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洪搶險技術(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教材)
- 曾越 陸雋 蔡旭東
- 2600字
- 2019-01-03 15:16:23
第一節 防汛搶險的基本概念
一、防汛、搶險概念
(一)防汛基本概念
1.汛
汛的含義是指江河定期漲水,即由于降雨、融雪、融冰,使江河水域在一定的季節或周期性的漲水現象。汛有春汛、伏汛、凌汛、潮汛等。春汛(或桃汛)是春季江河流域內降雨或冰雪融化匯流形成的漲水現象;伏汛(或秋汛)是夏天(或秋天)由于降雨匯流形成的江河漲不;凌汛是北方地區因冰凌阻水而引起的江河漲水現象;潮汛是濱海地區由于風暴潮海水周期性上漲現象。
2.汛期
汛期的含義是指江河水域中汛水自始漲到回落的期間。我國地理遼闊,所以各地各流域的汛期長短不一,有早有晚。我國根據主要降水規律和江河漲水情況規定了汛期,其中珠江為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長江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淮河、海河、遼河和松花江為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黃河每年6月1日至10月31日。各省根據實際情況也確定各自汛期,如廣東省為每年4月15日至10月15日。
3.防汛
防汛是為防止或減輕洪水災害,在汛期進行的防御洪水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證水庫、堤防和水庫下游地區的安全。防汛的主要工作內容是:江河堤防、水庫、水閘等水利工程的巡查防守,暴雨天氣的洪水水情預報,蓄洪、泄洪、分洪、滯洪等防洪設施的調度運用,出現非常情況時采取臨時應急措施,發現險情后的緊急搶護和洪災搶救等。
4.防汛方針
防汛方針根據不同時期國家經濟狀況、防洪工程建設程度以及防洪任務的要求而提出。當前,我國防汛體系已逐步趨于健全,江河水庫、堤防、水閘等防洪工程的體系也逐漸完善,對于不同類型洪水制定不同的防御方案,加強了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設,開展了蓄滯洪區的安全建設與管理,提高了暴雨洪水預報精度,加強了通信報警系統,樹立了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責任制度,防汛工作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總結過去幾十年來的實踐經驗,當前制定“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汛方針。
5.防汛任務
各地可根據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防洪工程設施以及社會經濟等情況,確定不同的防汛任務。防汛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采取積極的和有效的防御措施,把洪水災害的影響和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以保障經濟建設的順利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為完成上述任務,防汛工作的主要內容有:
(1)有組織、有計劃地協同有關部門開展防汛工作。
(2)大力宣傳廣大群眾提高防汛減災的意識。
(3)完善防洪工程措施和建立非工程防御體系。
(4)密切掌握洪水規律和汛情信息。
(5)制定防御不同類型洪水的預案,研究洪水調度和防汛搶險的最優方案。
(6)探討和研究新技術在防汛中的應用。
(7)汛后總結當年防汛工作的經驗教訓,并提出下一年防汛工作的重點。
(二)搶險基本概念
1.險情
是在汛期或平時高水位時,水壓力、流速和風浪加大,各類水工建筑物有可能因高度、強度不足、或存在隱患和缺陷而出現危及建筑物安全的現象。
2.搶險
是指在高水位或退水較快時,水工建筑物突然出現滲漏、滑坡、坍塌、崩岸、裂縫、淘刷等險情時,為避免險情擴大以至工程失事所進行的緊急搶護工作。
3.搶險原則
(1)搶護要及時。加強檢查觀測,及時發現險情,抓緊時機,搶早搶小。防止險情擴大,甚至造成工程的失事。
(2)正確識別險情。了解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和運行等方面的情況,結合出現的險情,認真細致地進行綜合分析,準確判斷險情。并有針對性地對癥下藥,擬定正確的搶護方案。
(3)及時供應料物。搶險需要的料物種類多,數量大,直接影響著搶險工作的進度和成敗,要準備足夠數量的料物,及時保證供應。要因地制宜,就近使用當地材料,可及早進行搶護,化險為夷。
(4)加強領導。統一指揮,組織好隊伍,必要時可請部隊支援。
二、防汛主要術語
(一)河道防汛水位
河道防汛水位主要分為設防水位、警戒水位、保證水位、分洪水位。
1.設防水位
當江河洪水漫灘后,堤防開始臨水,需要防汛人員巡查防守時的規定水位,對汛前準備工作應進行檢查落實。這一水位由防汛部門根據歷史資料和堤防實際情況確定。
2.警戒水位
堤防臨水到一定深度,有可能出現險情,要加以警惕戒備的水位。到達這一水位,開始進入防汛戒備狀態,要密切注意水情、工情、險情的發展變化,在各自防守堤段或區域內增加巡堤查險次數,開始晝夜巡查,并組織防汛隊伍上堤防守,做好防汛搶險人力、物力等的準備。
3.保證水位
是經過上級主管部門批準的設計防洪水位或歷史上防御過的最高洪水位。當水位接近或達到保證水位時,防汛進入緊急狀態,防汛部門要按照緊急防汛期的權限,采取抗洪搶險措施,確保堤防等工程的安全。在沒有水文站的堤段,一般以堤頂以下1m為保證水位,在保證水位以下要確保河道安全行洪,這叫“有限保證”;超過保證水位也要全力搶險,力保堤防安全。
4.分洪水位
當汛期河道上游洪水來量超過下游河道安全保證標準時,為保下游、保大局安全,需要向蓄滯洪區分泄部分洪水時的水位。一般由省防汛指揮機構確定,并根據上游來水情況和下游泄水情況確定是否采取分洪措施,以便提前通知有關蓄滯洪區做好分洪準備,提前轉移避險,確保人身安全,并利用河道分洪進行沖淤和調洪補水,盡量減少分洪損失。
(二)常用的水庫水位
1.防洪限制水位
它是汛期允許興利蓄水的上限水位,簡稱“汛限水位”,是洪水來臨之前不準超過的水位,也是水庫在汛期預留所需防洪庫容的下限水位。這一水位是根據防洪標準、工程現狀以及汛期洪水特性而制定的。
2.設計洪水位
當水庫遇到設計標準的洪水時(如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等),壩前達到的洪水位。它是水庫在正常運用情況下,允許達到的最高水位,也是擋水建筑物穩定計算的主要依據。設計洪水位與汛限水位之間的庫容稱為攔洪庫容(或防洪庫容)。
3.校核洪水位
當水庫遇到校核標準的洪水時(如2000年一遇,10000年一遇),在壩前達到的最高洪水位。它是水庫在非常運用情況下,允許臨時達到的最高洪水位。校核洪水位與汛限水位之間的庫容稱為“調洪庫容”;校核洪水位以下的全部靜庫容稱為“總庫容”。
4.正常蓄水位
在正常運用情況下,水庫為滿足興利要求,應在開始供水時蓄到的高水位,也稱正常高水位、興利水位或設計蓄水位。它是確定水庫的規模、效益和調節方法,也是閘門關閉時允許長期維持的最高蓄水位。正常蓄水位與死水位(允許水庫降落的最低水位)之間的庫容叫“興利庫容”。
5.水庫預報調度
根據實測降雨量作出的洪水預報,控制水庫下泄流量的調度運用方式稱為水庫預報調度。它是除害興利相結合、盡量減少損失的一種水庫調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