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壽鄉:溧陽
- 夏國浩主編
- 5602字
- 2019-06-21 13:25:34
生態宜居惠百姓
漫步人民廣場,市民們放飛著自在翱翔的風箏,任愜意的心緒在藍天舒展;綠化帶旁、林蔭道上,老人們在散步,談笑風生,心里蕩開漣漪……近年來,溧陽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城、山清水秀旅游城、宜居宜業創新城、三省通衢中心城和和諧小康幸福城,著力打造適宜人居的長壽福地,在城市發展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一個個榮譽紛至沓來,先后獲得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市、中國明星縣(市)、全國農民收入先進市、全國科學技術工作先進縣(市)、《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休閑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佳休閑生態城市和江蘇省全面達小康縣(市)等殊榮。
弱堿水質 極為稀罕
天目湖,風景優美秀麗。因為恰好位于長三角地區緯度的中點上,在不經意間成了長江三角洲地理上的中心,名副其實的“長三角后花園”,天目湖也成了溧陽的代名詞,讓溧陽擁有了如詩如畫的山水生態,而今天,保護天目湖、建設天目湖是78萬溧陽人民的共識,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鑄就良好生態支撐的獨特人居環境,在這其中,溧陽人又以飲用天目湖水而感到無比自豪。
水是人類生命之所系,國外風行飲用弱堿性水,以調節人體之酸性環境。經國家檢測,天目湖的水質pH值常年保持在7.8左右,為天然弱堿性水,全球僅為百萬分之一,這在我國也極為稀罕,被人譽為“天堂水”。難怪溧陽人到了外地,最不習慣的是水,總覺得水土不服。其實溧陽人對生態環境的追求已超越了環保的單一層面,融合了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溧陽市委、市政府認識到,保護利用好天目湖水,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化產業結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增強新一輪發展活力的內在需求。感恩信義溧陽城,山水絕佳天目湖。溧陽人在厚重的歷史文化熏陶下,開始了對天目湖的新追求,掀起了全市動員、全民參與建設國家生態城市的新熱潮。當外界盛贊“天目湖成為蘇南難得的一泓凈水”時,溧陽人自豪之余卻掂量到了環境所面臨的壓力。全市人民打響了保護生命之水的戰役,市人大專題就天目湖飲用水源地保護作出決議,溧陽市和安徽省廣德縣就天目湖上游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協調合作機制。2006年以來,啟動了五大工程十八項措施,累計投入保護資金3億元,關閉沿湖礦山企業、外遷工業企業;對中田河、楊村河、平橋河等入湖河道實施生態綜合整治;新建天目湖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平橋集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對流域內12000戶分散農戶進行生態戶廁改造;同時,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建成濕地1008公頃,退漁還湖431公頃,退耕還林2333公頃。在全國率先實施了飲用水湖泊生態清淤工程,固本清源,使得天目湖更顯秀美,水質更趨純凈。
富硒土壤 獨特資源
俗話說:“富硒地區長壽多。”2007年6月,在溧陽傳出了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天目湖附近的橫澗一帶首次發現富硒土壤。這次發現的富硒土壤,在天目山余脈溧陽山區,硒最高含量可達16.8毫克/千克,平均在0.64毫克/千克,連續集中分布面積竟超過了200平方千米,這在省內外引起了關注。
眾所周知,硒是人類重要的有益微量元素,富硒土壤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特殊自然資源。在溧陽卻意外發現富硒土壤,成為江蘇名副其實的獨特資源。根據調查,硒含量高于每千克0.6毫克的富硒土壤累計約有700平方千米,占全省耕地的0.6%左右。其中,溧陽的山前地帶是富硒土壤最集中分布地區,且連續分布面積又超過了200平方千米,當地耕作層土壤硒平均含量為0.64毫克/千克。天目富硒區的硒主要來源于石煤,即煤矸石。石煤經燃燒和分化進入土壤和水中,植物吸收后將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形成了一個富硒生物圈。在溧陽南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首次發現了有良好開發前景的富硒土壤資源,按照最適區域原則,江蘇省首個天然富硒茶適種區就選址于溧陽,并成功栽種了天然富硒茶葉。現在,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來溧陽游覽天目湖、南山竹海時,都要選購長壽禮品——富硒茶。
尊老愛老 氛圍濃厚
在溧陽,尊老愛老助老的人文環境是這座長壽之鄉城市的靈魂和內涵所在,是溧陽市民人文素養的根本標志,也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人文精神。溧陽的老年人性格上,敦厚淳樸、樂觀開朗;飲食上,五谷雜糧、粗茶淡飯;生活中,勤于耕作、勞逸結合;家庭里,兒女孝順、一團和睦。加之自古至今的孝道傳遞,大力實施“愛心助老工程”,以及廣泛開展創建老齡工作先進單位、敬老模范村(居)和評選“十佳孝星”、“十佳文明健康老人”、“十佳愛心助老志愿者”等活動,營造了敬老愛老的濃厚社會氛圍。

夢幻天目湖
近年來,溧陽緊緊圍繞“中國長壽之鄉”標準,不斷加大老齡事業投入,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四個全覆蓋”,每年配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老年居民基礎養老金等各項保障性資金達2億多元。在江蘇省率先發放城鄉居民養老補貼,老年居民基礎養老金由每月30元提高到60元,已累計發放1.19億元;每月為百歲老人發放長壽補貼金300元,每年春節為百歲老人發放敬老金1000元,利用慈善基金,累計專項救助老人6000多人次,發放救助金500多萬元。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實施“關愛工程”,敬老院建設全省一流,居家養老穩步實施,全市敬老院有別墅式、花園式、賓館式,普遍達到了江蘇省、常州市文明敬老院的標準。各敬老院通過開展農副業生產活動,將取得的收益的主要部分補助院民生活,分散供養五保對象通過家庭副業等獲得一定收入進行自補外,每年慈善總會慈善助老對每位五保對象發放慰問金100元,同時享受普惠性節日補助,這樣集中供養的五保對象實際年生活標準達到4500元,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年實際生活標準達到3500元左右。溧陽農村敬老院在硬件建設實現了質的提升,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敬老院的面貌,也營造了尊老愛老的濃厚社會氛圍。
“小康家園” 處處可見
走進溧陽市桂林村,不見了農村泥濘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6米寬的瀝青路;不見了隨處可見的垃圾,看到了干凈漂亮的垃圾房;街直路凈排水暢,屋齊墻潔路燈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讓人感覺仿佛來到了城市花園式小區。而這樣的發展“神話”僅僅用了一年時間。翻開桂林新農村建設短暫的歷程,一個“改”貫穿始終:投入86萬元為255戶農民住宅進行外墻體粉刷出新;投入31.5萬元徹底消滅露天糞缸,并為每戶興建生態式化糞池,家家戶戶用上了抽水馬桶;投入130萬元建了100噸的自來水廠,確保每家每戶吃上自來水;投入35萬元對村中路邊進行觀賞型綠化……
2007年12月,在江蘇省政府對全面小康四大類18項25個具體監測指標的考評結果中,溧陽全部達到目標值,其中5大類核心指標全面達標。溧陽的小康,是按照“不含水分,人民群眾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的標準來建設的,是一個生活幸福,社會和諧的全面小康。
如今的溧陽農村大地上,處處可見這樣環境優美的“小康家園”。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整治村莊環境、共建小康家園”專項行動,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行動,社會各界熱情參與,廣大農民牽手互動,農村村莊環境整治出現了鎮鎮有“五化三有”整治村、村村有整治現場的喜人局面,呈現出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整體推進態勢,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投入整治資金10億元,小康家園工程年度目標任務全面完成。通過整治,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現代文明和小康成果更好地普惠農村。溧陽市積極探索統籌城鄉發展的路子,穩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全市鄉鎮由最初40個減少到現在10個,行政村減少到175個,城鎮布局和規模更趨合理,集聚功能進一步增強。強勢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并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堅持不懈地實施統籌戰略,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結合各地實際,指導10個鄉鎮、175個村編制了新農村建設規劃,形成了市、鎮、村三級規劃。全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22426公頃,占承包面積的45%;村綜合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積極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全省率先通過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市鎮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城鄉改水改廁基本完成;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整體規劃和系統安排;統籌推進交通、水利、電力、供水、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統籌推進農村道路通達、河道河塘清淤、農村綠化美化、垃圾統籌處理“四位一體”管理。2010年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充分肯定了溧陽市統籌城鄉發展的措施和給農民帶來的實惠的做法,希望認真總結在經濟發展中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經驗,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真正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新農村別墅群
民生為本 惠及百姓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財富不斷增加,如何讓發展成果不斷惠及全體溧陽人:生態為民、出行為民、慈善為民……溧陽人的幸福生活,不光是靠GDP指標實現,更重要的是從人文關懷的細微之處出發,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
生態為民 清晨或傍晚,無論漫步在溧陽人民公園、高靜園、鳳凰公園、街心公園、五亭園、小區綠地、蕪太運河綠化景觀帶、鑫盛景園濱河綠地、灣溪公園,還是在面積2594公頃的全省縣市級最大的城市公園——燕山公園內,聆聽兩旁風吹樹葉的“沙沙”聲,成群的鳥兒亮喉枝頭,人也被完全融合這自然景致中。那不僅是鳥的天堂,更是人類生活的天堂,是溧陽人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近年來,溧陽市著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實施“清水工程”、“藍天工程”、“綠化工程”、“環境整治工程”、“生態產業工程”,取得了明顯實效。與溧陽百姓生活休戚相關的天目湖水域水質得到持續改善,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因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依托天目湖自然稟賦絕佳的生態優勢,成為溧陽生態建設的樣板和標桿,獨領風騷。新建城區污水收集管網111.6千米,橫澗、強埠、前馬等一批老集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成投運,新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示范點20個,累計建成生態戶廁1.4萬只。水源地保護和水環境整治工作不斷增強,天目湖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通過了中期評估,長蕩湖網得到了整治。全市森林覆蓋率24.69%,城市綠地率38.9%、綠化覆蓋率43.2%,人均公共綠地10.35平方米,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市)”。為了還市區一片藍天,保證空氣質量,大力實施區域集中供熱,淘汰燃煤鍋爐89臺,對43臺燃煤鍋爐全面實施了脫硫改造。開展禁燃區建設,限期淘汰禁燃區內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備。推廣使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鋪設天然氣主管網總里程達380千米,用戶近4萬戶。堅持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相結合,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青貯、氨化、秸稈制沼氣等新方法、新技術,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98.1%,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二級標準。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社保為民 溧陽把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為優先目標,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城鄉,分步實施,健全體系,配套推進,積極而為,量力而行,逐步將各類人員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全市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參保總人數持續增加,城鄉低保動態管理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制定了《溧陽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實現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自1998年1月起,溧陽市建立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0多年來,保障標準不斷提高,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資金不斷增加,基本實現了城鄉低保“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和應保盡保。
慈善為民 2006年溧陽市慈善總會成立以來,積極組織開展社會慈善勸募和慈善救助工作。全市360余家企業慷慨解囊,16800余名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紛紛捐資,籌集善款1400余萬元,開展了助醫、助學、助孤、助困、助殘、助老等救助活動,救助困難群眾達2.6萬人次。先后啟動了康復助醫、慈善助孤、安居、朝陽助學等工程,發放慈善救助金300余萬元,受助群眾達1110余人(戶),受救助人次超過2.8萬人。
出行為民 溧陽圍繞城市“南拓西延”發展戰略,完成了清溪路、燕山南路、建設路、臺港路、夏橋巷、大營巷等48條骨干道路、背街小巷建設和改造。人均道路面積增加到18.3平方米。順利建設寧杭鐵路客運專線溧陽段及鐵路客運站及綜合交通客運樞紐工程,即將實現鐵路“零”的突破。全市等級公路密度達163千米/百平方千米,全省率先實現全市所有中小學、敬老院、中心醫療點以及150人以上自然村通四級以上公路。開通22條城區公交線、16條市鎮公交線、79條鎮村公交線,鎮村公交成為全國典型,被交通運輸部譽為“溧陽模式”。
健康為民 自古以來,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恒的憧憬和追求。溧陽市圍繞“方便、價廉、溫馨、安全”醫療便民目標,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100%,專門下發《溧陽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醫療救助辦法》,城市低保對象患病在各類非營利醫療機構門診、住院治療的,憑“兩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領取證、城市低保對象醫療救助證)可減免30%的普通病房床位費。減免后個人自付門診醫療費用按50%的比例報銷,個人自付住醫療費用按70%的比例報銷。同時所有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和三級以上殘疾人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范圍,個人免交保險金。

溧陽市區燕山中路
就業為民 就業是民生第一要務。溧陽市將各項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放在百姓收入增加上,從就業、社保、幫扶、政策等各方面著手,創新思路,實現了城鄉居民的快速增收、持續增收,讓他們共享發展帶來的成果。“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增就業人數2.7萬人,下崗就業人員再就業9000人,轉移本地農村勞動力2.8萬人,再就業培訓2.02萬人,創業培訓2400余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7萬人。
長壽,在高速飛旋的現代化樂章里跳躍;長壽,在便捷快速的出行里穿梭;長壽,在斑斕的城市繁華里色彩如畫。長壽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征程里,把溧陽科學發展的藍圖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一座生產發達、生態良好、生活幸福適宜人居的現代化山水花園城市已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