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十年躬耕磨一劍

諸葛亮離開襄陽,來到了南陽的臥龍崗。這是隱居山林,也是以退為進。這條“龍”,從公元197年到公元207年,他在此一臥就是十年。

我們且不管諸葛亮在草廬里都干著什么,先看看茅廬外面的政治風云。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漢獻帝劉協從李傕手中逃出,在楊奉等人的護送下回到洛陽。

劉備呢?從陶謙手中接管的徐州被呂布占領,隨后他投靠了曹操。

曹操呢?漢末天子劉協被各路軍閥你爭我搶之后,又被曹操劫持到許昌。

諸葛亮呢?他還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下一站是南陽臥龍崗呢。

公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討伐屯駐在宛城的張繡,結果失敗。袁紹占領冀、幽、青、并四州。這個時候,我們的臥龍先生剛剛來到南陽,并在茅廬“臥下”。先別提是否能臥穩了,也許他連自己和弟弟的溫飽問題還不能真正解決。

公元199年,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這個時候,諸葛亮與弟弟的生活也安頓下來了。于是他就開始“拜師學藝”。

在當時,有這樣的社會風氣,就是學生主動尋找社會上的大名士求教。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一批年輕人,開始師從水鏡先生司馬徽。當然,這時的諸葛亮和劉備還是一對陌生人呢,諸葛亮沒見過劉備,劉備也沒聽說過諸葛亮。

除了躬耕和學習,諸葛亮還在想什么呢?《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平日好讀《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喻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民間曲調那么多,諸葛亮為何偏偏喜歡《梁父吟》?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曲調呢?《梁父吟》即《梁甫吟》,它是我國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間曲調,音調悲切凄苦。諸葛亮之所以喜歡這個,也許很大程度上是思念自己的父母和叔父所致。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諸葛亮怎會不心酸呢?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崔氏譜》中也提到:“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嘯”什么呢?——“嘯”國,也“嘯”家。

他幼年時就失去了父母,叔父在他尚未到弱冠之年便也撒手而去。現在國家又處于一片大亂之中,他怎么不“嘯”呢?可是,這“嘯”里的心酸又有誰能聽懂呢?

再說,僅僅心酸又有什么用呢?江山不是諸葛氏的天下,那就退而求其次做個像管仲、樂毅一樣的人吧。也許,這也是對九泉下父母和叔父的最大告慰了。

于是,諸葛亮就去尋找在當地很有聲望的老師。他曾拜過龐德公為師,也拜過司馬徽為師。

龐德公是當地很有聲望的大名士,學問深、見識廣,不少有才干的人隔三差五地去拜訪他,聽他對時局的分析,聽他獨特的見解。

當然,諸葛亮也經常去登門求教,而且每次都是“獨拜床下”。龐德公很器重諸葛亮,認為諸葛亮是個有抱負的青年,將來必定能干出一番事業來,稱諸葛亮為“臥龍”,把諸葛亮比喻為“隱居”的俊杰。當然,他倆這絕不是在一唱一和地演戲,更不是在相互恭維。

司馬徽是北方名士,老家在潁川郡,后因避亂到了荊州。他對經學、史學都有很深的研究,一些遠方青年也慕名隨他到荊州去求學。

為什么會這樣呢?司馬老師腦袋很靈活,當時的學者在學習時很講究對古代文獻逐字逐句地解釋和考證,其實這是書呆子讀死書的學習方式。這些知識對治國安邦則毫無用處,而司馬徽則非常注重儒家經典中的思想內涵,務求領略古人學說中的精髓。諸葛亮受他影響極深,史書上說他讀書“獨觀其大略”。看來,這是有其師必有其徒也。

當然,這絕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于領會書中的實質內容,而且勤于思考,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他曾廣泛地學習諸子百家經典,更多的是法家韓非與申不害等人的著作。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還是有很強的法制觀念的,他后來的依法治國與這不無關系。

諸葛亮結交士林,既增進了學問,又擴展了名聲,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就是司馬徽和徐庶推薦的。諸葛亮一方面通過讀書、交友、拜師,增長學識和才干,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方面留心時事,觀察時局變化,注重聯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這樣年復一年地積累,逐漸走向成熟,為自己出山登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201年,當各路諸侯忙得不可開交之際,諸葛亮依舊躲在臥龍崗看熱鬧。劉備后來投奔荊州(當時治所在襄陽)牧劉表,劉表終于有了看門的保安。于是他就撥給劉備一些兵馬,讓他駐扎在新野,北拒曹操。劉備這一駐扎,離南陽的諸葛亮更近了,為諸葛亮仔細觀察其為人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好友徐庶投奔劉備后,又給諸葛亮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信息。

其實,諸葛亮以退為進的策略,同時也是為了選擇“買家”。諸葛亮雖然在《出師表》里用文字表白了他的“心跡”,可是他時時處處都是在想著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包括他與黃月英的“愛情”。

諸葛亮為何天天把管仲、樂毅掛在嘴邊兒呢?他怎么不天天把美女西施掛在嘴邊兒呢?大丈夫志在四方,這當然是可敬可賀的。這一點,也正是老丈人黃承彥所看重的。

在當時,諸葛一家和荊州豪門一向有往來。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大姐嫁給了蒯家蒯良的大兒子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家的龐山民為妻。當時荊州的地方勢力是以龐、習、黃、蒯、蔡為首的家族所把持。在這些大家族中,他們各有聯姻。而以龐家為首的地方勢力并不看好劉表。劉表在荊州數年,龐德公拒不出仕。劉表只能依賴聯姻,娶了蔡瑁的妹妹即蔡諷最小的女兒為妻。蔡諷的大女兒則是黃承彥的妻子。這樣一來,諸葛亮姐弟與龐家、蒯家、黃家的聯姻,為他的仕途鋪了一條寬廣的大路。

諸葛亮聯姻會找人家,躬耕會找地方。南陽這片風水寶地,它曾經是漢光武帝劉秀的“龍興之地”,是當時全國知名的大都會,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全國領先。

這樣的環境,使得躬耕于此的諸葛亮能夠時刻傾聽著時代的脈動。那時候中原大亂,在荊州避亂的還有一大批青年才俊,如潁川郡的徐庶、石廣元,汝南郡的孟公威和博陵郡的崔州平等人。他們經常聚會,除了切磋學問,還能交流信息,討論天下局勢。

這里既是一個文化沙龍,又是一個了解時事的俱樂部。其實,在這種環境中生活,諸葛亮的學問和見識想不提高都難。表面上他是在臥龍崗當“耕夫”,實際上這臥龍是在讀“高等研究院”。

在這十年中,諸葛亮不但洞悉了外面那個他即將殺進去的風云世界,他本身也練就了一身能駕馭一方霸主的本領。他不但自己奮發進取,也學會了知己知彼。

劉備百折不撓,善于用人,而且又禮賢下士,這一點很符合諸葛亮的擇主標準。再說了,在劉備身邊,關羽、張飛等猛將是難得的軍事人才,而謀士都是一些平庸之輩,劉備最缺乏的就是諸葛亮這樣的經緯之才。

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這是兩個守不住家的主兒,他們倆因不孚眾望而大失人心。一個皇叔的身份就是一面政權旗幟,這兩處民眾肯定會依附于劉備,更何況仁義的劉備又是眾望所歸。

東吳孫權那邊是人才濟濟,孫權不可能完全聽信于諸葛亮一人的計策。

曹操處更是人才云集,才能高于諸葛亮者遠非三五人,那兒的競爭更激烈。

至于劉表、劉璋、張魯、馬超等軍閥,諸葛亮根本不會放在眼里。

讓自己頭上的那個君主言聽計從,讓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這才是諸葛亮最想得到的。在價值取舍中,他把實現個人價值作為選擇主子的尺度。當然,如果從一國利益來說,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就意味著集體利益的實現。

公元207年,劉備前往南陽臥龍崗去拜訪。諸葛亮的求職書——《草廬對》早已準備好了,甚至草稿都沒打。兩人初次相見就相談甚歡,劉備甚至還告訴兩位弟弟,得諸葛亮就像如魚得水。諸葛亮也等到了自己早已盼望的這一天。

諸葛亮出山了!十年躬耕磨一劍,這劍只送一個人——劉備。

《出師表》中的“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那是“表”給“董事長”劉備看的。《三國志》告訴我們,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才是他十年磨一劍的最終目的。其實,這二者也并不矛盾。

在南陽生活的十年,是諸葛亮成長為一個有志向、有見識、有才干的知識分子的最關鍵的一段人生歲月。名存千古的《草廬對》就是最好的說明。這十年,不是隱居的十年,而是不斷磨礪自己、不斷成長的十年。也許連他的老師都沒有想到,當初的臥龍崗能夠孕育出這樣一條“千古人龍”。

磨劍和揮劍,這個屬于技術的藝術活兒,演義里那個諸葛亮的天敵知音司馬懿也會。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磨劍磨了一生(在曹府磨的),而揮劍只有一次。這一次的揮劍,就是斬斷了曹魏的尾巴,斬出了西晉的雛形。

而諸葛亮,他在臥龍崗躬耕十年也終于磨得一劍。這十年,諸葛亮把自己磨煉成了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這奇才,卻出山為蜀漢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和心血,甚至到人生的終點都是死在北伐的路上。

從司馬懿的磨劍和揮劍來看,得諸葛亮實乃劉備之幸也;失諸葛亮乃劉表之命也。可是,在這得失之間,最幸運的諸葛亮做出了一個最正確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宁陵县| 普宁市| 扶风县| 岳阳县| 淳安县| 巩留县| 隆子县| 许昌市| 垣曲县| 南充市| 若羌县| 涟源市| 海林市| 孟村| 烟台市| 昂仁县| 庄河市| 西林县| 子洲县| 临汾市| 东台市| 益阳市| 子长县| 木兰县| 鲁山县| 苏尼特右旗| 水城县| 德钦县| 江达县| 弥勒县| 山阳县| 庄浪县| 酉阳| 洛南县| 玉树县| 阿克陶县| 宁武县| 积石山| 西安市|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