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誥文淵源考

朱元璋編纂的四編《大誥》,融案例、峻令和他對臣下的“訓誡”于一體,其“訓誡”文多冗長,重復雜亂,實際上是他結合“當世事”闡發儒家倫理學說,渲染他的明刑弼教思想,勸導臣民“忠君、孝親、治人、修己”而已,在理論上并沒有重大突破。同時,考慮到在本書第六部分中還要專門論述,這里不再深考。而書中采輯的案例和新設的峻令,是在朱元璋指導下編纂而成,頗有時代特色。這些案例發生于何時?峻令是以什么為依據制定的?這是研究誥文淵源的最重要的問題。

《大誥》收錄的“官民過犯”案例極其豐富。據史載,朱元璋編纂此書時,并非是凡案皆錄,而是按照“取當世事之善可為法、惡可為戒”《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九。的原則,針對時弊有目的、有選擇地采輯的。所謂“當世事”,雖然整個洪武年間都可視為“當世”,據我考察,《大誥》所記案例,基本上都是記各編頒行前近期內明太祖親自處理的案件。

在四編《大誥》記有案例的156個條目中,明確記有案例時間的為33個,其中除少數條目連帶說到洪武十八年前的事外,幾乎都是洪武十八年后處理的案件。四編《大誥》中未明確記案例時間的條目居多,但是,若參閱有關史籍加以考證,或分析案情背景,仍可對61個條目中案件發生或處理的大體時間予以確定。以上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可以大體確定案例時間的條目的總數為94個。

從這94個條目看,除個別條目記述的案件是在洪武十七年(1384)五月以后處理的外,基本上都發生在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期間?!洞笳a》各編所記案例時間的具體情況是:在《初編》記有案例時間的38個條目中,能夠確定時間者為18個,除兩條外,可以斷定,其他16個條目記述的均屬于該編頒行當年即洪武十八年處理或發覺的案件。在《續編》記有案例的49個條目中,能夠確定時間者為34個,除少數條目連帶說到洪武十八年前事外,均系洪武十八九年案例,其中大多數條目記述的是《初編》頒行后新處理的案件。在《三編》記有案例時間的37個條目中,能夠確定時間的條目為27個,也基本上都是發生在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的案例,且絕大多數案例發生在《初編》或《續編》頒行之后。在《武臣》中記有案例的32個條目中,能夠確定案例時間的為15個,除一條外,也均記述的是洪武二十年發生的案件。

現將各編能夠確定時間的案例列表(見表2-2)述后。

表2-2 《大誥》所載案件處理或發覺時間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分析表2-2不難看出,明太祖編纂四編《大誥》,是以采輯近期發生的案件為主,其苦心在于使它們能夠對臣民發揮更為現實的“警誡”作用。因此,那些尚不知發生或處理時間的案例,我估計大多也是洪武十八年后的事。同時,從后一編著重記述的是前一編頒行后發生的案件這一點看,朱元璋編纂后三編《大誥》,不僅是為了完善《大誥》峻令和進一步申明自己的明刑弼教思想,還有推動前一編《大誥》貫徹實施的明顯意圖。

明《大誥》中新設的峻令,其法律淵源主要是兩類情況。

一是據當時已頒行的、為律條所未載的一些敕令、榜文修訂。如,朱元璋在《初編·鄉飲酒禮第五十八》中規定:“鄉飲酒禮,敘長幼,論賢良,別奸頑,異罪人?!轭B不由其主,紊亂正席,全家移出化外?!边@條峻令是在洪武五年(1372)到十六年(1383)間三次發布的有關詔令基礎上修訂而成。洪武五年四月,明太祖詔有司定鄉飲酒禮,明令“以年最長者為正賓,余以齒序坐”。《明太祖實錄》卷七三。洪武十四年(1381)二月,“命禮部申明鄉飲酒禮”,增加了“其有違條犯法之人列于外坐,同類者成席,不許雜于善良之中”的規定。《明太實祖錄》卷一三五。洪武十六年,又詔令頒行鄉飲酒禮圖式,規定:“如有過犯之人,不行赴飲,及強坐眾賓之上者,即系頑民,主席及諸人首告,遷徙邊遠住坐。住坐,即居住。其主席者及眾賓,推讓有犯人在上座,同罪?!?img alt="(明)申時行等重修《明會典》卷七九《禮部三十七·鄉飲酒禮》,中華書局,1989,影印本,第45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74584/12197314904758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46755404-QytR7ILYRjsw2cx7SrazQZel0h17dwfE-0-3acc131c17a556d1985a6602bd47c70a">誥文中所述,便是集這些詔令之大成,刪繁就簡而定。又如,《續編·互知丁業第三》中規定:“凡民鄰里,互相知丁,互知務業?!姟墩a》仍有逸夫,里甲坐視,鄰里親戚不拿,其逸夫者,或于公門中,或在市閭里,有犯非為,捕獲到官,逸民處死;里甲四鄰,化外之遷。”此條峻令是采洪武十九年(1386)四月發布的榜文。其榜文曰:“爾戶部即榜諭天下,其令四民,務在各守本業。醫卜者土著,不得遠游。凡出入作息,鄉鄰必互知之。其有不事生業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遷之遠方。”《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七。

二是從強化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出發,針對當時視為“犯罪”的行為設立的新的峻令。譬如,允許“民拿下鄉官吏”的法令《續編》:《民拿下鄉官吏第十八》。,是在朱元璋禁止官吏下鄉、而官吏又“每每故違不止”《續編》:《官吏下鄉第十七》。的情況下制定的,意在借助民眾的力量,監視和制約官吏,保證朱元璋所頒禁令的實行。《三編》中設置“民拿害民該吏……敢有阻當者,其家族誅”《三編》:《民拿害民該吏第三十四》。的峻令的背景是:朱元璋在《初編》中,曾大力號召“耆民奏有司善惡”《初編》:《耆民奏有司善惡第四十五》。,明令“敢有邀截阻當者,梟令”。《初編》:《鄉民除患第五十九》。然而,這些命令受到各級官吏的抵制,阻擋赴京耆民的事件屢屢發生,他對此極為憤慨,決定用更苛刻的刑法“逼成有司以為美官”。《三編》:《民拿害民該吏第三十四》。于是,便把“阻擋民拿害民官吏”罪的刑罰由“梟令”加重為“族誅”。至于“寰中士夫不為君用”之法,是由于朱元璋早就對一些文人儒士不愿意同新王朝合作的態度憤憤不滿,恰好又出現了廣信府貴溪縣儒士夏伯啟叔侄斷指不仕《三編》:《秀才剁指第十》。和蘇州人才姚叔閏、王諤“不行赴京,以就官位”《三編》:《蘇州人材第十三》。這兩個典型,便借故大加發揮,設立了這條奇法峻令,對那些不屈從朱明王朝的文人橫加打擊,“以絕狂夫愚夫仿效之風”。《三編》:《秀才剁指第十》。

《大誥》中所設峻令,皆有所源,無一不是與當時的時局以及朱元璋的政治法律主張有直接關系,無一不是朱元璋堅持推行重典政策的產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灯塔市| 龙州县| 台湾省| 建平县| 分宜县| 鄂温| 平果县| 岢岚县| 璧山县| 北票市| 鹤山市| 若羌县| 仙游县| 江川县| 南阳市| 云阳县| 台山市| 探索| 洪洞县| 万年县| 武清区| 庆安县| 瑞昌市| 平江县| 博爱县| 五莲县| 五莲县| 蓬莱市| 平舆县| 衡山县| 吴川市| 佛冈县| 荆州市| 额尔古纳市| 若尔盖县| 德保县| 辛集市| 祁连县| 道孚县| 三门县|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