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內涵

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階段的實質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寧可主動將增長速度降下一些,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長遠發展的問題,放棄唯GDP論,把提高增長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放在第一位,推動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低端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努力創造產品附加值高、發展質量好、能夠支撐人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的發展模式。

一 經濟發展體制的轉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注重經濟發展體制的轉變。我國經濟發展體制大體上經歷了兩次轉型:第一次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從一種半統制半市場經濟轉變為計劃經濟;第二次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兩次轉型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標志著我國正在開啟經濟發展體制的第三次轉型:市場將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起決定性作用,雖然只有兩字之差,但對市場作用是一個全新的定位。經過20多年的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仍然存在不少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難以形成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也是難以推進的。為此,我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把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讓企業和個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

經濟發展體制轉變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成果,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準確定位和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政府和市場既各具優勢,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只有在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發揮作用才能實現經濟升級。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提供更好的制度安排,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從直接組織資源配置、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轉向主要負責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在提供公共產品的領域充分發揮作用,創造更好的環境,為企業提供透明公正的法律法規、政策環境和高效的執法維權服務,為居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降低各種經濟主體開展經濟活動的進入門檻和交易成本。同時,要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發現有效率經濟組織的功能,激發各類經濟主體的活力。還應充分利用市場集體學習的機制,為參與經濟的所有角色提供一個通過試錯方式不斷學習、不斷挖掘現有機會并開創新機會的平臺。

經濟發展體制轉變的關鍵是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表明,經濟持續發展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新活力。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明確了改革的方向。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推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方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與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做出的比較完善的頂層設計密切相關。20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仍有許多不完善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經濟發展體制轉變要注重頂層設計,要減少事前審批和行業進入壁壘,以方便和鼓勵企業進入市場和新興領域;要加快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以立法的形式確定政府在經濟上的行動范圍,以保證市場經濟體制的長期穩定;要在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突破,逐步剝離戶口所附著的福利功能,恢復戶籍制度的原有功能,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市場,釋放城鎮化巨量內需;要加強法制建設,從事后懲罰著手,懲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違規者,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

二 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形成促進發展的新動力

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注重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是要立足于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動力,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開放的推力、區域的合力等因素疊加起來,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一是創造新的改革紅利。通過深化改革創造類似于自由貿易區、“營改增”等制度優勢,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并轉化為促進經濟內生發展的新動力。

二是釋放內需的潛力。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制訂科學有效的收入倍增計劃,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保障機制,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充分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和城鎮化蘊含的需求潛力,形成拉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是形成開放的推力。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積極擴大自由貿易區的試點范圍,加快推進向西開放和向北開放,積極參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服務貿易協定等新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加快促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亞太自貿區(FTAAP),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以開放倒逼改革,形成促進經濟升級的新動力。

四是發揮區域的合力。深度挖掘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潛力,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重點推進環渤海地區、長江中游流域、淮河流域、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積極打造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三 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創新驅動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注重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是要由改變經濟發展對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過度依賴,轉向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創新驅動,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培育世界知名的企業和品牌,形成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一是強化創新驅動。積極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撐。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應用。完善創新機制,著力完善創新項目激勵機制、創新合作扶持機制、創新風險分擔機制,鼓勵創新型人才向企業集聚,鼓勵組建多樣化的戰略技術聯盟,實現企業創新優勢互補,構建以風險投資為核心的股權投資體系,以金融創新支持技術創新。

二是形成新的人口紅利。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推動中國加快形成大批專業人才和高技術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在方式升級中“第一資源”的作用,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商品和服務價值的提升。

三是向產業鏈高端環節轉移。強化供給管理,在商品市場的基礎上形成創意市場,充分激發社會創新的活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構筑先發優勢,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壯大,促進制造業向產業中高端環節延伸,增加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進而擴大消費需求。

四是培育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制定培育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的中長期規劃,有選擇地扶持一批享有一定知名度、具有一定競爭優勢和潛質的本土骨干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鼓勵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創新資源向優秀企業聚集。

四 經濟發展目標的轉變:堅持以人為本

經濟發展目標的轉變是要放棄唯GDP論,設定增長的上限和下限,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突出解決好教育、就業、社保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就業、收入、公共服務共享、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新提升,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保障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一是擴大就業機會。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不斷提高就業率和提升就業質量。

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三是建設友好的生態環境。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加強節能降耗,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現綠色發展,讓人民群眾呼吸潔凈空氣、喝干凈水、吃安全食品。

四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抓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綜合改革工作,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社會福利制度,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逐步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加快縮小區域和群體之間的差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周至县| 车致| 鄂托克前旗| 涿鹿县| 金川县| 德令哈市| 会昌县| 兴业县| 琼结县| 镇巴县| 清镇市| 大姚县| 子洲县| 天祝| 陕西省| 改则县| 志丹县| 双峰县| 安义县| 天门市| 渑池县| 铅山县| 连云港市| 壶关县| 麻阳| 达日县| 思南县| 越西县| 云和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大安市| 梁河县| 沂水县| 延长县| 南昌市| 云南省| 江阴市| 武胜县| 蛟河市|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