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國的城鎮化經驗

我國在現階段屬于中等收入國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因此城鎮化對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城鎮化模式被列為政府控制型。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過程始終受到各級政府嚴格控制,主要體現在戶籍制度上,而城市戶口與消費品的供應、就業和社會保障密切相關(朱農,2000)。改革開放后,經濟改革放松了對非戶口的遷移的限制,農民可以自由進入城市并長期居住在城市,從而在城市中形成了大規模的暫時性遷移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所在地分離的流動人口。農民進城根本目的在于就業,這是由我國農業部門的平均收入水平較低,城鎮化的擴大致使耕地的減少導致的。農民進城務工的地理分布與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有關,就業機會帶動了人口的流動,是由市場需求帶動的,但是戶籍遷移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仍不能與之匹配。據有關部門統計,60%流向東部城鎮,30%流向中部城鎮,10%在西部城鎮;40%進入了大城市,40%進入了中小城市,還有20%在小城鎮。暫時性遷移人員一般在城市中從事非正規部門的相關體力、服務業的工作,既不受政府控制,也不被納入政府的就業計劃和社會保障計劃,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存在并不增加政府和城市的負擔,因此大力推動了城鎮化。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遷移水平是非常低的,他們認為中國人口遷移過程受政策控制的跡象非常明顯,他們將遷移分為向上(鄉→城,鎮→市)、向下(城→鄉,市→鎮)和水平(城→城,鄉→鄉)三種。他們認為政府的遷移政策主要是控制向上的遷移,鼓勵向下的遷移(朱農,2000)。大城市和經濟圈的發展戰略一方面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變好,有一定的經濟聚集效應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這并不是市場的作用,各地政府把城市的建設當成政績工程,從而進行人為推動,致使資源不能合理配置,很容易造成我國城鎮化道路的偏差。

20世紀90年代末以前,我國執行的是“控制大城市規模,發展小城市、小城鎮”的城市發展方針。改革開放后,我國多次提出的城市發展方針,都強調了以小城鎮(市)為重點的發展思路,城鎮的發展帶有很強的自發性,并實現了快速發展,對城鎮化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國城鎮化進程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其中大城市發展最快,中小城市次之,小城鎮最慢。然而,小城鎮的盲目發展、城市效應不足等問題說明了以小城鎮為重點的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城鎮化發展形勢的變化。就我國目前而言,城鎮密集地區主要有六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區、遼中南地區、山東半島和福建沿海地區。這些大的經濟圈的人均收入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而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又高于農村人口的人均收入。

中國有一個不同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特點,即工業化并沒有帶來人口向城市的過度集中。這是因為中國的城市工業走的是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很有限,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被人為地排斥在城市工業以外,所以中國雖然一直存在著劉易斯所預言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但中國的勞動力轉移方式卻與劉易斯模型不盡相同(朱農,2000)。改革開放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大大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中國也沒有出現嚴重的“過度城鎮化”現象,在城市中沒有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的貧民窟以及大量的絕對貧困人群出現。中國的農業生產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依賴國外的糧食進口。因而,中國城鎮化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加快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南省| 将乐县| 汶川县| 阿勒泰市| 左云县| 宝坻区| 卓尼县| 洛南县| 绥江县| 镇康县| 普宁市| 铜山县| 马山县| 靖边县| 双柏县| 揭西县| 二手房| 华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云和县| 上思县| 汽车| 阳江市| 延庆县| 晋中市| 新昌县| 吴川市| 云和县| 永泰县| 淳化县| 武邑县| 中山市| 玉林市| 新田县| 肃北| 法库县| 扬中市| 略阳县| 湾仔区| 永嘉县| 凤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