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征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出現“新平庸”,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一切并非偶然,其深刻的形成背景是,世界經濟的持續深度調整與國內經濟日益急迫的轉型需求相疊加,舊有的發展紅利正逐漸衰退乃至喪失,新的驅動力尚未成型。筆者認為,立足當下,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正日益呈現增速換擋、結構升級和創新驅動的三大“新常態”。

一是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就業市場持續偏緊成為常態。由于規模的增大及發展方式的轉變,未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將不會是常態,開始進入年均6%~8%的中高速增長“換檔期”,這是一個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之后的普遍規律,對此應“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與此同時,約占每年新增勞動力供應一半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龐大,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將長期存在。

二是結構優化升級和調整陣痛相伴而行成為常態。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并將繼續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明顯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地區差距由擴大轉變為縮小,區域間協調發展、協同發展的格局將逐步形成;居民收入名義增速將快于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的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有所縮小;需求結構中消費和民間投資占比有所提升,二者將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當然,與結構優化相伴隨的還有多種結構調整陣痛相交織,如產能過剩、風險暴露等。

三是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成為常態。面對世界經濟仍處于深度調整期的重大挑戰和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處于孕育期的重大機遇,中國正努力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創新驅動將為經濟發展、轉型和升級提供根本動力。

可以預見,在這三大“新常態”的引領下,中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諸多方面,都將呈現新的情況和新的特點。大致來看,以下七個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深入研究。

第一,新常態下內外聯動、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等一系列全新的戰略構想和戰略舉措的提出和實施,為傳統區域經濟發展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理論和實踐賦予了全新的內涵,集中反映了內外聯動,協同發展的戰略思想。上述戰略從點到線再到面,從陸上到海上再到海外,從沿海到內陸再到沿邊,大開大闔,但形散神不散,實質上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以“國內外聯動、區域間協同、外部協同與內部協同并重”理念為統領,打破單純的行政區劃甚至國界限制,把區域經濟規劃擴大到跨市跨省乃至跨國,力圖使生產要素在一個擺脫行政區劃束縛的、更大的區間進行流動和組合。

第二,新常態下物價水平的變動態勢。毫無疑問,短期而言,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結構性通縮跡象仍在加劇,特別是工業品通縮已經持續長達五十多個月。中長期推升物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國內而言,勞動力成本緩慢爬升、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漸次展開、前期國內貨幣的天量投放、城鎮化戰略快速推進、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等因素,都將使物價總體上呈逐步走高之勢。國際因素主要是國際流動性泛濫的滯后影響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溫和復蘇。

第三,新常態下體制改革的難點、重點。當前,一些主要的改革領域所遇到的阻力或風險,和宏觀經濟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三期”疊加交織在一起,使得改革所面臨的挑戰尤其艱巨。因此,未來如何平衡促改革和穩增長的關系是關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考慮每項改革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統籌安排各項改革的節奏、力度、順序及其彼此間的配合,對經濟具有擴張性的改革措施先行,對經濟具有緊縮性的改革措施緩行,盡量減少和緩和改革對宏觀經濟的短期不利沖擊。

第四,新常態下的對外開放。當前國內改革已進入攻堅克難階段,通過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引入外部動力,有助于打破當前國內改革步伐趨緩的局面。未來我國對外開放還有廣闊的空間,開放的制度紅利仍是推動國內經濟改革和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

第五,新常態下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各類隱性及顯性風險。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企業經營困難;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和影子銀行快速擴張所導致的信用違約風險不斷提高,流動性錯配嚴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還未建立,房地產市場風險如何平穩化解、房地產去庫存進度如何尚存變數;國際經濟環境及政策變化、國際資本市場波動、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外投資壁壘將長期困擾中國經濟。除了上述市場普遍關注的顯性風險源外,2015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內各項改革滯后疊加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風險,國內資本市場的異常波動及其后續負面影響,美國加息所引發的國際資本流動逆轉、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及國際政策協調風險,長期被排除在TPP之外的風險,國際大宗商品陷入中長期低迷的風險等,這些潛在的風險是否會持續暴露,成為各方的擔憂所在,也給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第六,新常態下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化發展為核心和統領的可持續發展狀況評估。從可持續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的基本內涵出發,要求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統領,把“綠色化”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道路和基本途徑,實現“綠色化”生產、“綠色化”消費和“綠色化”思維。未來在中國特色的總體道路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舉措,全面融入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過程中,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全面推動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加快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等重點工作,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抓緊抓好,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第七,新常態下宏觀調控理念和思路的轉變與創新。宏觀調控應堅持“中線思維,區間管理”,對經濟增長、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等分別設置過熱和過冷的區間預警指標,每年所確定的經濟運行預期目標應該被看作是調控的中線,而非“底線”或“下限”,并在每一個年度進行適當微調。只要經濟在目標區間內運行,沒有觸及“上限”和“下限”,就應保持政策穩定,保持戰略定力,不應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提高對增速放緩的容忍度。這樣圍繞中線進行調控,會給市場主體更加明確的預期,會使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更富彈性,使調控更加主動靈活,上下都有回旋余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讷河市| 玉龙| 英超| 安阳市| 高阳县| 元江| 满城县| 辽中县| 宝丰县| 渭源县| 海淀区| 大安市| 于都县| 兴文县| 榆中县| 延安市| 邻水| 剑河县| 勐海县| 都兰县| 霍林郭勒市| 合江县| 海丰县| 巫溪县| 广东省| 马鞍山市| 利川市| 嵊州市| 昌平区| 兴仁县| 临沭县| 黎川县| 灵丘县| 邻水| 安溪县| 鄱阳县| 伊通| 蕉岭县| 阳城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