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緣起

近代興起的報刊、為宣傳而制作的繪畫、電視中喧囂的聲畫影像以及人們日常的街談巷議,都是性別傳播的媒介載體,它們參與制造和傳播了我們對性別的想象與接受。從20世紀初的電影女明星,到至今廣為媒體聚焦的“剩女”,都書寫了百年中國人對性別的主觀建構與態度變遷。從秘不示人的閨中少女到新中國初期的“鐵姑娘”,以至今天的“宅女”“小資女”,女性地位以及性別平等的情狀,既成為與中國現代性息息相關的時代表征,也成為當代中國文明發展的一種測量標準。無論是從魯迅對“娜拉走后怎樣”的熱烈討論,還是從毛澤東對“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提倡來看,性別與中國現代性的發生與發展從一開始就緊密聯系在一起。

“纏足”的扭曲人性以及少女“待字閨中”的性禁忌,使得傳統女性與現代性顯得格格不入,這些都讓婦女解放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現代性事件。婦女解放也因為現代傳媒的出現而得以廣泛傳播且日益深入人心:電影、畫刊的勃興使女性登上大眾文化的廣闊舞臺,從戲子到女明星的地位轉變也使得女性的媒介書寫成為婦女解放的新聲與先鋒。女學堂的建立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及,不但讓女性獲得了找尋職業與經濟獨立的前提,也讓女性有機會更多地參與公共生活,運用各類媒介反抗過往的壓迫與禁忌,從而傳遞出自身的理念與價值。

“性是生成的,性別卻是社會建構的”,這一理論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但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如果說性別是社會建構的,那么建構社會性別的“社會”包括哪些具體內容?性別到底更多的是集體社會的建構還是如巴特勒所說的是個體性別的操演?個體性別認同與社會性別建構之間的關系如何?媒介是中國性別現代化進程中一種非常關鍵的抗爭途徑和顯影手段,那么媒介與性別的關系如何?如果說媒介傳播對性別現代化有著諸多積極貢獻的話,它在這一過程中是否也存有消極影響的可能?

一方面,現代傳播媒介的興起提供了讓女性從家庭的私密空間走入城市公共生活的機會,另一方面,百年中國發展歷程中的媒介工具化——起初的政治化和宣傳化,繼而改革開放后的迅速商業化——使得女性從一個被(男性)禁錮的族群轉變為被(男性)觀看和凝視的客體。因之,對于性別的建構來說,媒介及其傳播就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既為其帶來了解放的可能,也賦予了它新的束縛和枷鎖。那么,在性別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性偕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怎樣看待媒介對性別的政治圖繪,以及消費主義式的艷妝粉飾?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概要地說,本書的研究主要與媒介形象以及性別傳播相關。現有的媒介與女性研究一般從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現出發,批判性地闡釋女性在當代媒介當中的“被忽視”、存在“刻板印象”以及存在“性別歧視”等現象,并從職業、體制和社會文化等角度對此做出深入批評。劉利群:《社會性別與媒介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第153~170頁。Rakow, L. and Wackwitz, L. , eds. Feminist Communication Theory: Selections in Context.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4.該書從多元主義立場出發,討論了女性主義傳播與種族、后殖民、階級、政治與意識形態等關系,主題稍顯雜亂。Crawford, M. and Unger, P. Women and Gender: A Feminist Psychology. Boston: McGraw-Hill, 2000.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討論了性別的成長、女性工作、暴力、女性形象等諸多頗為有趣的話題,文中還詳述了女性形象與文化需求之間的關系。此外,塔克曼在她20世紀70年代撰寫的經典文本中論述了媒介中針對女性的“象征性殲滅”問題,直至今日仍然為人矚目,Tuchman, G. Hearth and Home: Images of Women and the Med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3-7.這一領域中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電視、廣告與性別形象的論述之上,這些研究討論了電視與受眾、家庭婦女以及身體之間的關系,尤其著力在廣告與性,廣告中的性別形象與消費、文化以及受眾的關系,時尚雜志、偶像以及身體與廣告之間的性別關系等問題上。Reichert, T. and Lambiase, J. , eds. Sex in Advertising: Perspectives on the Erotic Appeal.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2003; Luigi and Manca, A. , eds. Gender&Utopia in Advertising. Lisle: Procopian Press, 1994; Brunsdon, C. , D' Acci, J. and Spigel, L. Feminist Television Criticism: A Reade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Gunter, B. Television and Gender Representation. London: John Libbey&Company Ltd.1995.后者還討論了電視節目當中的性別形象及其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翻譯成中文的有〔美〕保羅·梅薩里《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中的作用》,王波譯,新華出版社,2004。與專注于媒介本身的討論相異,筆者主要關注的是百年以來性別傳播在社會文化與宏觀政治經濟背景下的偏向問題。本書性別傳播的偏向理論引申自伊尼斯“傳播的偏向”,伊尼斯關注的是不同文明對傳播的媒介以及傳播時空的影響,而筆者強調社會政治對性別及其傳播的決定性建構。參見〔加拿大〕伊尼斯《傳播的偏向》,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第27~48頁。換言之,筆者認為媒介傳播的偏向并不能在對媒介本身的討論中得到深入的解決,而如果將研究的視界放置在上述更大的背景之中,則我們不但可以稀釋“媒介決定論”的負面影響,而且可以在以媒介傳播為中心的更廣闊的現代性視閾中,尋找到消除既有性別傳播偏向的路徑。

近年來,許多文章已經開始把女性的媒介書寫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聯系起來進行討論。有論者將女性的媒介形象與中國的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和政治意識形態聯系在一起,認為黨的意志、政策決定和生產了特定的“中國婦女”形象。陳陽則以當代中國的女性新聞為研究對象,討論了國家、市場和女性主義的性別協商諸問題。其文章認為,面對國家與市場的主導,女性主義在新聞中的力量是微弱的,女性主義在新聞傳播中主動設置議程仍然有許多的路要走。分別參見Luo yunjuan & Hao Xiaoming. “Media Portrayal of Women and Social Change. ”Feminist Media Studies, Vol.7. No.3, 2007, 281-298; Chen Yang,“Negotiating Fragmented Women's News: State, Market and Feminis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Media.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19, No.1, March 2009, 97-115.其他中文文章也強調了類似主題,董金平認為文化、政治和經濟的話語,分別建構了20世紀中上葉、新中國初期以及改革開放以后的女性氣質的變遷;金丹元等認為政治霸權對女性形象的扭曲和異化相比較男權更為致命;陳嬿如指出中國影視中女性形象經歷了政治塑造向男性審美的期待;陳艷對20世紀30年代《北洋畫報》的研究表明,其封面女郎的形象塑造兼具現代性與保守性。分別參見董金平《話語與女性氣質的建構——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女性氣質變遷分析》,《江淮論壇》2007年第2期;金丹元、許蘇《重識“新中國初期”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兼涉對兩種極端女性意識的反思》,《當代電影》2010年第4期;陳嬿如《當代影視中的女性形象之嬗變》,《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陳艷《“新女性”的代表:從愛國女學生到女運動員——20世紀30年代〈北洋畫報〉封面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12期。這些文章都從本土特定的社會現實出發,深入地指出了國家、政治和經濟的宏大敘事而非個人的操演決定了女性的媒介呈現。筆者在本書中不但將從上述宏大敘事的不同側重點去描繪百年現代中國不同時期的性別認同的起伏變遷;同時也將強調宏大敘事不但“決定”女性形象的生產,還會主動制造社會性別的認同。

對筆者來說,性別傳播不能僅僅觀照對女性形象的討論,還應該將女性與媒介置于社會文化和政治經濟等更為廣闊的視界中表述。性別傳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對性別傳播的概論性描述。C.克羅魯克(C. Krolokke)和A.索倫森(A. Sorensen)在《性別傳播的理論與分析:從無聲到表演》一書中對女性主義傳播、性別歧視、性別統治與性別認同等理論做了梳理,特別是其將性別操演理論作為性別傳播研究的理論基石,并在此基礎上指明了性別傳播及其研究的未來。祖倫的《女性主義媒介研究》主要從電視以及電視節目出發,運用影像分析、符號學以及精神分析等方法對媒介與女性諸問題做了細致而有趣的描述。朱麗亞·T.伍德的《性別化的人生:傳播、性別與文化》對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性別及傳播問題做了淺顯的敘述,是對這一理論在現實社會中應用的較好的闡釋。Krolokke, C. and Sorensen A. Gender Communication Theories & Analyses: From Silence to Performanc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6;〔荷〕祖倫:《女性主義媒介研究》,曹晉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美〕朱麗亞·T.伍德:《性別化的人生:傳播、性別與文化》,徐俊等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另一方面則是對性別傳播基礎理論的深化與拓展,以前一般隸屬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范疇。這方面的性別研究在恩格斯的經典文獻《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理論背景下,主要從階級、分工的角度考察性別與權力的關系。在這一基礎上,性別的“形成觀”被用來討論性別身份以及性別認同的產生過程。〔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莫斯可總結了這一考察的幾個組成向度,“1.媒介制度,它處于廣闊的政治經濟背景中;2.電視媒介;3.電視節目;4.受眾個體如何理解節目并據此采取行動。”參見〔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傳播政治經濟學》,胡正榮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第223~227頁。筆者認為,這一性別政治經濟學分析直接影響了巴特勒的“性別操演”理論,而后者在今天仍然是(中國)性別研究以及性別傳播研究的基礎理論,成為學者認知和批評現實世界的重要視窗。

巴特勒的性別操演理論認為,性別是虛構、被生產和模仿性的,它由扮裝、戲仿等生產性的建構行動組成,是一種社會的虛構。她徹底否定了性別的“客觀性”,認為并沒有先驗的、本質的性別認同,性別只是建構彼此認同的實踐過程。周慧玲結合巴特勒以及謝喜納的表演理論,提出演員在戲劇中的兩套表演活動:戲劇角色的銀幕表演;社會形象塑造的生活表演。〔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宋素鳳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第176~185頁;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麥田出版社,2004。“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個人的性別扮裝與演員的戲劇表演一樣,是上述兩套表演系統的性別協商。只是筆者的研究將更為強調社會性對性別的制造與塑形,而非個體的扮演與虛構。主體性別意識的表達與實踐固然對性別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政治、資本等通過媒介形成的各種權力,在現代中國的性別建構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現代中國將西方幾百年以來逐步發展的現代性在一百年的時間里迅速實踐,從而也使得各種現代性權力通過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等現實表征,發揮出決定性的力量與影響。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巴特勒理論中的主體能動性和實踐意味,在更深的層次上論述了上述權力的建構與制造。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性別以及中國現代性別的建構具有了巴特勒所否定的“客觀性”。換言之,筆者不是在個體表演和戲劇舞臺上尋找性別的賦形,而是在媒介表象下潛藏的現代性權力及其顯影中找尋性別建構的依憑。

三 思路與方法

在細致觀察中國的媒介與性別諸問題的過程中,筆者從不同的“點”上驚喜地發掘并清理出一條主線,那就是“制造性別”。與上述西方理論的描述有所不同的是,從帝制中國到當代新中國,傳承了一條潛在的暗流,那就是國家的主宰、集權主義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對個體的操控和型塑。無論是現代電影的勃興、宣傳畫報的盛行,還是當代消費主義電視廣告的侵蝕,媒介及其傳播總是為一種更加宏闊有力的“宏大敘事”所操控,影響百年國人的婦女解放及性別認同。

因此從方法來說,一方面,筆者以上述“性別操演”理論作為本書的批判起點,試圖在對現代中國性別傳播的切實研究中再現主體的建構及其失敗,批評這一理論非本質、反本質的傾向,證實中國性別傳播中決定性別及其傳播的權力質素。另一方面,筆者用傳播史學的方式,試圖重構現代中國性別傳播的幾個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在這一過程中,彼得·伯克的《制造路易十四》給了筆者莫大的啟示。伯克在書中對路易十四的形象制造機制與制造過程,做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細致而全面的考察。對這一“形象產生、流傳及被認可的過程”的重繪,將“為傳播學史的研究添磚加瓦”。據其自述,他之所以使用“制造”一詞,出于以下兩個原因:“首先,‘制造’是個具有加工過程這一含義的用詞;我擬集中研究半個多世紀里形象樹立的過程”;“其次,不用‘制造形象’而用‘制造路易十四’這一說法,是要點明傳媒對世界影響的重要性”。〔英〕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郝名瑋譯,商務印書館,2007,第2、12頁。孫瑋等從傳播學的角度研究了媒介對上海城市共同體的制造與建構,參見孫瑋、李美慧《制造上海:報紙中的“上海開埠”——以2003年為例》,《新聞大學》2009年第4期。

筆者使用“制造性別”的說法,除了強調對性別形象的塑造和媒介的重要性以外,還出于以下三個原因:其一,“制造”這一工業化的術語,是百年中國現代性在性別構形以及性別認同中的一個經典隱喻。它既強調了性別與中國現代性的密切聯系,又生動地顯露了性別構形的大批量復制生產的“福特主義”本質。其二,“制造”的主體缺失,恰恰表明了其主體的多元屬性。生產現代中國性別認同的是一系列“家族相似”的復數主體,政治、經濟這些現代性權力的“宏大敘事”并沒有如后現代理論所預想的那樣在中國消失,相反,它潛在卻有力地生產了現代中國的性別傳播。其三,“制造”顯示了國家體制下個體無力、被動的性別情狀。性別傳播隨著中國現代性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呈現女性身體和女性質素,雖然其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了中國女性的歷史地位,但中國的女性甚至在性別本質上都無法擺脫被生產和被制造的命運。

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筆者有意識地分別選用了《中國新女界雜志》、王漢倫、女書、“新中國初期宣傳畫”、《新聞聯播》后廣告以及“剩女”,作為考察流動變化中的現代中國性別傳播的五個關鍵性切口,運用“深描”的方法希望對“制造性別”這一描述現代中國性別傳播的主線做出細密的論述和深入的解釋。格爾茨認為,人文社會科學并不是純粹客觀的社會實在,更大程度上只是學者的虛構和創造。但是這種所謂的虛構和創造需要“我們從我們自己對調查合作人正在做什么或我們認為他們正在做什么的解釋開始,繼而將之系統化”。因而,深描就是“建構對于所發生之事的一種理解”,研究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回答我們那些最深刻的問題,而是使我們得以接近別人——在別的山谷中守護別的羊群時——所給出的回答,從而把這些回答歸于記載人類曾說過什么的記錄中去”。〔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韓莉譯,譯林出版社,2008,第17~34頁。正是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細致整理和考察,筆者逐步接近了現代中國性別傳播潛藏的事實,那就是現代性、政治、資本以及媒介對性別的塑形與制造。這種制造既貫穿了性別發展及其媒介呈現的全過程,同時也與中國現代性的興起和發展相伴始終。

四 框架及創新

現代中國所歷經的百年,是一個現代性激烈涌動的世紀。新的媒介及其傳播的觀念,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以及生活所賴以存在的思想與觀念。因此,在本書中,筆者運用傳播史學、性別傳播以及形象分析等方法,對《中國新女界雜志》、王漢倫、女書、“新中國初期宣傳畫”、電視廣告以及“剩女”現象進行“深描”,試圖證明:性是自然的生成,性別卻是社會文化的制造與顯影。具體來說,本書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展開研究:

第一章考察了《中國新女界雜志》的出版發行與傳播、女子教育以及其中的國族敘事。《中國新女界雜志》創辦于民族危亡、排滿革命風起云涌的時期。這一時期女界書刊報紙和社團組織群起。與這些女報類似,《中國新女界雜志》一開始就以國家主義為宗旨,以國族敘事為特點。女子是“國民之母”,女子教育的發展關乎國家的興衰。雜志對女子教育的斷續說明,恰好成為展示近代女子教育如何逐漸發展成為國家教育制度中的微縮電影。雜志中反復闡述的“女國民”“論女教”“國民母”等作為顯性敘事,其隱形書寫則是追求自由民主的國家革命。雜志的主題集中在“女子國民”四個字,凡此種種國族主義的學說和譯介,都經過了現代性和國族論述相結合的意義再造。這樣的意義再造,既是因應革命潮流和西洋文化的有意改變,同時也是另一種變形的無意識的男權思想在女權敘事中的隱形書寫。當雜志把“女子國民”四個字大寫的時候,事實上“女子”二字相比較而言被小寫了。

第二章以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明星王漢倫為例,講述了她利用現代電影和畫刊小報所做的性別抗爭及其失敗經歷,現代性而非王本人成為帝制中國向民國轉型的時期性別塑形的主體。王漢倫的性別觀念與其家世、婚姻、教育息息相關,她反抗將演員當作妓女的性別陳規,深切地體會了從戲子到明星的性別角色的轉變。王漢倫及其電影同時面向西方現代性和中國的文化傳統,表現了時空以及性別的曖昧性。不但電影展示了摩登的身體,電影宣傳也造就了以女明星為代表的時尚。王漢倫主演的影片表現了現代中國早期社會教化與婦女啟蒙的性別意味,用影像書寫了追求自由與愛情的婚姻以及爭取女性參政、婦女解放的新思想。民國時期,上海的電影女明星在電影、畫刊小報和現場表演三個維度得以視覺呈現。女影星既是現代性的表征,也是大眾現代性想象的來源。王漢倫試圖在媒體角色和社會角色之間進行性別協商,可最終在消費主義、現代性和民族宏大敘事面前歸于失敗。

第三章研究了中國一種特殊的所謂“由婦女創造,婦女使用”的“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在查閱了眾多文獻后,筆者得出了與其他研究者截然不同的結論:“女書”不只是由女性創造和使用,它更可能是由男女共同創造和使用的。男性在“發現”、傳播、研究女書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女書由漢字轉化而來,對女書的刻畫與描繪出于特定的經濟、文化意識形態考慮。賀三朝書是女書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其單一的內容影響了女書的傳承。以書為載體和以人為載體是女書主要的傳播渠道。“人死書消”是女書傳播的重要特征,“人”和“書”的消亡切斷了女書傳承的源泉。女書主要面向以“老同”為核心的姊妹圈子傳播。其傳播過程中的“排他性”和“不傳播性”,可以引為現代的性別傳播之鏡鑒;女書消亡的本質原因在于近代中國以至改革開放帶來的一系列劇烈的現代性變遷。所以,不是婦女專門創造和使用女書,而是地方政府和學者利益的共謀制造了“女書”及其傳播。

第四章展示了多幅“新中國初期宣傳畫”,試圖指明這些畫作傳遞的性別認同是功能主義的,其性別內涵不是主體的扮裝,而是政治的圖繪。本章將“新中國初期宣傳畫”劃分為“革命斗爭類型”、“生產建設類型”和“文教衛體類型”三種。這些類型都從各自的功能出發,服務于新中國建設發展的國家主義實踐。“新中國初期宣傳畫”最大的特征是其對樣板戲藝術形式的借用,它作為一個功能主義的表意能指,服務于國家主義及其革命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新中國初期宣傳畫”功能主義的性別傳播具有以下三大消極特征:(1)它表現的是一種革命化的性別和無性化的宣傳;(2)革命、生產、建設這樣的實際功能遮蔽了性別生態的多元顯現;(3)畫作中隱藏的國家女性主義本質上是以國家、階級和單位替代以往的父權和夫權。

第五章批判性地研究了《新聞聯播》后廣告的性別呈現,指出本質上是資本而非僅僅由男權主宰了當代電視廣告的性別傳播和扭曲了的性別意識形態。《新聞聯播》后廣告所代表的大眾傳播,不但依然存在著歧視女性的現象,也同樣壓迫男性。商業化的傳播不僅是對女性的歧視,更是對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壓迫。因此,對媒介文本的性別傳播研究,必須要著重關注對資本和權力的性別意識形態批判。同時本章嘗試性地表明,把女性主義研究擴大到性別及其傳播研究,將獲得更大的理論視野和理論合法性。如果說解放女性是解放男性的必由之路,那么,解放男性同樣也是解放女性的必要前提。只有社會性別的雙重自由與解放,才是社會獲得和諧的方向與基礎。

第六章討論了時下熱議的“剩女”及其在人際和大眾傳媒當中的性別傳播。本章認為,“剩女”的性別傳播滿足了大眾對性的窺視欲望。大眾傳媒用影像書寫了當代女性對配偶與婚姻的想象,從思想上參與生產和制造了“剩女”。“剩女”在向社會主流觀念看齊的同時,屈服于現實的婚姻。而且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剩女”遮蔽了對“剩男”的書寫與關注。性別傳播的這一偏向,反映了當代中國越發隱蔽的男權中心意識。“剩女”在人際傳播和大眾傳媒中的議程設置,是媒介制造性別的一種典型表征。

本研究以現代中國的傳播媒介與議題為研究對象,有針對性地提出“制造性別”這一理論視角,把百年中國的性別構形與現代性進程聯系在一起,“深描”了現代中國性別傳播的歷史事實,探索性地建構了中國的性別傳播理論。具體而言,本書的研究創新表現在以下方面。

(1)以“制造性別”的理論視角,重繪并解釋了現代中國的性別傳播。無論是《中國新女界雜志》、王漢倫、女書、“新中國初期宣傳畫”、電視廣告還是“剩女”,都分別表征了政治宣傳、資本壓迫和媒介生產等現代性的各種宏大敘事。這一概念從社會政治而非主體微觀的角度出發,描繪并解釋了現代中國集權意識形態下的性別傳播情狀。

(2)“制造性別”批判性地發展了巴特勒的“性別操演”理論。“性別操演”強調微觀主體的能動性,而“制造性別”著重論述了現代性宏大敘事對性別的決定性作用。與巴特勒的性別虛無論不同,“制造性別”觀念在具體描述制造性別的客觀事實的同時,也建構了中國“制造性別”的客觀本質。

(3)除了上述宏觀描繪與理論建構之外,本書還在每個切片中有具體的發現:第一,《中國新女界雜志》中的國族敘事將“女子國民”四個字大寫的同時,“女子”二字相比較而言被小寫了,這反映了另一種變形的無意識的男權思想在女權敘事中的隱形書寫;第二,王漢倫運用現代媒介努力進行了媒介角色與社會角色之間的性別協商,是現代性而非王漢倫本人決定了大眾的性別觀念;第三,與其他研究不同,本書認為女書并非女性所專有,對它的“發現”與重構是現代學術與地方利益同謀的結果;第四,政治宣傳主導了“新中國初期宣傳畫”的性別傳播,它傳遞的是功能主義的性別意識形態;第五,《新聞聯播》后的電視廣告表明,不是男性壓迫女性,而是資本對身體構形,既商品化了女性,也刻板化了男性;第六,大眾傳媒的性窺視以及其對戀愛婚姻的虛幻描繪部分地制造了“剩女”傳播,“剩女”對“剩男”的遮蔽反映了性別傳播的偏向。

百年中國的現代性發展,給這個古老的國度帶來了太多的革命與變化。性別與傳播的改變,既是其中的一個結果,也是這種變化的顯影。城市的摩登女郎,鄉村的農婦、村姑,都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努力抗爭,改變自身的性別地位和性別認同。市井的聲光電影、畫刊小報,留存的女書文物,人與人之間的街談巷議,都記載了人們的性別觀念,也書寫了人們性別認同的歷史變遷。“娜拉走后怎樣”是一個跨世紀的問題:她到底是改變自己以及整個世界,還是在現代社會變革的洪流中消失無蹤?換言之,性別只是個體的扮裝“操演”,還是現代性宏大敘事主導了其制造與生產?且讓我們信步走入歷史書寫的光影流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敦煌市| 滕州市| 隆昌县| 广丰县| 紫阳县| 鞍山市| 乐业县| 昌平区| 龙海市| 隆安县| 拉萨市| 澄城县| 清涧县| 京山县| 九龙县| 兴义市| 嵩明县| 綦江县| 志丹县| 富顺县| 枣庄市| 太湖县| 阿尔山市| 太湖县| 遂昌县| 当涂县| 嘉兴市| 扬州市| 长葛市| 扎兰屯市| 南部县| 富阳市| 西畴县| 肇源县| 道真| 沅陵县| 平山县| 义马市| 基隆市|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