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醫入門到精通
  • 石興華
  • 6723字
  • 2020-04-17 10:09:49

第一節 臟腑的整體功能

人體內的一切轉化,臟腑整體功能的發揮,全靠人體的氣化作用。根據人體需要,在臟腑參與下,將人體需要的物質以氣態的形式,彌散和變化為津、為液、為精、為血、為髓、為氣。清者為陽,出上竅;濁者為陰,出下竅;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上而下者,猶天氣之下降;下而上之,猶地氣之上升。陰陽交泰,營衛各走其道,歸屬臟腑,各行其主。氣血往復,為形體之用;神魂往來,志意交合。一氣貫通,諸經并行;動靜相彰,歸于權衡。氣之升降浮沉、出入離合,聚散往來,運行無阻,無處不到。又以陰陽互根、消長、轉化、制約,無休止的分離、統一,通過臟器使物質分解、合成,各歸所需,以發揮其生理功能。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人以五臟為主,六腑配合,依經絡內聯臟腑,外連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氣血得以運行。

一、五臟生理功能

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主藏精氣而不瀉。五臟之表,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主司消化吸收排泄。五臟所主,脈、皮、肉、筋、骨為五體;五臟所榮,唇、面、毛、發、爪為五華;五臟所司,舌、鼻、口、目、耳、二陰為五官九竅;五臟所生,喜、憂、思、怒、恐為五志;五臟所藏,神、魄、意、魂、志為五神;五臟所化,汗、涕、淚、涎、唾為五液。五臟互藏,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五臟各有陰陽,必兼五氣,互相灌溉,升降不息。五臟之間,自動調節,相互滋生、相互制約,共同維持相對平衡與協調。

(一)心主血脈,藏神志

人身以氣血為本,精神為用。血氣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脈,心與脈相連,人心動,則血行于諸經;血液充盈,脈道通利,則心之陽氣充沛;以輸送營養物質供養全身,維持其正常功能活動。心主神志,為思維、意識、情志之精神活動。心藏神而為神明之用,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心為君主而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心者,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心為陽臟而主陽氣,為陽中之太陽以應夏氣。

(二)肺主氣,司呼吸

人身之氣,稟命于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周身氣血循行,亦有賴于肺氣的敷布和調節。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所以諸氣者,皆屬于肺,升降出入,氣機調暢。吸清呼濁,輸布津液精微。宣發衛氣,主肅降,通調水道,為陽中之太陽,以應秋氣。

(三)肝藏血生血,主疏泄謀慮

肝為血海,有儲藏血液、調節血量、防止出血之功能。血液來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內儲血,既可濡養自身,以制約肝之陽氣而維持肝的陰陽平衡;又可調節血量而藏血,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肝內藏血,又能生血。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泄,則歸精于肝而化清血。肝主疏泄,氣機調暢,則血能歸藏與調節。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血液運行,需心肺之氣推動與脾氣之統攝,還需肝氣之調節,而使氣機調暢,血行不致瘀滯。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膽附于肝,內藏膽汁,其分泌與排泄,可促消化。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郁,其氣易逆易亢,其性剛強,故稱“將軍之官”。肝氣與肝血,相互為用,動靜有常。肝體陰柔,其用陽剛,陰陽和調,剛柔相濟,則肝的功能正常。肝居下焦屬陰,內寓少陽春升之氣,故為陰中之少陽,以應春氣。

(四)脾統血,主運化,升清

人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人之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人以水谷為本,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脾氣健運,化源充足,則氣血充盈;氣能攝血,血液固攝,則血不外溢。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食物入胃,經過消化吸收后,濁氣下入小腸大腸。其水谷精微由脾轉輸和散精而上輸于肺,由肺臟注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脈輸送全身,以滋養濡潤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平衡。脾主升清則健(清:指精微物質),喜剛燥而惡濕。其經為太陰,與長夏相應。

(五)腎藏精,主納氣,生髓主骨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陰而寓元陽,為水火之臟。因腎有兩枚,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難經·三十六難》說:“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附于腎臟,藏真火(命門火)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命門之功能有腎陰、腎陽之作用。五臟六腑無不借命門之火而溫養之。腎主陰,命門主陽,故腎有“水火之臟”之稱。精者,一身之至寶,源于先天而成于后天,五臟俱有而屬于腎。人之生身源于腎,生長發育基于腎,生命活動賴于腎。腎是人體陰精之所聚,腎精充則化源足。腎又是生命活動之本原,腎火旺則生命力強,精充火旺,陰陽相濟,則生化無窮,機體強健。腎藏精,精能生髓,化而為血。精能化氣,氣納于腎。腎氣充沛,攝納正常,呼吸均勻,氣道通暢。腎為封藏之本,具有藏精、納氣、主水、固胎的作用。月事應時而下,胎兒的孕育,二便的正常排泄,均為腎封藏之職的功能所及。腎主一身之陰陽,腎陰腎陽為臟腑陰陽之本。腎陰,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滋養、濡潤作用。腎陽,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推動、溫煦作用。腎陰腎陽,兩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維持著人體生理上的動態平衡。腎精不可瀉,腎火不可伐,猶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斷,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葉茂,澄其源流自清。腎無實不可瀉,故治腎多言其補,不論其瀉,或以補為瀉。腎主閉藏。收心神、節情欲、調七情、省操勞,以保養陰精,腎精充盈固秘而能延年益壽。腎居下焦屬陰而有坎中之陽,故腎為陰中之少陰,以應冬氣。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者,為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入胃腐熟,下傳小腸,分清泌濁。清者(精微、津液)脾收,轉輸于肺,布散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濁者(糟粕)下達,傳于大腸,形成大便,排出體外;而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

(一)膽者,肝之腑,儲藏排泄膽汁,主決斷

膽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膽附于肝,相為表里,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膽汁分泌,注入小腸,以促消化。肝主謀慮,膽主決斷,氣以膽壯,邪不可干。膽合于肝,助之疏泄,調暢氣機,則內而臟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縱橫往來,并行不悖,從而維持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

(二)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司消化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腸,上口為賁門(上脘),下口為幽門(下脘),上下脘之間為中脘,統稱胃脘。主受納,腐熟水谷。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司消化,以和降為順,以通為用。脾胃居中,為人體氣機升降樞紐,胃之喜潤惡燥與脾之喜燥惡濕,陰陽互濟,從而保證脾升胃降的動態平衡。

(三)小腸為受盛之腑,主化物,分清別濁

小腸上連于胃,下接大腸,其相接為闌門。小腸接受胃下飲食物,化物而泌別清濁,將水谷化為精微和糟粕,精微賴脾之升而輸布全身,糟粕靠小腸之通降而下傳入大腸。故小腸承受胃中腐熟的水谷,進一步分別清濁,吸收水液,使精華歸于五臟儲藏,將糟粕中的水液歸于膀胱,渣滓歸于大腸。

(四)大腸為傳導之腑,主排泄

大腸上接闌門,與小腸相通,下接直腸,下端為肛門。大腸接受小腸下移的飲食殘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養料,使之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屬整個消化過程的最后階段,故有“傳導之腑”、“傳導之官”之稱。大腸的傳導功能,與胃之通降、脾之運化、肺之肅降、腎之封藏密切相關。故大腸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通降下行,實而不能滿。

(五)膀胱為州都之官,司氣化,儲存尿液,排泄小便

膀胱位于小腹部,為人體水液匯聚之所,故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水液通過肺、脾、腎三臟的作用,布散全身,發揮濡潤機體的作用。膀胱的儲尿和排尿功能,全賴于腎的氣化作用。若腎氣的固攝和氣化功能失常,則膀胱的氣化失司,開合失權,可出現小便不利或癃閉及尿頻、尿急、遺尿、小便不禁等。

(六)三焦為決瀆之官,主持諸氣,疏通水道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之稱謂。自胃口賁門以上,包括心、肺兩臟為上焦;從胃口賁門至胃下口幽門,包括脾與胃為中焦;胃下口,包括大、小腸、膀胱,肝和腎等臟器為下焦。三焦有主持諸氣,受納水谷,消化食物,化生氣血,輸送營養,疏通水道之氣化功能。《中藏經》說:“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故元氣根源于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后天之精以養,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上焦之肺,為水之上源,以宣發肅降而通調水道;中焦脾胃,運化并輸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腎、膀胱,蒸騰氣化,使水液上歸于脾肺,再參與體內代謝,下形成尿液排出體外。所以三焦是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通道。上焦心肺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過其宣發敷布,布散于全身,發揮其營養滋潤作用,若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中焦脾胃有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之功。胃受納腐熟水谷,由脾之運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氣血,并通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而濡養周身。故喻之為“中焦如漚”。下焦腎、膀胱、大小腸主分別清濁,排泄廢物。胃受納腐熟的水谷經小腸分清別濁下移,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傳送到大腸,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并將體內剩余的水液,通過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變成尿液,從尿道排出體外。這種生理過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勢,故稱“下焦如瀆”。

三、奇恒之腑

臟腑之外尚有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奇為異,恒為常,此六者雖名曰腑,而其實有異于胃腸等正常之腑。故奇恒的意義是似臟非臟,似腑非腑,形雖似腑而作用似臟;是異乎尋常的一種內臟。它們在人體中也是極其重要的部分。

(一)腦為元神之府

腦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識,主感覺運動,是生命的樞機,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頭居人身之高巔,人神之所居,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之氣血皆匯集于頭。故頭為諸陽之會,為清竅所在之處,人體清陽之氣皆上出清竅。腦主感覺運動,眼、耳、口、鼻、舌為五臟外竅,皆位于頭面,與腦相通。人的視、聽、言、動等,皆與腦有密切關系。人身能知覺運動,及能記憶古今,應對萬物者,無非為腦之權。臟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于心而分屬于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于心,稱為“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為神、魂、魄、意、志五種不同的表現,分別歸屬于心、肝、肺、脾、腎五臟,即所謂“五神臟”。神雖分屬于五臟,但與心、肝、腎的關系更為密切,尤以腎為最。因為心主神志,雖然五臟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統領下而發揮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謀略,調節精神情志;腎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腦,故腦的生理與腎的關系尤為密切。腎精充盈,髓海得養,腦的發育健全,則精力充沛,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動作靈巧。若腎精虧少,髓海失養,腦髓不足,可見頭暈、健忘、耳鳴。甚則記憶減退、思維遲鈍等癥。腦的功能隸屬于五臟,五臟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陽升發,竅系通暢,才能發揮其生理功能。腦與五臟的關系: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腦,血足則腦髓充盈,故心與腦相通。臨床上腦病可從心論治,或心腦同治。腦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氣,朝百脈,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則氣充血足,髓海有余,故腦與肺有著密切關系。臨床上腦病可以從肺論治。腦脾相關: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化源充足,五臟安和,九竅通利,則清陽出上竅而上達于腦。脾胃虛衰則九竅不通,清陽之氣不能上行達腦而腦失所養。故從脾胃入手,益氣升陽是治療腦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東垣說:“脾胃虛則九竅不通”,開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以治腦病的先河。肝腦相維: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則腦清神聰。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調,或清竅閉塞,或血溢于腦,即血之與氣并走于上而為大厥;若肝失藏血,腦失所主,或視物為二,或變生他疾。腦腎相濟:腦為髓海,精生髓,腎藏精,在下為腎,在上為腦,虛則皆虛,所以腎精充盛則腦髓充盈,腎精虧虛則髓海不足而變生諸癥。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故補腎填精益髓為治療腦病的重要方法。

(二)髓能養腦、充骨、化血

髓有骨髓、脊髓和腦髓之分。髓藏于骨者為骨髓,藏于脊椎管內者為脊髓,脊髓經項后復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腦,匯藏于腦的髓稱為腦髓。腦為髓海,乃聚髓處,非生髓之處。究其本源,實由腎中真陰真陽之氣,醞釀化合而成,緣督脈上升而貫注于腦。脊髓和腦髓上下升降,彼此交通,合為腦脊髓。滑伯仁說:“髓自腦下注于大杼,大杼滲入脊心,下貫尾骶,滲諸骨節。”髓由腎精所化生,即腎藏精,精生髓。飲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經骨孔而補益骨髓,骨髓又不斷地補益腦髓。其功能有養腦、充骨和化血3個方面。

1.充養腦髓 髓生于先天之精,賴后天之精的不斷充養,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入腦,成為腦髓。《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髓者,皆屬于腦。”腦為髓海,腦得髓養,腦髓充盈,腦力充沛,則元神之功旺盛,耳聰目明,體健身強。又內腎之命門,為生髓養腦之元氣,其精中之精氣,上養腦神,精中之柔液,統養百骸;其液出腦,由項貫督入脊旁絡全體。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以致腎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腦,可導致髓海空虛,出現頭暈耳鳴、兩眼昏花、腰脊酸軟、記憶減退,或小兒發育遲緩、囟門遲閉、身體矮小、智力動作遲鈍等癥狀。

2.滋養骨骼 髓藏骨中,骨賴髓以充養。精能生髓,髓能養骨。張介賓《類經·臟象類》說:“髓者,骨之充也。”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則生長發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堅剛之性。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若腎精虧虛,骨髓失養,就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或發育不良等癥狀。

3.化生血液 《醫林改錯》說:“精汗之清者,化而為髓”后天水谷精微化而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氣、血、精、髓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髓生肝。”《素問·生氣通天論》又說:“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可見,中醫學早已認識到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為化血之源。如血虛證,可用補腎填精之法以治之。

(三)骨為人身支架,支撐身形,具有堅剛之性

腎主骨,骨中有髓,髓能養骨,骨靠髓養,全身骨骼才有堅強性能。骨在人身起著支架作用,支撐身形。骨為干,身之有骨,猶樹之有干。筋束于骨,手能握,足能步,背能屈,為人體運動所需。若精髓枯竭,骨失所養,不能久立,行則振搖。

(四)脈為氣血運行通道,有約束氣血循脈道傳注之力

脈者,血之腑,乃氣血運行之道路。人體組織器官需氣血濡養灌溉,才能維持正常功能。而氣血之所以能通達全身發揮作用,必須通過脈道的傳注。脈與心相連,為心氣所推動,心主身之血脈,肺主氣,心、肺、脈相互為用,彼此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氣血循環運行。

(五)女子胞(子宮)有主月經和孕育胎兒之功

女子胞位于女性的小腹內,為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為主持月經和孕育胎兒,與心、肝、脾、腎以及沖任二脈有關。這是因為其主持月經、孕育胎兒的功能無不與血、精有關,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任主胎胞,沖為血海。在病理上,當各種因素導致上述臟器、經脈功能異常,即影響女子胞的功能,引起月經失調與不孕。

(六)精室為生殖之精的產生和儲藏之處

精室又名男子胞,位于直腸之前,膀胱之后,關元和氣海之間,主要為睪丸、附睪和精囊腺等組成。精室與腎相通,為腎之外系——睪丸之所系。督脈、任脈、沖脈同起于此。精室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產生生殖之精和分泌排泄精液,可見精室的功能主要與肝、腎二臟及督脈、任脈、沖脈的關系密切。

這些奇恒之腑并不是孤立的,和臟腑都有聯系。比如腦和心、肝有關系,又因腦和髓有關,髓又和骨有關,骨屬于腎,腦又和腎有關。女子胞即子宮屬肝,由于行經、養胎等與血有關,故又和心、脾有關。與奇恒之腑對稱的還有傳化之腑,即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腑,在六腑中都是屬于消化系統。如上所述,全身組織都是有機聯系而不可分離的整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山东省| 涞水县| 浠水县| 弥勒县| 乌恰县| 明水县| 广州市| 若尔盖县| 绥江县| 莎车县| 哈巴河县| 同德县| 邛崃市| 南丹县| 永福县| 安丘市| 饶阳县| 阿克陶县| 个旧市| 长岭县| 民乐县| 醴陵市| 崇仁县| 九龙城区| 贵州省| 宁安市| 拉萨市| 克山县| 罗定市| 卢龙县| 兴文县| 抚顺县| 南溪县| 海原县| 唐河县| 彝良县| 张掖市| 阿巴嘎旗| 息烽县| 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