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臥龍為誰而飛
- 絕版王朝 盜版君臣·諸葛亮卷
- 婧婷
- 3703字
- 2018-11-08 11:03:13
劉備作為一個當朝皇上的皇叔,帶著兩個兄弟親自三顧茅廬,到最后終于從臥龍崗請出了諸葛亮——臥龍起飛了。可是,臥龍,你這究竟是為誰而飛呢?劉備、蜀漢抑或是你自己?
諸葛亮在外面玩夠了,盡興了,回來了,也睡醒了。走出茅廬發現劉備在等他,也許這是他早已預測到的,但他還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在這間悠閑自得的茅廬里,《草廬對》也“對”了,劉備也表態了。諸葛亮呢,出山前當著劉備的面向弟弟交代了一句: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這話什么意思?這不明擺著是說給劉備聽的嘛。功成而退。可是,大功能告成嗎?一個故事總要留點遺憾才有動人的美感。諸葛亮會給劉備和自己留下一點什么呢?
交代過這句“功成歸隱”的話,諸葛亮就跟著劉備出山了,臥龍飛走了。可是,臥龍飛走了他還會飛回來嗎?
關于這一點,《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里有很大的不同,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里,諸葛亮除了給劉備分析了當今天下形勢、人才的重要性、奪取天下或三分天下的戰略措施外,別的倒沒有說什么。唯獨“待功成歸隱”這句話不同,這是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里特地向弟弟交代的。
羅貫中干好事干到底,他讓劉備知道諸葛亮有“功成歸隱”的打算和設想,但卻找一個“美麗的借口”不讓諸葛亮隱退。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三分天下的戰略實現了兩步。最后一統天下,鬼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對于諸葛亮來說,這兩步已經足夠成就他的一世功名。可是,對于劉備來說,諸葛亮所說的功成隱退卻是第三步一統天下的目標也實現之后。這樣一來,諸葛亮的功名成就了,他也沒理由隱退了。
從演義來看,在舞臺上,諸葛亮告訴他的弟弟、劉備以及所有的觀眾: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功成隱退。表面上看來他是為了大漢的復興、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劉備的蜀國而飛走了。但是,五丈原上,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美名卻與一代名相諸葛亮一起活了下來……
在歷史上,諸葛亮其實首先是為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其次才是為蜀國和劉備而從臥龍崗飛走的。他是一位智慧過人的忠心耿耿的良相,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在出山之前,也許諸葛亮壓根就知道自己這一走就不會回來了。但是他的結局該怎么畫上句號?他在沒有從臥龍崗飛走之前就想好了——“病死在疆場”!
在《草廬對》中,諸葛亮沒有對劉備說的話,要遠遠多于已經說的。為什么?《草廬對》是一篇完全用官方語言寫的“決策建議報告”。它不是一篇諸葛亮的私密日記。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雖然被歷朝歷代的君臣所羨慕和妒忌,但是,諸葛亮與黃月英之間還有許多秘密呢,更何況他與劉備是各自懷揣著一份自己的利益坐下來對話的“魚”和“水”呢?
雖然,魚兒天天生活在水里,甚至離開水就無法活下去,但是,水能知道魚兒肚子里裝的什么東西,腦袋里想的什么東西?
四十多歲的劉備在茅廬里咨詢二十多歲的諸葛亮:“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是啊,現在我們的漢王朝已經很危險了,曹操這個奸臣掌握了國家的政權,我們的皇上在落難啊。諸葛亮你作為當今一名士,難道就看著大漢王朝這樣被奸臣吞沒嗎?
劉皇叔這個身份實在讓劉備占盡了光輝——曹操與他一樣在為了國家的統一和復興而奮斗,卻落得了一個奸臣的罪名。僅僅因為他姓“劉”的緣故,他的野心就被理所當然地遮掩住了。
在臥龍崗臥了十年的龍,什么才是他起飛的地平線呢?——劉備的三顧茅廬。
站在劉備三顧茅廬的地平線上,諸葛亮踏上了他起飛的第一個階梯——《草廬對》!也就是他給劉備的一個三分天下甚至是一統天下的“決策建議報告”!
該報告不僅包含了對當前天下形勢的具體分析,而且還分析了劉備自身和敵我存在的優勢與不足。諸葛亮隨后又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為劉備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最后還提出了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及前景展望。下面我們來詳細看看這份完整的報告。
當今天下局勢: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方當前情況: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方當前情況: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我方存在的優勢: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戰略步驟:第一步先奪得荊州。因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第二步再奪得益州。因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第三步奪得整個天下。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
實施方案:跨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還有,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所以,你一定要高度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
前景展望: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這一套詳盡的決策建議報告怎么樣?劉備曰——“善!”
什么意思?——好極了!你諸葛亮太懂我劉玄德了!你簡直比我為大漢的未來考慮得還周全。劉備打心眼里佩服諸葛亮!你諸葛亮為“大漢復興”規劃的戰略步驟是我劉備做夢也想不到的。
就憑這一篇幾百字的公文,臥龍不僅登上了他人生仕途的第一個臺階,同時也為自己的展翅翱翔描繪了一方廣闊的藍圖。但是,這個時候,劉備聽罷諸葛亮的一番高談闊論后卻在心里泛起了嘀咕:你這么有才華,有謀略,等到未來某一天,你功高蓋主,我往哪放呢?
諸葛亮呢,既然能寫出這么精彩絕倫的公文,他怎么會沒“算計”到劉備的“擔憂”呢?于是,諸葛亮就借與弟弟告別之機說道:“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表面上聽著是說給弟弟的,實則是在向劉備坦白。這顆定心丸,妙哉!
其實,即使是諸葛亮真的當著劉備的面對弟弟說了這句話,誰都知道他是在“演戲”,包括諸葛亮自己。但我們猜測,憑借諸葛亮的超常智慧,他很可能會說。不過,《三國志》這部正史中卻沒有這么耐人尋味的一句。羅貫中后來在“演義”里給補充上了,這終究是讓后人看了一場“戲中戲”……
可是,在這一問一答的對話中,我們看不出一點諸葛亮為自己謀劃的痕跡。
你劉備是為了大漢的振興和天子的寶座來找我的,我諸葛亮呢?也愿意效忠朝廷——效忠你劉家。我又不是股東,充其量只是一個替你挽救并經營“劉氏集團”的總經理。再說了,即使我把你救活了,你也不會給我一半股份。
雖然我口口聲是為了你劉備、為了你大漢,但是,我心里想要的是什么我諸葛亮清楚就是了。不過,有幾點,我即使不明說,也要敲打著告訴你,而且要首先告訴你——曹操之所以能打敗袁紹,這不是天助他也,而是他重視人才。對于你來說,說白了也就是靠我諸葛亮……
你——劉備,要靠我諸葛亮來替你打天下;我——諸葛亮,要靠你劉備來成就我的一世英名。
你——劉備,現在連一塊自己的根據地都沒有;我——諸葛亮,已經為你策劃好了一切。
現在,對于我諸葛亮來說,已經是萬事俱備,就差你劉玄德來茅廬三顧我。你來了,那我們就開始合作吧。
《草廬對》在《三國志》劉備的一句“善”中畫上了句號,但在《三國演義》里還沒有結束。接下來是什么呢?
羅貫中又替諸葛亮命童子取出一軸畫,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原來,整個天下都在眼下!
可是,讓人費解的是,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民之術、克敵制勝之法,他為何深藏不露?而且,他現在是風華正茂,在這治亂交替之際、群雄并起之日,一個天天喊著要做管仲、樂毅的人,他不思建功立業,莫非是真想終老于山林之中?
非也!他是想風風光光很體面地出山,并且在出山后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也。當然,要回答這個問題,其中就涉及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自謀和他謀問題。
謀略,根據出謀者和用謀者的不同,可以分為自謀和他謀兩種。自己出謀自己用,這是自謀;自己出謀,讓別人用,這是他謀。諸葛亮這是自謀還是他謀呢?很顯然,他不是以謀劃為生的職業謀士。
表面上看起來,《草廬對》無疑是他謀,正如諸葛亮對劉備所說的:“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但如果有人認為《草廬對》只是他謀,沒有諸葛亮的自謀,那就大錯特錯了。
諸葛亮之所以遲遲不出山,之所以不投靠曹操、孫權,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絕不只想當一個職業謀士。他要做管仲和樂毅那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這是他《草廬對》要達到的第一個目標,也即自謀的目標。第二個謀略目標才是為懷胎中的“蜀國”制訂的爭霸方略。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諸葛亮這只臥龍,他首先是為自己的一世英名而“飛”,其次才是為了劉備的天下而“飛”。
“三顧茅廬”是他起飛的地平線,《草廬對》是他起飛的梯子,劉備的蜀國是他翱翔的天空,“一世英名”是他最終的目的。《出師表》這層外衣,諸葛亮真應該計算一下它朦朧了多少人的眼睛。
諸葛亮啊,聰明也,但更精明也。其實想想這也沒什么,諸葛亮送劉備一片實實在在的天下,他僅僅要一個名譽而已。這二人,一個要權和利,一個要名和譽,二人自愿合作,并且合作愉快又順利,這實乃君臣合作的世間楷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