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中國及各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指數

一 經濟發展一體化指數

(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

1.實現程度達到45.36%

2014年,中國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為45.36%,比2010年提高25.0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6.26個百分點,距實現目標還有一半以上的路程。

2.僅有1/3的省份實現程度超過50%

2014年,有10個省份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超過50%,其中天津、浙江和江蘇超過70%;但是,有16個省份實現程度尚未達到1/3,其中有5個省份甚至未超過10%,特別是甘肅、云南和貴州更是還未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并且還有較大差距(見表3-1、圖3-1)。

表3-1 中國及各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

3.西部地區實現程度僅及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

2014年,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為62.24%,高于其他地區,除河北和海南以外,其他8個省份實現程度均超過50%;東北地區實現程度為51.82%,僅次于東部地區,其中黑龍江和遼寧實現程度均超過50%;中部地區實現程度為26.39%,距實現目標還有近3/4的路程,6個省份實現程度均未過半,其中有5個省份實現程度未超過1/3,最高的江西僅達到44.26%;西部地區實現程度最低,2014年僅為3.48%,剛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除內蒙古外,其余10個省份實現程度均未達到1/3,其中,貴州、云南和甘肅3個省份實現程度還未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見表3-1、表3-2)。

圖3-1 2014年各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

表3-2 各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及進展

(二)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進展

1.總體進展:實現程度穩步提升,但部分省份實現程度下降

2010~2014年,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提升了25.04個百分點,年均提升6.26個百分點,呈穩步提升的趨勢(見表3-3),但進展低于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以及生活水平一體化和生態環境一體化實現程度進展,分別低2.82個、12.00個和1.76個百分點。

2014年與2010年相比,大部分省份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仍有7個省份實現程度出現不同程度下降,下降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寧夏、云南、北京、吉林、內蒙古、貴州和上海。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進展省際間差距較大,超過全國平均進展的僅有8個省份,分別是天津、浙江、四川、安徽、湖南、河北、湖北和海南(見表3-3)。

表3-3 中國及各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進展

2.區域整體進展:中部地區實現程度進展最快,東北地區實現程度進展最慢

2014年與2010年相比,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提升了22.87個百分點,進展最快;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僅提升了5.33個百分點,進展最慢;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提升了17.34個百分點,進展僅次于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提升了15.06個百分點,進展較慢(見表3-2)。

(三)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排序及變化

1.2014年排序:東部地區居前,西部地區靠后

2014年,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江蘇、浙江、天津、遼寧和北京;排名后5位的均為西部地區省份,依次是寧夏、廣西、甘肅、云南和貴州(見表3-4)。

總體上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較高,前10位中有8個為東部地區省份,河北排序也相對靠前,但海南排序相對靠后,僅位列第18;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較低,11個省份中,除內蒙古和新疆排名居中上游和中游外,其他省份排名居后,后10位中有7個為西部地區省份;東北地區排序相對靠前,3省份均位列前15,特別是遼寧和黑龍江進入全國前10行列,分別位列第4和第10;中部地區排序居中下游,河南、山西和湖北居于后10位(見表3-4)。

2.2010~2014年整體排序變化:東部地區整體排序上升,領先地位更加穩固,東北地區整體排序下降

2010~2014年,由于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進展緩慢,而東部地區依然保持了相對較快的進展,各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排序呈現東部地區整體排序上升、東北地區整體排序下降的特點。

2010年,東部地區只有6個省份進入前10行列,至2014年,東部地區已有8個省份進入前10行列,且沒有進入前10行列的河北和海南的排序均有所上升。與此相反,2010年,東北地區3個省份全部進入前10行列,至2014年,吉林不僅退出前10行列,而且排序下降幅度較大;同時,黑龍江的排序也有所下降(見表3-4)。

表3-4 各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排序及變化

3. 2010~2014年各省份排序變化: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是各省份排序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2014年與2010年相比,經濟發展一體化實現程度排序不變的有3個省份,即遼寧、江蘇和廣西,且非常穩定,年際間變化很小(見表3-4)。

由于經濟發展在短期內難以發生大的變化,影響經濟發展一體化排序的主要因素是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從實際情況來看,更主要的是來自要素配置的影響。

排序上升的有15個省份,即湖南、天津、安徽、浙江、福建、山東、陜西、河北、江西、湖北、海南、甘肅、新疆、重慶和四川。其中上升幅度較大的是湖南、天津、安徽、浙江和福建,分別上升8個、7個、7個、5個和4個位次(見表3-4)。其中,湖南排位上升歸因于經濟發展、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3個指標實現程度均有較大程度提升,天津排位上升主要歸因于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實現程度大幅提升,安徽排位上升主要歸因于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實現程度的大幅提升,浙江排位上升主要歸因于要素配置實現程度的大幅提升,福建排位上升歸因于經濟發展、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3個指標實現程度的大幅提升。

排序下降的有12個省份,即黑龍江、廣東、貴州、云南、北京、山西、吉林、上海、河南、內蒙古、青海和寧夏。其中下降幅度較大的是吉林、上海、河南、內蒙古、青海和寧夏,分別下降6個、6個、6個、7個、8個和9個位次(見表3-4)。其中,吉林排位下降主要歸因于要素配置實現程度大幅下降,上海排位下降主要歸因于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實現程度雙雙下降,河南排位下降主要歸因于要素配置實現程度下降,內蒙古排位下降主要歸因于要素配置實現程度大幅下降,青海排位下降主要歸因于要素配置實現程度下降,寧夏排位下降主要歸因于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實現程度雙雙下降。

總體來看,影響各省份排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產業協調和要素配置,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元市| 凯里市| 四子王旗| 渑池县| 龙江县| 望都县| 西充县| 霍州市| 惠州市| 中西区| 泾川县| 磐安县| 合水县| 启东市| 汝城县| 海淀区| 安平县| 缙云县| 石门县| 大方县| 美姑县| 玉树县| 乌鲁木齐市| 郓城县| 丘北县| 呼玛县| 黄浦区| 淄博市| 靖西县| 洛宁县| 凌海市| 克东县| 盱眙县| 侯马市| 宝兴县| 莱州市| 通榆县| 永昌县| 云浮市| 原阳县|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