要看這些轉移到了城市的人是否真正變為城市人。因此,新型城市化的主要評價標準為轉移到了城市的人口的城市化,值得商榷。第二,新型工業化決定新型城市化。一種意見認為,新型城市化主要是由新型工業化決定的,新型工業化決定新型城市化。我國主張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是由于我國的工業化已由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開始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走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決定了走什么樣的城市化道路。工業化是內容,城市化是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工業化進程中企業或項目決定了城市的性質和規模;工業項目及其配套產業的規模及發展速度決定了城市的容量和發展速度;大、中、小城市之所以產生和分布,歸根結底是工業化進程中技術、設備、勞動力和資金等生產要素聚集自然選擇的結果。另一種意見認為,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相互作用的,工業化促進城市化,城市化促進工業化。顯然,不敢贊同“工業化由傳統變為新型、城市化也就由傳統變為新型”這一邏輯。如按此邏輯,在研究為什么推進新型工業化時,不就可以說是因為城市化變為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其實是對過去城市化的“撥亂反正”,回歸到真正的城市化,實施應有之義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既是人口城市化,又是城鄉一體化。新型城市化反而對工業化提出了要求,即當前我國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日漸受阻和信息化浪潮的不期而至,導致城鄉新舊二元經濟的雙重疊加,城鄉二元經濟轉換日益困難。基于此,在城鄉二元經濟轉換的過程中,應導入新型工業化的理念。因此,新型城市化由新型工業化決定這一觀點仍值得商榷。
2.研究趨向
目前關于新型城市化的研究出現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新變化。第一,城市化關注重點發生了轉移。城市化的關注重點由城市變為農村、從有形變為無形,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新。過去的研究是從地域去思考城市化,考慮人的空間遷移。新型城市化除了考慮這個因素外,可能更多地考慮遷移到城市的人和農村居民的變化。盡管已經轉移到城市,但由于其生存條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與城市水平相差甚遠,在城市又形成新的二元結構,這就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人口;相反,有些人口盡管還沒有轉移到城市,但由于其生存條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已經接近城市水平,應當稱為基本城市化或準城市化。第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在于新型城市化。不少學者發表了文章,論述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必須靠新型城市化,這是一個創新。過去認為,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就是城市規模的擴大。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新型城市化包括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在于新型城市化,是可以接受的。第三,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市化緊密關聯。新型城市化更多地關注農村,因而新型城市化自然與新農村相聯系。新型城市化并不只是意味著農村人口的減少,除此之外,農村也不斷發生變化。而新農村建設就是使農村發生重大變化,據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意味著我國城市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