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文獻回顧和研究方法

第一節 文獻回顧

一 占優優勢相對比較優勢、后發優勢、(獨特)競爭優勢

從軍事理論和實踐看,陷敵于劣勢,發現并獲取自身優勢是一支軍隊制勝的不二法門。優勢越大,取勝就越有保障,勝利也就越大。從經濟理論和經濟發展實踐看,一個后發國家如果不發現和建立強大優勢,就難以抵消先發國的強大優勢,就難以發展,即使經濟有所增長,增長的利益也會被先發國抽走。因而后發國家的經濟發展不是GDP的增長,而是怎樣在西方先發優勢和自身后發劣勢的重重包圍之中,找到先發國家不愿意其找到更不愿意其采用的系統性的優勢,來實現自身偉大目標的問題。有一些學者對此做出了探索。比較優勢、后發優勢、(獨特)競爭優勢是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體系或理論概念。

(一)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比較符合人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常識,所以,一些學者贊成比較優勢不足為奇。但問題是,“尺”和“寸”二者之間如果對立嚴重,以至于沖突,比如,在衡量一塊布料短了幾寸的時候,“尺”偏要說,要用它來衡量,就如先發國家偏要后發國家用它的標準來衡量其社會制度,那就是霸權邏輯和霸權行徑了,比較優勢就沒有用武之地了。特別是,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只是在國際貿易領域把亞當·斯密的兩個價格變量的簡單比較錯誤地擴展為四個價格之間的簡單比較(見第七章第二節第二部分分析),而不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發展戰略。把比較優勢用于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只是后人所做的錯誤的引申。中國一些人或許想與西方和平發展,問題是,西方這樣想嗎?西方希望自己的國際地位受到威脅嗎?

(二)后發優勢

后來居上并不罕見,因此,一些學者提出后發優勢理論也可以理解。然而,從辯證法看,是否落后他國越多后發優勢就越大呢?從語義學看,既然是落后的,劣勢就應該起主導作用,又怎會因為落后而產生一種或多種優勢來扭轉原來的劣勢呢?后發優勢盡管在一定階段、一定程度上能夠起作用,但其作用是否足夠大以至于能夠克服后發劣勢,還能使后發國家實現對先發國家的超越呢?當實現一定程度的追趕后,這些后發優勢是否依然存在、依然強大呢?特別是,后發優勢與那種先行優勢具有針對性嗎?從這些角度分析,后發優勢還不是一個不言自明的概念。當前,中國內需不足、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通縮通脹反轉、中等收入陷阱、新常態、三期疊加等的提出都意味著后發劣勢似乎越來越大,而后發優勢的力量則越來越弱。與這個后發優勢概念具有類似邏輯問題的是西方管理學的競爭優勢概念。關于中國經濟具有競爭優勢的說法令人奇怪:一個起步較晚的國家的競爭優勢來自哪里呢?

(三)(獨特)競爭優勢

管理學中特別強調(獨特)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是使組織別具一格和與眾不同的特質(羅賓斯、庫爾特,2004: 215)。戴爾公司就被認為“在信息技術上的巨大投資使得公司能夠以競爭者無法模仿的方式來滿足客戶的需要”(羅賓斯、庫爾特,2004: 364)。這就言過其實了。任何方式都可能被模仿,其獨特性都是具有時間、空間和條件的限制的。本來公有制社會制度已經根本地改變了企業的競爭態勢,比如它避免了遭受新加入者的威脅,它也使得購買者和供應商的議價變得并不重要,它也消除了競爭者,對于企業的唯一的威脅是替代產品的威脅(羅賓斯、庫爾特,2004: 217~218),它從而也使得波特(2002)的競爭戰略失去了針對性。

龍斧、王今朝(2011)把(獨特)競爭優勢歸結為由毛澤東一代人把馬克思主義的共性原理和中國社會改造與發展的具體實踐之特性相結合的真正的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所產生,由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平等價值觀、經濟發展要素的社會屬性實現,符合中國國情,帶有中國特色的公有制的社會生產關系建立、穩固所產生。王今朝、龍斧(2012)對(獨特)競爭優勢的內涵加以了探討,而龍斧在使本書成為可能的申請大綱中,把(獨特)競爭優勢規定為在主要要素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依靠一些被忽視的因素的獨特性產生出結果上的絕對優勢。比如,中國1949~1976年在資本、技術、勞動力素質極為落后的條件下,建立起西方所認可的現代工業基礎設施和經濟體制(Robinson, 1973)。新古典比較優勢理論難以解釋這種優勢和結果。

(四)占優策略和占優優勢

本書拒絕比較優勢,而接受后發優勢和(獨特)競爭優勢概念的合理內核,進而提出占優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這里的“占優”一詞看似來自西方博弈論,且與它有共同之處,但也有其根本性的差異。

1.占優策略

在博弈論中,占優策略(Dominant Strategy)是指博弈一方所選擇“不管與其博弈的對手選擇什么策略,這個策略都是它的最優策略”的策略。本書吸收了“占優”一詞的這個含義,把它用于中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對抗博弈中。據筆者所了解的文獻,這種應用是西方博弈論專家所沒有做過的。可以想見,即使有人做過,也極少,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熟悉博弈論文獻的人大都知道,博弈論論文和著作的寫法都是非常抽象的,因而應用價值有限。

在博弈論教科書中,占優策略只是被略略提及,并沒有如在本書中這樣獲得一個中心概念的地位。在一些高級的研究中,占優策略確實作為一種實施機制,并且被認為是“無須關注細節”(Chung and Ely, 2007: 447-476),然而,這些文獻只是研究拍賣等問題。檢索論文發現,到2016年9月1日,JSTOR所刊載的題名包含“占優策略”的西方文獻只有14篇,Science Direct只有25篇,Emerald只有1篇,題為《銷售的協同力量:提高銷售力效率的占優策略》(Adel et al. , 1993: 65-73)。中國知網所收錄的題名包含“占優策略”的文獻只有3篇,且其中1篇的“占優策略”的內涵并非博弈論意義上的(章玉貴,2012)。這些中西方文獻都與經濟發展無關。檢索著作發現,到2016年9月1日,武漢大學圖書館沒有收藏1本題名包含“占優策略”“占優優勢”的經濟理論著作。博弈論文獻還忽略了占優策略的占優程度。這在發展模式問題上至關重要,因為經濟發展模式的占優程度可能決定經濟發展的成敗。

但占優策略確實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實施機制,而且其存在性足夠廣泛,從而為其實施性提供了基礎。中國俗語“以不變應萬變”就是相關行為人把一種既定的策略作為自己的占優策略。毛澤東曾總結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原則,也是一種占優策略。當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時候,他就是在說資本主義是占優于封建主義的經濟發展策略。當然,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同時也指出這種占優性只是一個歷史現象。由于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在的不可消除、不斷發展的矛盾,“資產階級再不能做社會的統治階級了,再不能把自己階級的生存條件當作支配一切的規律強加于社會了。資產階級不能統治下去了”,也就是資本主義將要被占優了。

2.占優優勢

占優策略的優勢可能極大。從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看,既然“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本主義這種相對封建主義占優的策略所產生的優勢是巨大的,可以說,產生了一種絕對優勢。當然,這種絕對優勢只是結果意義上的,它不排除在其他方面的劣勢,不排除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復。又如,1927~1953年,中國共產黨在“事前”處于人數劣勢、裝備劣勢、訓練劣勢等,卻最終取得了徹底打敗國民黨和對日本、美國的決定性勝利的絕對優勢(“事后”)。這種結果上的絕對優勢不是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的概念只是指兩個國家中一個國家的所有相關產品的價格都低于另一個國家相應產品的價格的事前優勢,并不是指結果優勢,也不是指策略優勢。在本書中,除非明確指明,絕對優勢一詞是與占優策略、占優優勢相連的,是結果意義上的,是占優優勢所產生的結果。

占優優勢的概念并不排除中國在某些重要領域獲得先行優勢。實際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是中國巨大的、根本的先行優勢,同時也是占優優勢(泰勒,2013)。20世紀中葉的中國就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表現為一種人類社會的后發優勢。按照一些西方學者的話語,這也是對西方長期作為贏者的詛咒。在高鐵建設后,中國交通基礎設施似乎也具有了先行優勢。西方現代經濟理論家,無論是馬歇爾還是凱恩斯,無論是諾斯還是科斯,盡管分析技術似乎現代,但他們所生活于其中的時代的資本主義已經沒有占優優勢了,有的只是某些領域的以及其基礎上的GDP先行優勢和制度上的先行劣勢。在龜兔賽跑中,烏龜在兔子睡覺時跑到了兔子前面并不是因為烏龜有速度優勢,而是因為它有先行優勢。西方資本主義的存在確實曾有其合理性,但它已經不是經濟發展的占優策略,不能產生結果上的占優優勢、絕對優勢了,因而不能排除新的更為優越的制度的可能性、現實性。這樣看來,他們即使打著實證主義等現代經濟學方法論的旗幟,實際也屬于純粹的規范判斷、道德說教。他們的那些言辭華麗、形式新奇的規范判斷和道德說教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不足為奇。

以上文獻回顧表明,占優優勢的概念有希望成為比絕對優勢、比較優勢、先行優勢、后發優勢等更具有語義合理性和邏輯科學性的概念(當然,本書所論證的占優優勢一旦付諸實踐,使得中國取得西方所無法撼動的經濟發展,最終會表現為中國具有后發先至的優勢,這也可以定義為一種后發優勢)。

二 本書與西方其他文獻的關系

(一)本書與西方歷史、經濟學史文獻的關系

在西方歷史學家看來,歷史學研究的主題是“西方是如何變得富有起來的”(鮑莫爾,2004)。諾斯(1994, 1990)的經濟史研究也是如此。但“西方是如何變得富有起來的”只是一個關于歷史的實然的問題,是一個是什么的實證經濟學問題,而不是一個關于未來的機制、道路的設計的規范經濟學問題。這個主題當然不是歷史學的唯一主題,甚至不是主要主題,而只是西方需要所催生的一個主題。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看作自發演化的,因為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看起來較為有限。其特有的政府與市場的二分法既是對這種現實的反應,也是對政府作用的限制。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而言,西方所經歷的發展模式只能是眾多選擇中的一種,而不是最優的一種,更不是唯一的一種。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國內條件、國際條件都不同于西方。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擺脫西方的控制,西方當年的經濟發展并沒有中國這樣的經濟發展任務,所以西方歷史學研究和西方經濟史研究對于中國經濟道路選擇的意義不會很大。研究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最缺的就是實證,因為它不可能有,因而也不可能依賴那種實證。

(二)本書與西方激勵理論的關系

西方激勵理論(拉豐、馬赫蒂摩,2002)無論是考慮努力工作的激勵、提高產品質量的激勵,還是投資或儲蓄的激勵,都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框架下展開的。這可以在它的委托人向代理人提出的“要么接受要么走人”的契約安排設定與資本主義運行模式的一致性中看出來。然而,所謂的確保契約強制執行的“公正法庭”不過是保證資本主義秩序的法庭而已。可以想象,當勞動者作為代理人必須滿足作為資本所有者的委托人的要求時,他自身的合理的要求是不可能被滿足的。于是,資本所有者就采取辦法盡可能地區分不同效率水平的勞動者,選擇那些高效率的勞動者作為代理人,并把這個問題的解決稱為逆向選擇下的激勵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還不夠,西方激勵理論還要保證高效率的勞動者一旦被雇用,就不會偷懶,也就是要老老實實地為資本所有者創造價值。當然,這種創造價值既可能是在普通工廠里勞動,也可能是不辭辛苦地進行研究開發。因此,西方激勵理論所研究的不是一般性的適用于任何社會制度的激勵機制,而只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激勵機制。對此激勵機制所產生的經濟結果,鮑莫爾(2004)說,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能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就此作用而言,資本主義的有效性是無可比擬的”。這當然是夸大其詞。馬克思在1847年《共產黨宣言》中“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說法只是承認資本主義的激勵機制比“過去一切世代”在生產力創造上都好,而沒有說這種激勵機制在所有世代、在所有方面都好。資本主義所表現出來的增長績效只是相對于以往的經濟制度而言的。它只是空前,而非絕后。中國作為后發國家來實施拉豐、馬赫蒂摩(2002)所建議的那些激勵機制的效果是令人生疑的。

(三)本書與西方社會選擇理論、占優實施機制文獻的關系

經濟發展模式選擇是一種社會選擇,即一個社會的集體做出了一種發展經濟的方式的決定。社會選擇的阿羅不可能定理說明,不存在一種理想的社會選擇機制。那么,完美地解決經濟發展模式選擇問題是否還有希望呢?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阿羅不可能定理是建立在靜態偏好和經濟主體偏好的異質性的基礎上。其實,就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抉擇而言,見識卓越的領導人完全可以說服他的人民中的絕大多數同意他所做出的決策,即使這些人原來并不一定具有多高的理性,即使這些人在階級地位上差異巨大。比如,當毛澤東決策持久抗日的時候,他讓他的人民中的絕大多數同意了他的決策;當毛澤東決策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的時候,他讓他的人民中的絕大多數同意了他的決策;當毛澤東決策抗美援朝的時候,他讓他的人民中的絕大多數同意了他的決策;當毛澤東決策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的時候,他讓他的人民中的絕大多數同意了他的決策;等等。這種說服工作在西方博弈論中有一個詞組來描述,即Cheap Talk Game。準確地把它翻譯成漢語比較累贅,是成本低廉的談話。也可以直接翻譯成談話博弈。因為談話本身沒有多少經濟成本。王今朝、龍斧(2006)把它翻譯為“空談博弈”。這里,“空”的意思是不耗費成本,而不是指談話沒有建設性,沒有價值。領袖講話、教師授課、律師辯論、謀士游說都是“空談博弈”的例子。其實,就一個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具有唯一性這點來看,我們看不出阿羅所假設的那些具有理性的經濟主體為什么會做出不一致的選擇。這不是獨裁,而是民主集中制。在民主集中制下做出的社會選擇即使事后證明是錯的,也只要迅速地識別這種錯誤并加以糾正就可以了。社會在做出關系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重大選擇時需要盡力減少可避免的成本,但也無須總是無比正確。這樣看來,西方學者在社會選擇理論中關注社會選擇函數的性質實在是葉公好龍。他們在考慮其他問題時,就把這個問題置之腦后而不理了。

本書關于中國占優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與西方的占優實施機制的文獻有些關系。下面,我們根據Mas-Colell等(1995: 868~875)對西方的占優實施機制的文獻進行探討。這種探討也幫助我們厘清本書所使用的一些概念。

首先,西方博弈論中的Strategy經常被翻譯為策略。策略是個體層面的概念,它是指給定一個人,擁有偏好,根據這個偏好,做出的選擇。當然,我們在考慮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時,并不是個人選擇。但每個人都對發展模式選擇有他自己的意見。但如果每個人都是理性的,并且與他人是同質的,他的選擇應該只有一種,并且與其他人的選擇相同。假設有I個人,第i個人的策略記為Si

其次,機制是社會中相關的人的策略及其所達到的結果。把這個結果記為R。于是,機制就可以表示為 [S1, …, SI, RS1, …, SI)]。

最后,所謂占優實施機制,就是為了達到一個社會所意愿的結果(作為目的,比如,工業化、人均GDP水平、社會平等等),所有相關的人都有一個占優策略,記為(, …,),這些策略所達到的結果R, …,)就是社會選擇所意愿的結果。本書基于政治經濟學對中國占優經濟發展模式的論證是符合這些框架形式的。比如,我們可以說,如果中國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了令世界各國欣羨的速度、水平,那么,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占優實施機制。但是,也應該指出,西方人的占優實施機制只是限于理論的探討,很少應用,更沒有應用到經濟發展模式的設計和論證上。筆者也只是在基本完成該書時,注意到了這些西方文獻。

三 經濟發展的占優策略、占優優勢:與抗日戰爭的持久戰策略的同構

揭示1949年中國面臨的經濟發展問題與1937年中國的抗日形勢存在極強的同構性有助于理解中國選擇占優經濟發展模式的必要性和可靠性。讓我們先從中國抗日戰爭的經驗看看這個新的概念是怎樣提煉、怎樣確立內涵和機理的吧!本小節下面直接引用毛澤東(1938)的表述(見引號內內容)來加以論證。

第一,從起點看,1937年,日本“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1949年,西方國家也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它們的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世界是一等的,特別是,美國依然可能“將不遺余力地……遏制中國并割斷中國的命脈,就像一戰期間割斷德意志帝國的命脈那樣,就像二戰期間割斷日本帝國的命脈那樣,就像冷戰期間割斷蘇聯的命脈那樣”(阿里吉,2009: 203、290、301)。即使不能割斷,美國依然可能利用其優勢地位和平瓦解中國,或挑撥他國與中國的關系以漁利。當時中國經濟發展在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西方,因而不能迅速地實現根本的經濟改觀,而且經濟發展的努力可能遭到嚴重挫折。

第二,從過程看,1937年,“日本戰爭雖是在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同時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國度比較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1949年,中國建立了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最有效地動員自己的資源來實現經濟發展,而西方國家開始耗盡其經濟發展的潛力,因為它們失去了原材料市場、商品市場。西方國家想用封鎖中國解決這個困難問題,同樣可能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也確實達到了一些反面(中國1976年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

第三,從人民的愿望看,1938年,“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很多人都說持久戰”“很多人都說最后勝利”。1949年,幾乎每一個有思想的中國人都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經濟的發展,幾乎每一個有思想的中國人都認為中國將崛起、經濟將發展,“東風將壓倒西風”。

第四,從人民對于道路的認識看,1938年,對于抗日戰爭“為什么會有最后勝利”“怎樣爭取最后勝利”“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這些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解決了的,甚至是大多數人至今沒有解決的”。1949年,即使那些有思想、有閱歷、有官職、有文化的人依然在經濟發展模式上爭論不休,其中梁漱溟在1953年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判。筆者認為梁漱溟在1953年的時候沒有看懂毛澤東早在1938年寫出的《論持久戰》,沒有看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道路問題與抗日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的同構性。而1980年后的中國經濟發展是否有“走一段資本主義道路”的嫌疑,也是可以考慮的。

第五,從社會心理看,1937年后,抗日戰爭中存在急性病。1949年后,中國經濟發展過程則存在唯生產力論、唯GDP論。

問題的同構性自然導致它們各自的最優化解決方案也具有同構性。

第一,從達到目的所需的時間看,1937年后,中國抗日戰爭不能速勝,但也不會速敗。“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就是日本能占領中國一萬萬至二萬萬人口的區域,我們離戰敗還很遠呢。”1949年后,不可能迅速富裕,經濟發展可能也要百年,但中國經濟總量依然可觀,可以打得起抗美援朝之類的保家衛國的戰爭。

第二,從中國的行為空間看,1937年后,中國可以有效地打擊日本侵略者,有“戰勝并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1949年后,中國可以而且確實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從中國達到目的所需要的條件看,1937年后,抗戰勝利需要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1949年后,中國經濟發展也需要中國人民的大聯合,并且也是主要需要它,而不是外資。

第四,從達到目的所需要的戰略手段看,1937年后,“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御工事的陣地戰”。1949年后,中國經濟發展也需要在各行各業的廣闊領域中展開,既要迅速地研發新產品,又要迅速地從過時的產品生產中退出。

第五,從實施戰略的主體看,1937年后,中國抗日有正規部隊,有在農民中組織的游擊隊。“中國經濟的不統一、不平衡,對于抗日戰爭反為有利。例如將上海和中國其他地方割斷,對于中國的損害,絕沒有將紐約和美國其他地方割斷對于美國的損害那樣嚴重。”1949年,經濟發展則既有全民所有制企業,也有集體所有制企業。中國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也遠未形成。

由于抗日戰爭的特點與經濟發展的同構性,也就不難理解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后期形成了與《論持久戰》中所主張的與抗日戰爭策略、戰略類似的經濟發展戰略和道路了。他認為,在中國,只有完成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進行本來意義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由此形成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形式”,同時又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和“唯一的路”。“沒有一個新民主主義的聯合統一的國家,沒有新民主主義的國家經濟的發展,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新經濟的發展,沒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即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沒有幾萬萬人民的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一句話,沒有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新式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徹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澤東,1996: 1029~1100)。按照毛澤東的觀點,全部問題在于,中國無產階級只有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并且在“一切必要條件具備的時候”,適時進行本來意義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才能“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實現社會主義的前途”(毛澤東,1996: 621~656)。這就是毛澤東在經濟發展戰略上所采取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不變應萬變”(不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怎么變、怎樣強勢西方強權國家擁有和可以操作國際銀行體系和強勢貨幣,制定了利于霸權利益的國際規則,操控了國際資本市場、高技術工業產品市場,占據了在國際上行使道德領導力量的高地,對有戰略價值的第三世界弱國進行大規模軍事干預,扼守海路要沖,控制最高端的科技研發,主控太空計劃、航天工業、國際傳媒網絡、軍火工業,獲取和消費著世界上大部分自然資源(亨廷頓,1998: 99~100)。)的占優策略,而且,歷史證明,它必將使中國獲得占優優勢。中國僅僅用了20年,即在20世紀70年代就不再被西方強國視為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而是與美國、蘇聯、日本和西歐一起被視為五大權力中心之一,并且排名第三(肯尼迪,1988: 495、501、510)。同樣基于以上問題的同構性和解決方案的同構性,今天中國依然擁有同樣的占優策略,依然可以等待和利用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以及更為深刻的社會危機。日本在抗日戰爭中雖然損失較中國可能為小,但它陷入資本主義的制度鎖定之中,又在二戰后附屬在美國的軍事保護之下。中國即使在1980年后的30多年里才與美國接近,但中國主權的獨立自主性則完全超越日本。中國完全可以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那樣設想“天下有變”。從21世紀之后的許多方面來看,從西方學者的著述以及文化現象看,世界確實可能即將大變。資本主義統治整個世界近500年。如果用靜態預期的辦法,資本主義將繼續統治下去,馬克思主義似乎預測失靈。就像中國封建社會經歷農民革命的危機又再次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一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歷經濟危機并不是世界大變的充分條件,而可能只是它改變組織方式的一次機會。一些學者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再生。更準確地說,大多數經濟危機都是資本主義的再生。見第六章第二節第三部分的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咸阳市| 土默特右旗| 漳州市| 大英县| 新建县| 平顺县| 涿州市| 沧源| 博乐市| 桂平市| 杨浦区| 松桃| 西吉县| 周口市| 石阡县| 厦门市| 大丰市| 海宁市| 观塘区| 奉节县| 金华市| 华池县| 开原市| 广饶县| 富平县| 嘉峪关市| 邹城市| 台中县| 会宁县| 慈溪市| 淮南市| 阳山县| 循化| 天气| 景谷| 聂拉木县| 伊金霍洛旗| 桦南县| 锡林浩特市| 开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