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結構設計及其方法論基礎

一 概念界定-狀態變量-控制變量的結構設計

無論是對經濟的長期增長還是對經濟的短期表現,馬克思主義都提供了科學的哲學和方法論基礎。在長期思考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筆者深深體會到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威力。因而本書把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和方法論作為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應該指出的是,同樣信奉或同樣宣稱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對于同一問題的理解不盡相同。有人,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人士,如大衛·哈維(D. Harvey),承認馬克思的《資本論》內容上的深刻性和文本上的引人入勝,但否認《資本論》與日常生活之間存在直接關聯(阿里吉,2009: 9~10)。王今朝等(2015)則論證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工資和利潤的論述對于揭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消費、效用差異性的科學性。這種來源于生產過程消費的不平等、效用領域的不平等足以表明,馬克思的《資本論》與哪怕是發達國家的日常生活之間也存在直接關聯,而至于更加廣義的馬克思主義就更是如此了。

在秉承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的同時,對馬克思主義的具體觀點要辯證地理解。比如,盡管從幾百年的歷史可以同意馬克思(1966)的“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都取決于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的觀點,但也應該認識到,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一個國家的內部社會結構的重要性就足夠大了,以至于足以影響這個國家的生產以及它與外國的關系。一個國家怎樣把握世界歷史的總進程,根據自己的詳細的特點,正確地選定自己的理念并在這個理念指導之下安排自己的社會經濟結構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核心問題。否則,人們就可能會盲目相信馬克思所說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而實際上,合乎唯物辯證法邏輯的說法應該是一國的無產階級只有首先解放自己,才能最后解放全人類。這也是本書理論的一個前提,一個與列寧的一國社會主義勝利論一致的前提。

基于這樣一種理解,本書發展了一個概念界定-狀態變量-控制變量的理論框架。這種結構具有與經濟發展模式問題的針對性。李鴻章有“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之嘆,而西方也有“大分流”概念,現在,東亞的興起則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大變局。發展模式問題是社會的整體問題、根本問題,必然涉及多層次的相互作用的變量。僅本書所識別出的變量之間的關系就極為復雜。不僅控制變量可以作用于狀態變量,而且狀態變量也可以作用于外生變量,一個控制變量可能作用于其他控制變量。但限于篇幅,本書并沒有對它們給予過多的論述。本書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出這樣一個概念界定-狀態變量-控制變量的理論,從而給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一個嚴謹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下,狀態變量直接作用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占優優勢的有無和大小,而控制變量則對狀態變量本身以及它們對經濟發展模式的作用產生影響。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已經發展出多層次模型(盧克,2012)。按照這種模型,控制變量是比狀態變量層次更高的“情境”變量。這與馬克思的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觀點是一致的。

從概念界定(見本書第二、第三章)上看,經濟發展還原到個人,就意味著個人價值在占優經濟發展模式中的盡可能高的實現。還原主義方法不是不能用,但用于何種問題才正確是有條件的。西方那種把社會完全還原為個人的還原主義抹殺了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差別來研究消費、生產和資源配置問題,從而必然錯誤。本書則以任何人都有一種創造價值的潛能為前提來還原經濟發展,這是正確的,畢竟,無產階級革命失去的確實只是鎖鏈。中國是否實現了經濟發展,就要從整體上看,中國人是否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他們的人生價值。一個飛機工程師在其有生之年沒有能夠讓自己年輕時立下的發展中國的飛機工業的夢想變成現實,中國的經濟發展就必然存在巨大的機會成本,中國就不可能走了一條占優的經濟發展道路。

本書選定企業組織、技術和資本作為狀態變量。討論這些變量似乎是老生常談,但章節順序的安排反映了本書相對諸多西方經濟理論和西方經濟發展理論的優越之處。西方理論家們攻擊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當作“黑匣子”。本書則在第四章就研究企業組織與經濟發展模式的關系。對企業賦予這樣的理論地位的著作是不多見的。在討論完企業后,第五章討論科學技術而不是資本與經濟發展模式的關系,而且討論的是中國研發所依賴的制度結構。這在西方創新理論、經濟發展理論中都是較少見到的。本書第六章才討論資本。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看,資本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已經大大下降了,這正如土地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已經大大下降了一樣。本書認為,影響經濟發展模式優化性程度的變量層出不窮才導致這一結果(見第六章第二節)。可以說,本書的企業組織、技術和資本雖然被許多作者處理過,但本書的處理順序安排和處理內容安排具有與這些客觀存在的性質的一致性。第七章是關于控制變量的。在一些理論家看來,對一個社會施加一套控制系統是不可能的。其實不然。就像控制論中有不變量一樣(維納,1963: 51),在社會系統中也有一套一經選定就不能變化的量。我們把這些量作為控制系統。再仔細想想,在過去500年中,資本主義盡管發生了許多變化,但其最基本的特征,即主要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發生過什么變化嗎?沒有!在滄海桑田的變化中,沒有控制變量,又怎能保持自我呢?

大量理論討論承認控制機制的存在,但認為控制可多可少,并認為當前最主要的機制設計就是減少控制。有人認為,在具體領域里甚至在宏觀層面,國家可以進入也可以退出(Goodrich, 1968)。這種方法不僅為中國所采用,而且為世界諸多國家所采用。但這并不是一種優化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兩分法假設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一個是完全由政府主導、計劃控制,而一個是完全的自由放任。這是經濟學的煙霧和修辭所杜撰出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完全由政府主導、計劃控制的經濟,更沒有完全的自由放任。自由放任是資本控制、資本說了算的代名詞。西方以為擁有船只就能貿易、以為擁有艦只就能劫掠他國資源和財富。自由放任本身就是排除政府的任何控制,更不用說由政府主導了。它甚至要用資本控制政府,包括控制外國政府。這就是自由放任的本質。在它們無法撼動政府的主導權的時候,這只不過是資本家盡力為自己爭取利益的花招。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書的敘述甚至對一些歷史已經顯示出重要性的變量關系,比如,一個控制變量對于另一個控制變量的積極或消極作用關系,無法展開詳細討論。明晰狀態變量、條件變量、控制變量的關系本身就是巨大的任務和貢獻。引入太多關系會使得本書的篇幅過于龐大。一些管理學變量也在本書中省略了。西方企業的營銷能力、管理能力、資本設備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優勢構成了他們國家的競爭優勢,似乎可以成為他山之石。本書把這些變量作為次級因素而抽象掉了。在更寬廣的視野中,不難發現,歷史路徑、社會與經濟制度、文化、價值觀、生產力水平、經濟基礎設施、人口、資源、勞動力素質都可以構成狀態變量。但本書或者對它們未加論述,或者毋寧把它們(如勞動力素質)作為顯示經濟發展的變量,而不是決定經濟發展的狀態變量。

二 本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

經濟發展模式的設計是設定一個科學的目標,然后尋找達到這個目標及其分目標的具有可操作性、充分性和時間一致性的手段。簡言之,目標要科學,手段要有工具理性。本書用多元函數的分析體系來反映所研究的課題的這一本質。數理的看,我們定義一個目標函數φix),這個目標函數在本書第三章中被定義為勞動力的價值實現。這種價值實現既涉及產品產量,也涉及貨幣價值(它們代表生產力),還涉及社會制度(代表生產關系),是它們的總和。它本身即反映了人們總是想同時達到多個目標的事實,也確實有可能存在多個合意的目標需要追求。于是我們定義φ=(φ1, …, φG),其中G表示目標的數量。我們可以用它來表示發展。本章將確定其中每個具體的分量到底是什么、需要達到怎樣的數值。

發展模式不僅包括目標、道路設定的科學性問題,還包括走上這一道路的手段的科學性問題。手段的科學性既包括與目標相匹配、相一致的程度問題,還包括充分性問題。手段科學性要求既不能用“牛刀宰雞”,也不能用“螞蟻撼樹”,畢竟,過猶不及。在數理上,我們把它表示為如下問題。梯度過程(Gradient Process): dxi/dt=λi? φi/? xi)(對于連續變量)或Δxit=λi(Δφixi)(對于離散變量)。這個梯度過程使得政策的調整、個人行為的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發生關系成為可能。它們當然與一個國家決策者的科學決策能力有關。第四章至第七章的框架都是在這種工具價值的理念下設計和展開的。

在上述方法和框架之下,筆者確認,西方發達國家只不過是在一個更早的時間點起跑而已,它的發展速度并不為快。中國作為一個后起國家,盡管起點較晚,但完全可以因為一套更為優越的發展模式而超越西方。這種理論上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還需要做深入的調查分析,特別是,在現實中是否存在本書所沒有考慮到的重要變量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孫子兵法·始計篇》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所謂得算,用于經濟發展的場合,就是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這些因素多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就會好了。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固然不能窮盡所有發展的瓶頸性、決定性因素,但盡可能地發現這些因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做得比他國多,比他國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國家目標的達到就是不言而喻的。

相對那些在選定的數據之間僅建立參數關系實則內容貧乏的計量經濟學實證研究,本書上述函數分析容許具體數據的變動(如就業、技術、資本、GDP、制度、精神等)。大批計量回歸分析其實只是對自己選定變量關系所做的一番查看,并沒有產生科學的政策意蘊,即使產生,也只能解決一些局部問題,往往會產生顧此失彼的后果。比如,闡述中國GDP的上升對于拉平國家之間收入差異的貢獻并沒有什么意義。中國不可能是為了做出這種貢獻而增長。而其通過描述收入差異也無法告訴人們這具有什么國際的政治經濟意義。所以,問題并非僅使用數據,而是怎樣使用數據。本書表面上看起來很少使用數據,其實背后隱藏著大量的數據。“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路要更快、更經濟。理論具有壓縮數據的功能。本書的理論化討論是一條優化的研究方案。本書的論證很少使用具體的數據。這不是本書的劣勢,而是本書的優勢。從本書的觀點看,一些大量積累數據的著作(如皮凱蒂,2014)其實并無太大新意。

與西方經濟學那種動態優化方法不同,本書的函數分析不是建立在研究經濟行為基礎之上。首先,西方經濟學的經濟行為研究(如斯托基、盧卡斯,1999)不是研究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經濟行為,而是研究具有統治力的人物的行為,但又用它來摹寫普通人的生活,因此,這種行為的理論分析必定被實踐所證偽。這就使得西方的經濟理論不具有邏輯的一致性。其次,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根本不是對勞動力節約或是資本節約的理性選擇結果。因為這種理性概念只是在資本主義出現之后才出現的事物。從整個社會及其長期發展來看,微觀上的諸多理性(如成本的節約)并不重要。一個國家內部結構的功能運作及其與其他國家的相對比較才具有根本的決定性作用。因此,與這種理論不同,本書試圖得出結構性的結論。本書貫穿了對制度的研究,并把對制度的研究的數理化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本書接近完成的時候,筆者發現本書的狀態變量和控制變量所形成的邏輯結構與西方經濟理論中的宏觀經濟協調博弈(庫珀,2001)框架在形式上非常切合。在這里,論述這種切合性對于祛除那種盛行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屬于非現代的觀點是有好處的。整個國家的發展模式的選擇可以描述成協調博弈。這種協調博弈不是只有一個,而是包括國內國際的協調博弈,包括領導班子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協調博弈,其中還嵌套著低層次的協調博弈。比如,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描述為領導班子選擇索要低收入,人民群眾也索要低收入,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描述為領導班子選擇索要高收入,人民群眾也索要相對較高的收入。這兩個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在一個博弈中得到描述。這個博弈的收益矩陣是受一個函數控制的。博弈的雙方不可能都得到高收益。結果是,宣稱將給人民改善生活的領導班子借助其權力得到高收入,而人民群眾得到低收入。領導班子可能還借助“空談博弈”來要求人民群眾不反對他們得到高收入(如通過腐敗、資本控制)。理論的供給相對是低成本的,它就是“空談博弈”中空談的一個原型。但本書是把空談博弈看作有約束力的。領導班子向社會傳遞“時間就是金錢”“按要素分配”的理論就是這樣的具有約束力的空談博弈,因為總是會有人試圖讓別人相信他們,也確實有人會相信他們。當一個理論上升到國家的指導性理論的時候,它就具有了約束力。特別是當一個理論對一個國家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產生影響的時候,它的約束力就更毋庸置疑了。宣揚馬克思主義則是與“時間就是金錢”“按要素分配”方向相反、作用相反的空談博弈。

協調博弈理論非常注意行動的協調。當中國人相信公有制時,公有制就會成功。1945年,當中國共產黨進入東北時,東北人民對于馬克思主義,還不甚了了。但當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實行了土地革命后,東北人民迅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奠定了遼沈戰役勝利的社會基礎。西方協調博弈理論指出了這些結果。這說明,馬克思主義是否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真正指導理論是至關重要的。更具體的例子是,領導班子對于收入、貨幣的態度(比如是否讓一部分掌握權力或接近權力的人先富起來)決定了博弈的均衡解,而領導班子掌握、相信什么樣的理論決定于其的立場和態度。一個短視的受經驗主義、庸俗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慣性支配的領導班子注定將國家的經濟發展引導到沒有前途的未來。不同的理論將協調行動得到不同的“均衡”結果。當人們不相信公有制時,公有制必然失敗。這種正反對比說明,沒有科學理論就沒有正確的信心,就沒有正確的預期,就沒有科學的行動。在敵強我弱的世界格局下,這是極其危險的。

本書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公有制優越性理論可以用于協調中國的行動,它首先使中國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可以和西方展開競爭。公有制因此成為中國的占優策略,即無論西方采用什么戰略,中國的最優策略都是選擇公有制。對于所有破壞這種策略的行為都應該予以懲罰。這種懲罰對于他們自己也是有利的。這可以用如下的收益函數來表示。

其中,ei表示一個國家的領導班子的行動,e-i表示這個國家的人民的行動,θ表示這個國家所處的狀態(殖民地、半殖民地或獨立;獨立后的經濟發達或不發達)。如果我們假設B1>0, B2>0, B12>0, B21>0, B3>0。在這個博弈中,協調行動不會比不協調的行動的收益差,但不同的協調行動的收益是不同的。實證的和理論的分析可以證明,私有制將是一個黏滯的無效率的均衡狀態。中國選擇私有制還會構成對西方的策略互補性。公有制與私有制的二項選擇不是一次博弈,而是重復博弈。由于重復博弈的性質,中國將損失極大。反之,中國如果選擇公有制,將導致私人的最大化利益的最小化。因為所有相關變量的正向共同運動(Positive Comovement)將補償所有一切而有余,而每個行為主體的“較高水平的行動”(庫珀,2001: 22)及其所導致的相關變量的較高狀態將進一步促進正向運動。所有制并不是一個原子式的概念,它的實施需要一系列變量的正反饋作用(或互補性作用)。

當然,本書與西方協調博弈和空談博弈也有重要的差異。第一,協調博弈的成立是以互補關系成立為前提的,如果沒有互補關系,那么,協調博弈實際上導致逆向“囚徒困境”。比如,西方兩個私人企業同時研發出了同一種產品(相當于協調到同一行動之上),結果可能兩個企業都失敗。原因就在于這兩個企業之間是競爭關系,而不是合作關系。但很顯然,經濟發展模式問題并不總是涉及互補關系。第二,協調博弈通常假設博弈雙方具有對稱性。然而在經濟發展模式問題中,領導班子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往往是不對稱的。只有毛澤東所主張的“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的政府才能使得協調博弈成立。在其他情況下,則往往會出現非協調博弈的情況。比如,領導班子如果對美國的車水馬龍、高樓大廈做出過度反應,協調博弈就會走向一個糟糕的結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是其中的一個過程而已)。第三,領導班子的收益函數,也不能如新古典經濟學那樣去定義。第四,協調博弈通常被西方學者用于宏觀經濟(如庫珀,2001),而在本書被用于政治經濟中。當然,宏觀經濟中的一些問題稍加深入就變成政治經濟學問題。比如,宏觀經濟學中的政府可信性問題就很容易轉變為更為根本的政府怎樣才能可信的政治經濟學問題。如果沒有解決這個政治經濟學問題,宏觀經濟學中的政府可信性問題就是偽問題,因為政府根本是不可信的。第五,在這里,最優和次優還不足以描述這些變量的狀態。占優和被占優才是科學的概念。占優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承受一時、一次、暫時失敗,允許帕累托次優,而不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可持續性和優勢性。

盡管有上述的不同,但是,本書指出經濟發展模式問題與西方的協調博弈理論的聯系還是有益的。一方面,本書這里是想展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者并非絕對排斥西方經濟理論。他們往往對西方經濟理論采取一種開放吸收有時甚至是過度開放吸收的態度。另一方面,它這里是希望借此吸引受西方經濟理論訓練較多的人也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采取開放吸收的態度,共同促進中國經濟學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這里面有巨大的空間。比如,協調博弈還可以用于研究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的協調問題。在這方面,政治經濟學將比金融學、宏觀經濟學產生更富有價值的成果。或許,這樣,本書能夠引起對中國經濟學發展和中國經濟發展心有所屬的人的更多觸動。

三 本書方法論的廣泛適用性

與新古典經濟學試圖論證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完善市場經濟的存在性不同,本書采取的以問題為導向的目標-手段的框架設計除了用于經濟發展模式的問題外,還具有極強的適用性。比如,它還能用于如下一些問題。

(1)把φ理解為社會主義制度。上述框架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比馬克思所設想的要復雜。馬克思的《資本論》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它的必然滅亡。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傳播導致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得到實現。然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表明,社會主義的建立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世界資本主義的汪洋大海之中,社會主義如何建立和維護,當然可以看作一個獨立的問題。

(2)把φ理解為資源的分配。上述框架就是 {φ=(x1, …,xnxi≥0,,j=1, …,r}。其中,r表示資源的種類,i=(1, …,n)表示全體社會成員。中國土地革命可以用如上方程來表示,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國退民進也可以用上述方程來表示。

(3)把φ理解為社會福利、民生。它允許我們考慮一個社會存在層級結構時的資源配置效果。用c表示中央政府,而n表示這個社會所擁有的經濟單位(上面的成分)的數量。m=(m1, …, mn, mc)∈M1×…× Mn× Mc于是可以用來表示機制,其中我們允許n→∞,這使得資源配置上的微小的差異就可以讓整個社會在不同資源配置制度下的福利差別巨大。社會福利、民生可以由如下方程表示:φm, U)= [x1m1, U1), …, xnmn, Un)]。

(4)還可以把φ理解為中國在“市場”發展了30年后產生的投資過熱、內需不足、比例失衡、資源耗竭、環境惡化、生產率低下、分配不公等諸多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的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存在,說明我們把φ定義為一個多元函數的必要性。經濟發展模式的設計需要盡可能地同時解決所有這些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水县| 郎溪县| 焦作市| 昌邑市| 卢氏县| 金秀| 江安县| 甘泉县| 栾川县| 肃北| 苍南县| 高淳县| 五家渠市| 滨州市| 福州市| 开化县| 安泽县| 青河县| 嵊州市| 廉江市| 元江| 邵武市| 通州区| 红河县| 鸡西市| 阳新县| 迁安市| 隆子县| 合川市| 泸定县| 临沂市| 洪江市| 宁都县| 武定县| 玛多县| 旺苍县| 河北省| 龙游县| 华容县| 冷水江市|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