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中的支配與服從:中國式勞動關系的制度邏輯
- 朱妍
- 1539字
- 2019-08-06 16:56:30
總序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建院60周年、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5周年。依托于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組建的“都市社會學”創新團隊,是進入創新工程的首批團隊之一。思海社會學文叢,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孕育和誕生的。
為何取名“思海”? “思”為逸思園、思南路之思,“海”為淮海路、上海之海,“思海”又是“思想的海洋”,文化意象符合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國家高端智庫的定位。思海社會學文叢,就當前而言主推“都市社會學”創新團隊的系列成果,從長遠來看展示社會學研究所的系列成果,最終致力于打造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學科的青年、創新、優秀學術成果品牌。
文叢今年首印,即集中推出三本專著,分別是《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變遷與分層》《組織中的支配與服從:中國式勞動關系的制度邏輯》《認同政治:大都市的新“土客”關系》(以下分別簡稱“勞動力市場研究”“勞動關系研究”“都市社會認同研究”)。三位青年作者圍繞他們過去五年或更長時間深耕不輟的研究領域,對社會學的傳統議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創新性研究。這些研究看似不同,實則相似。我作為團隊的“一路”同行者和“半路”組織者,在此略談一二。
“思海”者,思考上海也。文叢的首要特點,就是將上海或上海所代表的都市/城市社會作為重點研究場域。
在這一點上,都市社會認同研究一書是典型代表,書中的所有研究資料都來自上海,尤其是由社會學研究所開展的“上海市民社會心態調查”。勞動關系研究一書,主要資料來自社會學研究所開展的“長三角地區工作與生活調查”,樣本覆蓋上海、杭州、南京等重要城市。勞動力市場研究一書,不僅大量使用了全國范圍的城市調查數據,也重點使用了上海的調查數據,例如上海大學數據科學與都市研究中心最新完成的“上海都市社區調查”數據。立足上海、思考上海,但并不囿于上海、止于上海。希望讀者從文叢作品中,既能看到上海和地方化的社會事實,又能看到世界和一般化的學理思考。
“思海”者,變化不羈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最大特點就是變化太快,學界對變化的研究往往跟不上變化本身。文叢的作者均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遂將中國城市的變遷引入研究之中。
勞動力市場研究一書在書名中即突出勞動力市場的變遷,并在緒論中勾勒了這個歷史過程的主要面向,為讀者理解書中后續的實質性研究提供了背景性知識。勞動關系研究一書,專辟章節考察包括中國近現代工業化進程在內的制度演進過程,并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工資制度調整為例,考察企業生產激勵模式的變遷動力。都市社會認同研究一書,在考察都市居民的地域身份意識時,專門結合上海作為一個移民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討論了“上海人”意涵的歷史變遷。文叢作品對變遷、演化的呈現,與中國社會學界近年來對歷史維度或歷史社會學的強調,是不謀而合的。
“思海”者,廣納百川也。在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上并不拘泥于社會學,而是兼容并包人文社會科學的整體知識成果,是這套社會學文叢的又一特點。
勞動關系研究一書,將勞動關系或雇傭關系置于社會學、經濟學與組織行為學的前沿交叉理論框架下來討論,根據社會交換理論、新制度主義理論的最新進展提出可檢驗的理論命題。勞動力市場研究一書,雖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社會分層,但引用了大量的勞動經濟學文獻,因為勞動力市場上的不平等歷來就是經濟學與社會學共同關注的議題。都市社會認同研究一書,之所以使用“土客”而非常用的移民、族群等概念,也是受到了人類學研究的啟發與影響。其實,學科交叉與融合乃是當代學術研究的一個新動向,本套文叢順應了這個歷史潮流。
上述幾點,或將成為文叢今后選書的主要原則。相比于上海社會科學院乃至中國社會學界諸多的叢書與文庫,思海社會學文叢無疑是新的。希望這種新,能夠得到讀者的肯定。
李駿
2018年5月于逸思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