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大誥》研究(修訂版)
- 楊一凡
- 582字
- 2019-07-08 17:34:53
三 明《大誥》的法律效力
《大誥》有沒有法律效力?它的峻令在當時是否真正實行過?這是《大誥》研究中的一個疑義最大,然又不容回避的重要問題。
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君主的誥、詔、令、敕、諭、榜文等是國家確認的法律形式,以這些形式發布的法令、政令具有法律效力。大概是因為《大誥》是由峻令、案例和明太祖的訓誡三方面的內容組成,與那些只是由抽象條文表述的君主詔令有所不同的緣故,一些學者把《大誥》說成是明太祖教育臣民的資料,否認其有法律效力。其實,自先秦至明代,由君主發布的類似《大誥》這樣的官方文書比比皆是。比如,歷朝皇帝發布的榜文、布告就是兼有法律和教化的雙重功能。這類官方文書就其內容和功能而言,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以告諭、教化為宗旨。內容是指陳時弊,申明綱常禮教和治國之道,意在使人知所警覺,趨善避惡。二是重申國家法律、法令、政令,要求臣民一體遵守。后一類官方文書具有法律的規范性和強制性,是國家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朱元璋發布的《大誥》,與歷朝皇帝發布的榜文、布告屬于同一性質。四編《大誥》作為朱元璋“昭示禍福”“警省頑愚”的苦心之作,其內容包含的案例、峻令和明太祖的“訓誡”即“明刑弼教”言論,它們各有各的用處。朱元璋編纂案例和其“明刑弼教”言論的立足點在于“教化”,而峻令固然也有“懲戒”的作用,但著眼點是用以打擊犯罪,“禁于已然之后”,其法律效力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