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隆中策的對與錯
- 絕版王朝 盜版君臣·諸葛亮卷
- 婧婷
- 3817字
- 2018-11-08 11:03:13
先取荊州立足,再取益州鼎足,最后圖謀中原。這是總結概括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草廬對》之精髓。
由于諸葛亮為一代名臣,該內容理所當然地被陳壽載入了《三國志·諸葛亮傳》。也有人說,《草廬對》即《隆中對》,但《隆中對》的說法并非由陳壽提出,而是后人添加的。
很顯然,此乃《隆中策》第一錯也。錯在“隆中”,對在“草廬”。且不說其所策內容的對與錯,標題首先就已經錯了。
再看其“策”內容。第一步拿下劉表,第二步吞并劉璋,第三步稱霸天下。與劉備初次會面,諸葛亮就為其出此之策。此策,究竟是對?是錯?結合前因與后果,我們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下。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臥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于見得。
在諸葛亮蝸居的茅廬中,他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局勢,然后提出了三步走戰略。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后的種種攻略,皆基于此。
劉備與諸葛亮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對話,并非是唯一的。其實,在此前的幾年,當魯肅被周瑜推薦給孫權的時候,魯肅與孫權也有一個東吳版的《草廬對》,史稱“東吳對”。只是這兩次“對話”,一個在諸葛亮的草廬中,一個在孫權的吳府中。中間雖然相隔幾年,其“分裂”和“統一”華夏的大致意圖還是一樣的。
這兩個版本的《草廬對》,對當時中國政治格局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影響。幾乎可以說,那三步走戰略是打開一個朝代大門的鑰匙,它讓當時和后世看到了一幅三國鼎立的歷史長卷。
本來,劉備這支小軍閥已經奄奄一息,可一遇到諸葛亮,卻忽然間僵尸還魂,且日見坐大,直到后來的三分天下。這中間的巨大轉折,主要得力于諸葛亮這一對策。對于整個時代來說,諸葛亮攜著他的《草廬對》登上政治舞臺這是一件福禍參半的事。
我們先看看西蜀版的《草廬對》,在歷史中究竟是如何“對”的。諸葛亮的思路很清晰,概括起來大致是以下四點——
第一,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交鋒”。
第二,孫權“擁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第三,荊州“北據漢、河,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
第四,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諸葛亮這張能把稻草說成金條的嘴巴把劉備說得一愣一愣的。劉備呢?千言萬語化作一個字——“好!”
諸葛亮把天下的形勢分析得很是到位,但是緊接著,筆鋒突然一轉,大談起人才的重要性,即“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一篇六百多字的《草廬對》,忽然加進了一大段這樣的內容,諸葛亮這是在向劉備暗示什么呢?
當然是在打廣告推銷自己!其暗含的意思是,你要終止四處逃竄的困境,要想“三分”甚至“一統”天下,就得依靠區區在下了,我這條臥龍正是你要找的人。劉備肯定能聽得出諸葛亮的言外之意,但為了那個一代名相和三分天下的夢想,諸葛亮與劉備也“合二為一”了……
孫權這邊,從襲職到赤壁大戰前,吳國與朝廷一直維持著上下級的關系。孫策每年還向朝廷貢獻方物。孫策死后,托孤大臣周瑜向孫權推薦了自己的好友魯肅,并安排兩人見了面。魯肅來到孫權的府上,兩人相談甚歡。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出去了。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地給召回來了,二人合榻對飲。
對什么呢?——二分天下的對策。
孫權請教道:“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與諸葛亮相比,魯肅更為直率,他在吳府中指天劃地、高談闊論——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拋出了一個東吳版的二分天下的對策。很顯然,他這是在暗示孫權割土分疆與中央對抗。孫權是何反應呢?他告訴魯肅:“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也。”然而他卻聽不進張昭說魯肅年少輕狂的壞話,反而還給魯肅優厚的物質賞賜。這個時候,孫權已經在心底開始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了……
西蜀有了三分天下的路線、方針和戰略步驟,殊不知,東吳早已把這事兒提上日程,并且開始實施了。而且,魯肅還建議孫權與曹操劃江而治,來個南北朝對立。這二分天下的構想是比西蜀早了點,不過,魯肅算漏了一方諸侯。
在《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中,由于孫權不姓劉,也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緣故,所以魯肅毫無顧忌,大膽而直率地告訴孫權——“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由于東吳與西蜀的處境不同,諸葛亮、魯肅在分析天下形勢時,側重點自然不同。
魯肅著眼于曹操和荊州,他強調不應再做東漢王朝的愚忠之臣,也不能向北擴張,而只能鞏固父兄基業,奪得荊州,占領長江沿岸一帶。曹操既然“不可卒除”,那就與他來個南北對立。
北方不是“多務”嗎?那多多益善,等天下變吧。最后嘛,如果曹操北方收拾不住,我們再一統天下也不遲。由此可以看到,魯肅在這里壓根就沒提劉備的事。他還不知道,三國竟然還有劉備這根蔥。
魯肅是先二分天下,然后再一統天下。
諸葛亮則要劉備避實擊虛,即躲開實力雄厚的曹操,另外尋求立足之地。他更看重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既然是曹操“誠不可與爭鋒”,孫權又具有父兄三代基業。那么,也只有三分天下了。北方多務,天下也許還會有變。最后嘛,如果天下真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我們再一統天下。
諸葛亮是先三分天下,然后再一統天下。
天下能在三國被一統嗎?諸葛亮和魯肅心里都非常清楚,那只是一種幻想而已。但即便是幻想,也要用來激勵和鼓勵一下他們的主公。
兩者相比,魯肅的眼光似乎更為深邃,雄心更大,“漢室不可復興”,這是他發出的東漢王朝死亡通知書。表面上看,這比諸葛亮“漢室可興”的“盲目推斷”似乎高明了許多。其實,諸葛亮心里也很清楚“漢室不可復興”了,他只是為了自己和劉備的私利而自欺欺人而已。或許,他的“此漢室”非“彼漢室”也……
在對天下形勢剖析過以后,諸葛亮、魯肅并沒有屈從于顯現的天下大勢。這二人怎么做呢?為了其主和自個兒的未來,他們絞盡腦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似乎無望中尋找“希望”,在政治夾縫中探索“機會”。
幾年過去,劉表去世,劉備南逃,曹操打過來了。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劉備出現在了魯肅的視野。
曹操的到來,已是大勢所趨。如今機會渺茫啊,對孫權、劉備來說,形勢很嚴峻。現在他們只有兩種可能:要么歸順,要么毀滅。在這生死懸于一線之際,兩國的謀主魯肅與諸葛亮,在非此即彼中犀利地發現了第三種出路的可能性——孫劉聯盟共同抗拒華夏“統一”的大勢!
天下形勢是定型的,不管是哪個版本的《草廬對》。這“對話”是已經“對”過了,那么,東吳和西蜀分割天下的策略各是什么呢?
諸葛亮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魯肅說:“若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
在諸葛亮看好孫權的同時,魯肅也將賭注下在了劉備身上。君子所見略同,孫劉聯手分裂華夏的藍圖,諸葛亮、魯肅各自獨立地勾勒出來了。
其實,明白人都知道,孫劉間的友誼之手之所以相牽,是他們出于自身發展壯大需要而形成的暫時聯盟,對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并沒有多大積極意義。因為,這兩個版本的對策都把荊州、益州算進了自己的囊中。有利益沖突在,聯盟當然也不可能長久。
西蜀和東吳兩個版本的《草廬對》,不但“對”出了二分或三分天下的“策略規劃”,也“對”出了一統天下的“戰略步驟”。
西蜀采取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先占領荊州。第二步再奪取益州。第三步呢,一旦“天下有變,派一上將出荊州奪取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那時必將出現百姓“簞食壺漿以迎”劉備的局面。
東吳呢?也采取三步走戰略。第一步,“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魯肅大力鼓勵孫權割據稱雄。第二步,“因其多務,剿滅黃祖,進伐劉表,競長江之極,據而有之”。如能如愿,先同曹操共分天下,搞成一個南北對峙的局面。第三步,那就是“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諸葛亮最終的目標是讓劉備“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魯肅最終的目標是讓孫權像劉邦一樣統一天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魯肅的“草廬對”“東吳對”,雖然不盡符合實際,但仍不失為一個精彩的策劃案。再者,這兩位忠臣的忠心也是日月可鑒。不管放到歷朝歷代,想必諸葛亮和魯肅,都是帝王之臣的最佳人選。
但是,如果不顧及給整個社會造成的嚴重后果,那么,這個策劃案就要畫上一個問號了。本來,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已經讓勞苦民眾無法正常生活下去了。災荒戰禍將中國折騰得哀鴻遍野,山河破碎,國不成國,家不成家。如今,中華大地上又出現了兩個“草廬之策”,看來這華夏大地是別想安靜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是對的,分也是對的。合與分本來就無所謂對錯之分。但對于戰爭與政治而言,對與錯卻只有一把客觀公正的標尺,也只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那就是人民大眾的幸福安康!
如果我們僅僅將標準確定在某一個人、某一個政治集團的利益上,那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可言。當然,我們也不能純粹地用成王敗寇的陳腐觀念定成敗。
不錯,三國是成就了幾位歷史名人,樹立了幾位賢君和良相的楷模,也極力挽救了老軍閥劉備和新軍閥孫權。但是,從長遠的民生問題出發,從既定的歷史現狀來看,《草廬對》之策和它的創始人已經難辭“分裂”華夏的罪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