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醫入門到精通
  • 石興華
  • 2941字
  • 2020-04-17 10:09:49

第五節 天干地支學說

一、天干地支概念

干支者,為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將觀察的天體分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蒼龍,朱雀,白虎,玄武),二十八宿(即二十八空間區段),順時自東向南,向西,向北,再向東,將天干地支有規律地交叉分布于天體的二十八宿(區位空間)之間。四方晝夜者與二十八星宿緊連。角、亢、氐、房、心、尾、箕,為東方七宿,位應蒼龍,共計七十五度。斗、牛、女、虛、危、室、壁,為北方七宿,位應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奎、婁、胃、昴、畢、觜、參,為西方七宿,位應白虎,共八十度。井、鬼、柳、星、張、翼、軫,為南方七宿,位應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自房至畢十四宿為陽主晝,自昴至心十四宿為陰主夜,此經星之不動而分主四方晝夜者,總計一百六十八星,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周天之額數。在對天體空間進行天干、地支、二十八宿三位一體定位后,將所觀察到的太陽在天體視運動一個周期(即3651/4天)稱為“1歲”,即一個太陽回歸年。為記錄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選擇離人類生存地球最近較亮的5個行星中的木星為紀歲之星,稱為“歲星”。并將木星繞太陽運行一周(約12年)等份為十二星次名稱,用每一個星次名稱依次代表12年。春秋時將十二星次天空區域與十二支紀法相結合,稍后又將天干與地支配合,使歲星紀年與干支紀年發生聯系,后來人們觀測木星周期為11.86年,約等于12年,每隔83年有一次誤差,于是自東漢建武三十年后,使用的干支紀年就與歲星運行不再發生關系。東漢建武以后,將“12”作為基數,十二地支,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等,都以木星回歸周期等份為十二星次為基礎。十干紀日法,或干支紀日法是地球繞太陽公轉時自轉一周的“周日視運動”。故以天干地支來紀年、月、日、時。但干支暗含陰陽消長,陰陽衍成五行,五行復配陰陽就是干支,如木分為陽木陰木,火分為陽火陰火。對應天干,甲乙為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為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為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為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為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對應地支:寅卯為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辰為土;巳午為火,巳為陽火,午為陰火;未為土;申酉為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戌為土;亥子為水,亥為陽水,子為陰水,丑為土。天干與地支之區別,天干戊己為土,地支辰戌丑未為土。天干按木火土金水順序排列,而地支之土是間隔排列的,寅卯木過后是辰土,巳午火過后是未土,申酉金后是戌土,亥子水后是丑土,天干戊己土在火金之間,屬長夏,地支之土系于四象。一日之四象:當午之時,陽氣之極盛,是為太陽。當酉之時,陽衰而陰盛,是為少陽。當子之時,陰氣之極盛,是為太陰。當卯之時,旭日初現,群星無光,陽盛而陰衰,是為少陰。天總是指形而上的抽象的,地總是代表形而下的具體的,代表了現實的時空環境。所以十二地支代表一定的時空,如果用圖形來表示的話就如圖2-6所示。

圖2-6 十二地支示意圖

寅卯木與辰土為東方春,寅為孟春,卯為仲春,辰為季春;巳午火與未土為南方夏,巳為孟夏,午為仲夏,未為季夏;申酉金與戍土為西方秋,申為孟秋,酉為仲秋,戌為季秋;亥子水與丑土為北方冬,亥為孟冬,子為仲冬,丑為季冬。圖上四角寅申巳亥為春秋夏冬四時開始,分別為木火金水四種生氣,故為四生或四馬。而子午卯酉為冬夏春秋的極盛時,水火木金四氣當令節,正是盛極而衰,故稱之為四正或四敗。辰戌丑未為四時的結束,四氣的潛藏,氣質駁雜不純,故稱為四庫或四墓,庫為藏,墓為死亡終結。子午卯酉四正為冬夏春秋,正北正南正東正西,與水火木金正配。十二地支配十二月,配一天十二時辰。子時為半夜,午時為正午。子為一天始,亥為一天終。正月建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之常,人亦應之,朝則人氣始生,夕則人氣始衰。故天干運行周期為十,以十個時辰、十天、十個月以及十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并不斷地有序地反復循環,形成穩定的周期律。地支運行周期為十二,以十二個時辰、十二天、十二個月以及十二年為一個個不同時段的周期,并不斷地有序地反復循環,形成穩定的周期律。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個以六十個時辰、六十天、六十個月以及六十年為一周的運行周期,并不斷地有序地反復循環,形成穩定的周期律。由于天干地支配合產生的周期以天干“甲”與地支“子”為開始,所以又將以六十稱為“甲子”。從甲子開始,繼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到癸亥為止,共合為六十數,之后再從甲子開始循環。

從地支的陰陽屬性看,五氣的變化,子為寒水處于強盛狀態,丑為濕土處于衰弱狀態,寅為風木處于強盛狀態,卯為風木處于衰弱狀態,辰為濕土處于強盛狀態,已為熱火處于衰弱狀態,午為熱火處于強盛狀態,未為濕土處于衰弱狀態,申為燥金處于強盛狀態,酉為燥金處于衰弱狀態,戌為濕土處于強盛狀態,亥為寒水處于衰弱狀態,地支的排列,體現了五行性質的有序變化過程,有一點需要明確的地方,地支不是數,它們之間沒有一個在量上的重疊相加關系,但由于地支的排列順序固定不變,故又可以當成為數來運用。

二、干支學說在中醫學上的運用

天干地支是用來記載天上與地上風、寒、濕、燥、火這五行之氣的運動變化情況,準確地記載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運行的盛衰狀態和規律特點。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甲乙攜帶風氣,丙丁攜帶火氣,戊己攜帶濕氣,庚辛攜帶燥氣,壬癸攜帶寒氣,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氣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運行變化。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中,寅卯攜帶風氣,巳午攜帶火氣,申酉攜帶燥氣,亥子攜帶寒氣,辰戌丑未攜帶濕氣,以一種獨特的程序運行,表明地上五行之氣有著另外的一種既遵循五行相生規律,但又不完全遵循五行相生規律運行的模式。天干地支學說在五行相生、五運六氣和疾病預測防治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太陽病欲作時,從亥至丑;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陽明病欲作時,從寅至辰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少陽病欲作時,從申至戌上;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太陰病欲作時,從巳至未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少陰病欲作時,從午至申上;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厥陰病欲作時,從未至酉上亥子丑(21:00~3:00),寅卯辰(3:00~9:00),巳午未(9:00~15:00),申酉戌(15:00~21:00)。

天干地支是以陰陽理論為基礎,以五行原理為工具,因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由陰陽想到作用而產生,宇宙間一切物質都由陰氣陽氣相互作用而創造,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按照五行原理運行,只要抓住陰陽五行的理據,結合醫學原理,才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东乡| 禹州市| 宁陵县| 太仓市| 潢川县| 老河口市| 志丹县| 武川县| 宝山区| 勃利县| 博爱县| 高碑店市| 大港区| 久治县| 九龙县| 静宁县| 万山特区| 当雄县| 万年县| 东至县| 吉林省| 三台县| 平阴县| 台南市| 广州市| 诸暨市| 磴口县| 河东区| 宜昌市| 高唐县| 山阳县| 舞阳县| 广南县| 舒兰市| 应城市| 固原市| 桑植县| 金秀| 黄石市|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