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基礎、障礙與關鍵
- 劉耀彬 戴璐編著
- 5字
- 2019-07-17 11:48:39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 研究的背景
(一)長江經濟帶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實現中國經濟升級的重大決策部署
長江經濟帶位處國土中心,橫貫東西、連接南北,資源豐富、經濟發達,客觀上具有縮小東中西差距的物質基礎,將成為推動全國經濟東中西聯動和全面振興的最佳戰略區。長江經濟帶橫向延伸,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面向世界的重要戰略舉措。推進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對于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未來空間開發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通過建設長江經濟帶,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格局,把長三角經濟區、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三大“板塊”的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形成直接帶動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11個省市、超過1/5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布局。
(二)長江經濟帶建設是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必要途徑
長江中游城市群匯集了中部地區大量的人口和產業,是中部地區主要的城市集聚區之一,是支撐中部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導地區。在我國未來空間開發格局中呼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腹部,是國家規劃重點地區和我國經濟“第四”增長極。長江中游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支撐,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區域,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有利于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部地區更好、更快發展。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可快速集聚生產要素,構建起強大的產業集群和城市集群,有效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快速增強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有助于發揮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利用長江流域的巨大交通便利,增強長江中游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在國家發展大格局,特別是中部崛起戰略中,成為中部地區具有強大集聚作用和輻射作用的核心增長極,是加快實現中部崛起的必要途徑。因此,長江經濟帶建設,不僅符合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各個經濟板塊不同的發展要求,特別是有利于把中部地區城市群作為經濟主體加以整合,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中的產城融合,實現區域發展格局的創新和升華。
(三)長江經濟帶建設是江西省社會經濟發展升級、綠色崛起的難得機遇
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是適應能源資源稟賦、投資貿易格局和全球治理結構新變化,有效解決經濟發展中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問題的歷史選擇,也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時代選擇。作為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中地理位置和經濟水平都“居中”的江西,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既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是一次十分嚴峻的時代考驗,江西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消除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與長江中游其他省份合作共贏,提高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影響力。通過推動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引導人口和產業合理集聚轉移,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建設跨區域互補型產業基地;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建設連接沿江區域的交通網絡,使得區域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沿江經濟帶的建設能進一步促進環鄱陽湖城市群的建設,完善江西城市體系與空間布局,發揮城市群對經濟腹地的拉動作用;建立區域合作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與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經濟帶一起,走綠色崛起的發展道路,構建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江西必須緊緊抓住這次難得的發展時機,乘勢而上,從根本上改變相對落后的局面,實現富裕、和諧、秀美的“江西夢”。
(四)江西發展升級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
江西具有一定的資源基礎,區位條件較為優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已形成良好的產業基礎,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擁有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航空制造和新型制藥等特色產業,具有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空間。江西的發展升級,以昌九一體化為嵌入體、新型城鎮化建設為載體的區域發展升級,通過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以跨區域的協作模式提升自身發展質量,是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是綜合產業發展、城鎮化、基礎設施和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一體化建設過程,順應新時期區域發展的方向。江西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同其他地區錯位發展優勢產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布局,以長江黃金水道為動脈互連互通交通運輸要道,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江西整體生態環境比較好,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食品加工業等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江西已確立這些產業作為未來產業承接的重要方面,為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奠定基礎;工業園區建設的快速推進,搭建了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平臺;江西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相對低,人力資源豐富,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總之,長江經濟帶建設為江西經濟的發展升級提供了大好的歷史時機,江西的發展升級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
二 研究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在關于城鎮化建設方面,提出了“構建城市化戰略格局、穩步推進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居民、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要求。在此期間開展的“中部崛起計劃”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等國家級項目的立項和建設,使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處在蓬勃發展的階段。
然而,江西省經濟基礎仍然比較薄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特征明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國內外市場競爭激烈,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因此,從戰略角度研究江西省在全面建設“美麗江西”的大背景下,如何領先推進江西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為江西省科學布局城鎮格局和協調城鄉統籌關系提供科學依據
江西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著其自有的需求和現實基礎,具體表現在目前江西省城市化水平低,正處于城市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2012年江西省城鎮化水平為47.5%,同期全國城市化水平為53.8%,比全國低6.3個百分點。與中部各省相比,江西省的城鎮化水平處于后位。江西省城鎮化增長率近5年來處于1.56~1.71,屬于城鎮化水平發展的中期加速發展階段。江西省城市規模體系不全,城市體系整體功能未能完全發揮。江西省缺乏大城市,且城市人口集中分布在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江西省大城市發育緩慢,城市主城區規模偏小,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非農業人口中有一部分并沒有居住在主城區,與中部其他省份的同類城市相比,人口、經濟聚集程度不高,城市聚集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全省的城市經濟增長核心區尚未形成。同時,江西省城市化空間特征主要表現在城市分布不平衡,南北城市化水平差異明顯。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與經濟非農化,“四化”同步發展存在很大空間。江西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環境主要指標多年來穩居全國前三位。城鎮發展有著較好的生態基礎。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城鎮建設“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構想,國家發改委正在編制《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已于2014年上半年發布。江西作為在城鎮化發展道路上有后發優勢的省份,積極探索一條符合江西城鎮化發展的新道路是當前的迫切需要,可以在未來建設中大有所為。因此,對新型城鎮化問題的研究可以為江西城鎮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二)為全面推進江西省綠色、低碳和智慧的新型城鎮道路提供決策依據
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指出未來一段時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重要時期,城鎮化步伐和產業發展將進入提速階段,核心城市發展對人口、能源、資源及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與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江西省城市群體系尚未完善,城鎮綜合經濟實力不強,產業發展沒有明顯優勢,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江西的城鎮化要基于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在綠色崛起總戰略下有序推進。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努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走一條綠色生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在城鎮化的規劃過程中,要強調健全的生態服務功能,強調健康的城市代謝環境,強調產業的合理選擇和科學布局,強調城市的低能耗、低廢棄、高效率等。江西省的城鎮化不能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新型城鎮化的“新”,是指觀念更新、體制革新和技術創新,是新型工業化、區域城鎮化、社會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生態發育過程;“型”指轉型,包括產業經濟、城市交通、建設用地等方面的轉型,環境保護也要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
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與江西省城鎮化建設共同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對新型城鎮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推進江西全面科學發展。
(三)為其他欠發達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分析思路與樣本素材
江西省的城鎮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城鄉統籌的一體化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引導的有序發展、深化改革的創新發展”的原則,將以人為本作為要求,貫穿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全過程;以推進示范鎮建設為途徑,促進新型城鎮化和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以堅持走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為方向,轉變城鎮發展模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城鎮化發展客觀規律為準繩,完善規劃體系,強化規劃管理,發揮城鄉規劃在新型城鎮化中的引導調控作用;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導向,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健康有序推進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主線,堅持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信息化協調推進,推動全省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由偏重經濟發展向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由偏重城市發展向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轉變,走上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科學布局,城鄉互促共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即以大帶小、以群促區、以建促保的平安、和諧、美麗的江西特色城鎮化道路。
“十二五”期間強調經濟結構調整的國家宏觀戰略構成了中國城鄉社會結構轉型重大背景,而轉型的核心紐帶是城鎮化發展。在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進程中,應正確處理好城鎮化發展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城鎮化發展與“三農”的關系、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城鎮規模結構與空間分布的關系。江西是中部欠發達地區,也是革命老區和建設中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研究如何推進江西省新型城鎮化發展,可以為城鎮化理論積累經驗素材,可以為欠發達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提供借鑒案例,也可以為城鎮化已經較為發達的地區今后發展的方向與重點提供新的對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