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基礎、障礙與關鍵
- 劉耀彬 戴璐編著
- 1137字
- 2019-07-17 11:48:41
第二章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與經驗借鑒
第一節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傳統城鎮化包括人口的城鎮化、產業的現代化和城鎮規模及數量的擴大化等方面的內容。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以及傳統城鎮化模式產生的資源浪費、環境惡化、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高、城鄉聯動不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不足等問題的日益突出,新型城鎮化的概念逐漸被提出和受到重視。
相對傳統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不再是以單一的城鎮人口或非農人口為評價標準,而是更加注重城鄉的集約發展、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更加注重促進優勢資源與生產要素在農村與城鎮的合理流動,實現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空間結構、基層治理的調整以及文化與觀念的轉型,推進城市與農村一體化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新”在于改變過去片面追求城市的規模擴大、“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新”在于以民生、可持續發展和質量為內涵;“新”在于以追求幸福、轉型、綠色和集約為核心目標;“新”在于以實現區域統籌與協調一體、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與集約高效、制度改革與體制創新為重點內容的嶄新的城鎮化過程。
新型城鎮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雖然傳統城鎮化模式快速推進了中國城鎮化進程,卻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業耕地嚴重不足,城市建設用地侵占不斷擴張,農民工市民化數量不斷增長等,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新型城鎮化的概念被提出。
2006年8月浙江省提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十二五”時期浙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總體要求是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和都市區為主體形態,以統籌城鄉體制改革為動力,促進高端要素在城市的集聚和提高發展高端產業的能力,增強創造城市宜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的能力,增強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能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加快實現城鄉統籌。浙江省將新型城鎮化分為經濟集約、社會和諧、環境友好、功能優化和城鄉統籌五個維度(董嘉明等,2008)。有學者在對以環長株潭城市群為例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度評價研究中,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本質不是單純的人口轉移,而是城市現代化,是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集約、協調、統籌的發展方式,從而增強產業集聚的功能,形成結構合理的城鎮體系,提高城市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集約式和內涵式的發展方式,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最終使新型城鎮化全面惠及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建設,由此將新型城鎮化分為環境、經濟、社會三個維度(曾志偉、彭紅碧等,2010;杜光化,2009)。
因此,本書將新型城鎮化定義為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新型產業為經濟載體;以人為本為核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城鄉統籌發展為目標,強調經濟集約發展、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發展、城市功能優化、城鄉一體和可持續發展的高級城鎮化。將新型城鎮化分為經濟集約、社會和諧、環境友好、功能優化和城鄉統籌五個維度(董嘉明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