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經濟增長比較:基于制度視角的研究
- 楊怡爽
- 3310字
- 2019-07-08 17:38:40
第三節 選題意義與論文的結構
一 選題的意義
綜上所述,本文將力圖選取一個新的角度對中印未來的經濟增長前景進行對比。
首先需要先給予“印度是否能超越中國”這個問題更明確的定義。“超越”是某個時間點上經濟總量的超越嗎?是某個時間段內增長速度的超越嗎?本文認為,從長期的觀點來看,中國與印度比較是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的比較,誰的增長能夠在速度、質量和包容性上取勝,誰就是競爭的勝利者。而制度則是決定增長的基礎。因此,本研究從制度經濟學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出發,把中印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增長的可持續性作為比較重點,集中分析有利于增長的制度因素在中印之間的差異。
可持續的增長可以被稱為熊彼特式增長、內生式的增長(楊小凱,1996);在中印的環境中,還應當是包容性增長(世界銀行,2007)或廣泛分享的增長(森,1995)。在這種增長模式下,由于經濟增長源于技術進步和擴散,有限資源約束下的長期增長的可持續依然是可能的;用楊小凱的話來說,在這種增長模式下,分工和市場容量形成內生的反饋機制,經濟增長將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推動而自我實現,從而避免增長極限。而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制度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制度將決定創新是否得到鼓勵和保護,信貸是否能與創新充分結合
,也將決定市場規模擴大、分工不斷深化和交易費用增加之間相互tradeoff的最終結果。顯然,中印經濟增長都具有依靠投入推動的特點,資源與環境成本巨大,沒有適時地從資源推動向效率推動轉型,增長將不可持續。經濟增長是由具體的投入與產出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投入的方式和產出的水平與效率,決定產出的分配與再投入的比重,規定增長的路徑和可持續性,由此制度也決定增長。特別是當經濟增長走到十字路口時,制度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生的影響是最關鍵的。制度將決定什么可以發生轉變、誰將得到哪些資源;制度將決定轉變過程中發生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哪些階層的利益得到保護;制度將決定利益集團是否會對轉變構成阻礙;制度本身也將決定制度創新和變遷的動機和阻力
(這個問題涉及制度的產生及其定義和劃分,在下文中將得到進一步闡述)。因此,制度決定一個經濟體在舊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到達極限時走向何方,是停滯不動,還是轉變為新的增長方式。在過去,中國和印度兩國的經濟增長都曾受到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的鉗制和約束;正是由上而下發起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和內部變革,令這兩個古老的國度走向了經濟增長繁榮復興的道路。如今,在這兩個國家里,仍有許多改革之初未曾觸及的妨礙經濟增長的制度安排依舊存在,或是改革之初的制度安排如今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呼吁進一步的深入變革和制度創新,于是理所當然,中印選擇的制度究竟是推動(push)還是拖(pull)住轉型,它們本身是否具有進一步自我調適的可能,成為比較中印經濟增長可持續的最重要因素。
論文選題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從理論意義上來說,中印之間的比較能明確地說明制度如何在經濟增長中起作用,以及制度變遷本身在長期經濟增長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對兩個不同經濟體之間的比較由來已久。從亞當·斯密時代開始,經濟學家們和歷史學家們就熱衷于討論為何有的國家較為貧窮,有的國家較為富裕;為何有的國家具備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有的國家卻止步不前,乃至衰退。正是對這個歷史之謎的研究,才促成了當今經濟學中增長理論的蓬勃發展。與此同時,衡量制度在經濟增長中具有的作用也一直是制度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如果僅僅依靠counter-fact的方法來驗證制度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顯然是不夠的,格雷夫所提倡的比較歷史制度分析(comparaive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概念性的分析框架,通過比較不同經濟體的制度來研究制度的慣性、內生變化以及過去的制度如何影響后來的制度等問題,較為清晰地解釋了是什么力量影響它們的穩定性和變遷。兩者的結合,使得為比較和分析主體的研究具備了可操作性,但與此同時,由于用于比較的經濟體之間具有的巨大差異,數據獲得的困難,建立橫向對比的衡量指標體系的難度,對變量的選擇,依舊使得這種研究也具有非同一般的難度。這也正是本文所面對的重點和難點。
從現實意義上來說,許多人都希望在龍象之爭問題上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但這其實是一個很難下結論的問題。研究中印兩國相關比較問題,中國和印度發出的聲音并不如西方學者響亮,而來自歐美的觀點,難免是以西方的語境對中印對比的問題進行論斷。因此,從中國的角度出發,對中印對比的問題進行一次系統性的嘗試將是有益的。更重要的是,正如前文所述,中印經濟增長到了目前的階段,兩國都面臨各自的制約和困境,面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抉擇。對中印兩國進行比較,將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國目前面對的問題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分析制約和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制度因素,并且將有可能得到一些較為有益的政策建議和為更深入探討提供思路。
二 論文的結構安排
論文從提出問題與論證選題意義出發,分七章展開。第一章和第二章構成論文的基礎部分,分別論述論文選題的學術價值和研究背景,以及論文的基本思路和全文的分析框架。為了使中國和印度的比較能夠集中,并且有共同的平臺,第二章分析了中國和印度在面對長期可持續增長時面臨的挑戰和難題,從制度視角出發,提出了影響兩國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要保持高速的經濟增長,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增長啟動機制;中國和印度也面臨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改進產業結構的挑戰;同時,隨著經濟增長帶來的財富積累,在社會人群中如何分配增長收益,也成為讓經濟增長長期持續下去的關鍵問題。因此,在接下來的內容里,就將分別討論中印的制度如何決定經濟增長的啟動機制、決定其可持續的增長質量和增長的包容性。
第三章討論決定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啟動的關鍵要素。在增長的啟動階段,物質和人力的積累、投入、動員及效率改進是啟動的主要推力。這一章主要討論的就是制度在資本、勞動力和效率改進上起到的作用。制度能夠決定國內資本(儲蓄)和國外資本(直接投資)是否能夠被動員起來,而勞動力市場制度則決定了中印這樣的人口大國最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是否能夠參與到經濟增長的過程當中。通過制度改革和治理水平改進,效率也隨之提高,成為經濟增長啟動的推動力。由此,通過對中國和印度這些方面的制度差異,以及它們起到的作用的對比,便可以說明中國和印度在經濟增長啟動時期的表現有所差別的深層原因。
第四章探討中國和印度如何實現有質量的增長。經濟增長由要素積累和生產率的增長構成,盡管通過制度變革,改變了物質和勞動力要素的積累和投入水平,中印實現了經濟增長的啟動,但增長想要長期持續下去,無法僅僅依靠要素積累和要素投入,因為這樣必然最終導致投入要素耗盡和浪費或是回報率的下降而經濟增長停滯的局面。確保有質量的經濟增長,必須改進經濟結構,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和創新改變生產技術邊界,提高生產率。本章討論作為經濟政策的制度如何改變兩國的產業結構,以及制度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如何決定不同的人力資本投資回報和創新成本,從而決定了中國和印度目前增長質量的差異。
第五章的內容是中印之間增長包容性的比較。無論從經濟增長的道德意義還是市場規模擴大的意義來說,增長最終的目的必然是使得增長可以惠及盡可能多的人群,這涉及增長收益的分配,而分配財富正是制度起到的關鍵作用之一。因此,本章的重點是分析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是如何影響到兩國廣大的貧困人口、城鄉二元化等社會不平等現象以及社會的沖突和摩擦,并且探討是哪些制度在這些方面起到作用。通過對比和深入分析,討論中國和印度何者的制度是更具有包容性的增長的基礎。
第六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計量分析,概括和總結制度對于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的整體影響,作為對前面三個章節的一個總體小結。然而,通過這部分的分析,還將發現有一些無法用數據和計量分析來解釋的問題,因此本章的第二部分就將討論中印非正式制度。這些因素的具體影響很難量化,但又確實在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影響到正式制度的形成以及正式制度運作的成本和阻力。
通過前面的分析,第七章將總結全文,做出結論,分析中國和印度兩國究竟是怎樣的制度在經濟增長中起著最關鍵的作用,以及兩者中哪一方的制度對于促進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是更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