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2014):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
- 朱鋼 張海鵬 陳方
- 2244字
- 2019-07-08 17:35:46
三 產業協調指數
(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
1.實現程度較低
2014年,產業協調實現程度為38.18%,比2010年提高23.3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5.84個百分點(見表3-9);比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和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分別低14.74個和7.18個百分點,距實現目標還有約2/3的路程。
2.多數省份實現程度未超過50%
2014年,尚沒有任何省份的產業協調提前實現目標,有21個省份實現程度未超過50%,有17個省份實現程度尚未達到1/3,其中有6個省份的實現程度還未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山西、寧夏、重慶、甘肅、云南和貴州(見表3-9、圖3-3)。
表3-9 中國及各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


圖3-3 2014年各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
3.東北地區實現程度較高,西部地區未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
東北地區實現程度最高,2014年為62.08%,其中黑龍江實現程度較高,達到75.88%;東北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遠遠高于其他3個區域,分別比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高19.76個、34.21個和66.37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實現程度為42.32%,其中海南是30個省份中最高的,達到77.25%。中部地區實現程度較低,為27.87%,其中山西尚未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河南、湖北和湖南3個省份實現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的實現程度仍未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11個省份中有5個省份未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貴州、云南和甘肅距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尚有較大差距(見表3-9、表3-10)。
表3-10 各區域產業協調實現程度及進展

(二)產業協調實現程度進展
1.總體進展:實現程度穩步提升
2014年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比2010年提升了23.35個百分點,年均提升5.84個百分點,慢于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和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進展,但基本呈逐年穩步加快的趨勢(見表3-11)。
表3-11 中國及各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進展

2.區域整體進展: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實現程度進展較快,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實現程度進展緩慢
2014年與2010年相比,東部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提升了11.16個百分點,進展較快(見表3-10),但是,上海和江蘇等省份產業協調實現程度下降(見表3-11)。
中部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提升了15.11個百分點,是4個區域中實現程度進展最快的(見表3-10)。6個省份實現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湖北、江西和安徽提升幅度進入全國前10位,湖北提升幅度高達33.95個百分點,是進展最快的省份(見表3-11)。
東北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僅提升6.86個百分點,提升速度相對緩慢,這與其實現程度相對較高有一定的關系(見表3-10)。
西部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提升了6.13個百分點,慢于其他區域(見表3-10),考慮到其起點太低,這個進展速度對如期實現目標會產生不利影響。同時,重慶、貴州和寧夏等省份產業協調實現程度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見表3-11)。
(三)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排序及變化
1.2014年排序:東北地區居前,西部地區靠后
2014年,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海南、黑龍江、新疆、遼寧和江蘇;排名后5位的依次是寧夏、重慶、甘肅、云南和貴州(見表3-12)。
表3-12 各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排序及變化

總體上看,東北地區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排序居前,3個省份全部進入前10行列,且排名較為靠前,黑龍江高居第2位,遼寧和吉林分別位居第4和第7;西部地區排序整體居后,后10位中有8個來自西部地區省份,但新疆排序較高,位居第3;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內部排序差別較大,東部地區中,海南位居榜首,但廣東處于后10位,北京和上海排序也相對靠后;中部地區中,安徽、江西進入前10行列,但山西處于后10位,湖南和湖北排序也較為靠后(見表3-12)。
2.2010~2014年整體排序變化:東北地區居前且小幅提升,西部地區靠后的格局沒有發生變化
2010~2014年,各區域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排序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第一,東北地區排序相對穩定,且始終位居前列。3個省份均小幅上升1個位次(見表3-12)。
第二,西部地區整體排序相對穩定并始終靠后。西部地區始終有8個省份處于后10位,但新疆排序小幅上升1個位次,進入前三甲(見表3-12)。
第三,東部地區整體排序相對靠前,但有小幅下降趨勢。與2010年相比,有6個省份排序發生下降,其中上海和江蘇分別下降了5個和4個位次,浙江下降了2個位次;天津、河北和海南等省份排序上升(見表3-12)。
第四,中部地區排序居中且有小幅上升趨勢。與2010年相比,除湖南和安徽排序未發生變化以外,河南下降2個位次,其他3個省份排序均有所上升,其中江西和湖北上升幅度較大,分別上升4個和8個位次(見表3-12)。
3. 2010~2014年各省份排序變化:城鄉二元經濟變化程度是各省份排序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2014年與2010年相比,有7個省份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排序未發生變化,分別是安徽、福建、湖南、廣西、四川、陜西和甘肅(見表3-12)。
排序上升的有13個省份,即湖北、天津、江西、山西、內蒙古、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海南、云南、青海和新疆。其中上升幅度較大的有湖北、天津和江西,分別上升8個、4個和4個位次(見表3-12)。湖北排位上升主要歸因于城鄉二元經濟的改善以及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天津排位上升主要歸因于城鄉二元經濟的改善,其城鄉二元經濟改善程度居全國首位;江西排位上升主要歸因于城鄉二元經濟有所改善以及農業發展水平的提升。
排序下降的有10個省份,即山東、廣東、貴州、北京、浙江、河南、重慶、江蘇、上海和寧夏。其中下降幅度較大的是江蘇、上海和寧夏,分別下降了4個、5個和8個位次(見表3-12)。江蘇排位下降主要歸因于城鄉二元經濟的惡化;上海排位下降主要歸因于城鄉二元經濟的惡化以及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寧夏排位下降主要歸因于城鄉二元經濟的惡化以及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的下降。
綜上,可以看出影響各省份產業協調實現程度排序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城鄉二元經濟的變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