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長壽溧陽名士多

芮金川

溧陽,素有“山川毓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稱,于2011年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悠悠數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生態環境,加之當今迅速發展的經濟,協調的民生事業,平和的社會心態,幸福的和諧安康,促使人口明顯長壽。溧陽,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美麗富饒適于人居的長壽福地。

人文薈萃

溧陽,自古山水秀美,人文薈萃,牽動著名人志士的情懷。千百年來,溧陽美麗的湖光山色,眾多的名勝古跡,以及流傳在民間的許多動人故事,吸引了四方名流紛至沓來,與溧陽結下了不解之緣。

春秋戰國時期,范蠡幫助勾踐打敗吳國后,曾偕西施泛舟溧陽長蕩湖,飽覽了秀美的湖光山色后,隱居于宜興丁山,成為制陶的祖師。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亡命江海,遠跡吳會”,隱居在溧陽觀山東麓的山水之間,淡泊明志,著書立說,并在此制作了中國四大古琴之一的“焦尾琴”。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溧陽聽縣令鄭晏講了史貞女搭救伍子胥的動人故事后,非常感動,鄉間一名女子尚能如此貞烈狹義,實屬罕見,遂撰文記述了2500多年前發生在吳楚邊境上的這則千古佳話。李白三進溧陽作《游溧陽》等13首詩篇,見證溧陽乃留連忘返之地。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50歲中進士任溧陽縣尉,鐘情秀川沃土,看到溧陽百姓的性格:敦厚如山,剛直如竹,純凈如水、清雅如茶,立即迎接老母親前來溧陽居住奉養,為使她長壽,以盡孝心,寫下了千古名篇《游子吟》(副題《迎母溧上作》):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親切感人,催人淚下,真切地歌頌了人間至美的情感——母親之愛,游子心情,能喚起普天下兒女的親切聯想和真摯思念。1992年,在香港舉辦的“最受歡迎的唐詩評選”中,《游子吟》名列榜首。它樸實無華,情真意切,膾炙人口,這首詩誕生在溧陽,這是溧陽的光榮與驕傲。

竹海泛舟

清代嘉慶年間,在溧陽任知縣的陳鴻壽,號曼生,多才多藝,詩文、書畫、篆刻,皆自成風格。他與宜興楊彭年等人創制的“曼生壺”,不僅使他享譽于紫砂藝壇,而且還使他名揚中外。元代文學家仇遠、明代忠臣沈煉等人,在溧陽任職多年,把政績、佳作留存于世。

陸游,南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是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示兒》可謂他的代表作。他的愛國精神,打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因而使《示兒》也在我國的詩壇上留芳百世。溧陽在南宋時期的父母官縣令陸子就是陸游的二兒子,他的親侄陸立基留戀溧陽青山綠水人長壽,就在溧陽定居了下來,其后人遍布今日竹簀鎮的陸笪、來笪、東門、劉莊、上儲莊和賈家莊等村。

秦梓,原籍江寧,朱宣和六年登進士第,曾任崇政殿說書和臺州知府,居官清正。他是南宋權奸秦檜的兄長,但他不與秦檜同流合污,所以遷家溧陽隱居。初住距離溧城較遠的上店(今上黃鎮上典村),后住溧陽城東南郊的下橋里(今溧陽城夏橋附近)。現上黃上典村上700多名姓秦的皆是秦梓的后裔,且高齡者很多。

元代維吾爾族副元帥文質原籍在吐魯番盆地,看到溧陽的好山好水后,就遷居在溧陽沙漲村,他精心教授子女,其五子全中進士,真正實現了“五子登科”。自合剌普華長子文質以“”姓開始,沙漲村便成為全球姓的發源地。數百年來,姓族人生息繁衍,一部分在沙漲村生活,世守祖塋;一部分走出沙漲村,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據已知的線索,在云南、山東、安徽、江西乃至韓國等都有后裔。

東漢溧陽侯陶謙,留戀溧陽的青山綠水,寓居現竹簀鎮的陶莊;孫吳溧陽侯芮元(原籍山西芮城)、唐朝宰相宋璟長孫、溧陽縣尉宋陟(原籍河北廣平),鐘情溧陽秀川沃土,分別擇居前馬和西芮村的宋巷里。

風雪南山

歷代還有謝、張旭、張籍、朱熹、張孝祥、唐寅、湯顯祖和袁枚等文化名人都曾慕名而來,并在溧陽留下了他們的名篇佳作,盛贊溧陽美景如畫,美不勝收,耕讀人家,人氣增聚。

人才輩出

溧陽山清水秀,綠色低碳,和諧安康,宜居宜業。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溧陽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春秋期間,史貞女搭救伍子胥的英勇義舉,不僅為《東周列國》等史書記載,而且被唐代大詩人李白熱情頌揚,譽為“聲動列國,義形壯士”。漢代史崇屢立戰功,被皇上封為溧陽侯。他年近八旬高齡還親自率兵到長蕩湖剿匪,不幸以身殉職,班固在《漢書》中,對他的英雄業績書寫了重要的一筆,《建康志》、《金陵志》對他都有記載。史氏是江南望族,史氏后人,一共出了九位宰相,這在全國可能是絕無僅有,其他各種人才更是不計其數。元代文質族兄沙里的威的兒子普顏不花,成了溧陽第一狀元,在國家危難時候,以身許國,為國盡忠,《元史》中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

才華橫溢的明代國子監司業馬一龍,別橋馬家村人,既是中國古代著名農學家、書法家,又是一位孝子。他根據多年的農業生產實踐,寫出的《農經》一書,以陰陽五行理論來闡述農業生產及其規律,在我國農業思想上屬于扛鼎之作,自明清以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據北京郊區的《大興縣志》記載,東郊種植水稻,皆系《農經》所教。他任職不長,因母親年老多病,請準辭官回鄉侍養,在今別橋鎮后周附近的玉華山構筑館舍,在精心侍養80多歲高齡母親的同時,還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教育、救濟等事,曾捐資設置義田,恢復盤龍堰,改筑盤龍橋。

春天里的油菜花

馬世俊,為溧陽第二個狀元。清代順治十八年,翰林院侍讀馬世俊,殿試奪魁后步行返回寓所,京城里萬人空巷,爭觀這位清代開國后第一位新狀元的風采,無不為之喝彩。北京孔廟和南京夫子廟國子監的石碑上,都鐫刻著“溧陽馬世俊”這位狀元公的大名。步入仕途后,他甘守清貧、著書立說,頗有建樹,特別是他的字畫,功力深厚,造詣極高,有“二王”(王羲之、王維)之稱。清康熙年間,溧陽任蘭枝、任端書父子兩人在廷試中,分別考上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成為家鄉人民津津樂道的佳話。清雍正五年,安南(今越南)入侵云南,任蘭枝受命出使安南,據理力爭,收回國土,妥善處理睦鄰關系,維護了國家主權。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溧陽歷史上官做得最大的要數史貽直了,人稱“六部尚書、三朝元老、九州總督”。他是現昆侖開發區內的夏莊村人,清代康熙39年(1700)中進士,授檢討。以后歷充云南主考、廣東督學、贊善、侍講、庶子、講讀學士。雍正元年(1723),任內閣學士,次年升吏部侍郎。后來署理閩浙總督,改署兩江總督,升左都御史,協理西安巡撫,又升戶、兵部尚書。乾隆初,歷任湖廣、直隸總督,經筵講官,戶、工、刑、兵、吏部尚書。乾隆九年(1744),授文淵閣大學士,即宰相兼吏部尚書。這位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從政任官60余年的三朝元老,于1764年逝世時,享年81歲的高齡。

近代以來,溧陽更是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清末溧陽名士狄平子,積極參加“百日維新”,為中國的政治變革奔走呼號。變法失敗后,他在上海創辦有政書局和《時報》,出版《三希堂法帖》和《原本紅樓夢》等名著,為中國的新聞出版事業貢獻了畢生的心血。溧陽還有一對令人欽佩的革命夫妻——陶希晉和朱璉。陶希晉于大革命時期,在家鄉領導大刀會打進縣城,趕走國民黨縣長,當了三天“草鞋縣長”。此事當時震驚了蘇、浙、皖三省,南京國民黨當局以一千大洋通緝,陶希晉夫婦被逼逃離家鄉,到河北省石家莊創立了“朱璉診所”,繼續從事革命活動。新中國成立后,陶希晉擔任了國務院副秘書長;其妻朱璉在抗戰期間,被劉伯承任命為129師野戰醫院院長,與白求恩、柯棣華大夫一道,在太行山前線搶救、醫治八路軍傷病員,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高度評價。新中國成立后,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寫出了《新針灸學》一書,此書由朱德題寫書名,董必武親自作序,出版后一版再版,還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廣泛重視。蘇聯、朝鮮、越南等國分別譯成本國文字出版,蘇聯還派來三名醫學專家,專程到北京跟朱璉學習針灸。1958年,毛澤東在杭州接見朱璉的宴會上,舉杯祝賀:“針灸萬歲!”并對朱璉說:“針灸不是土東西,針灸要出國,將來全世界人民都要用它來治病。”溧陽還有我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畫家姜丹書,孫中山先生的秘書狄侃,參加毛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慶典活動的許聞天,我國著名文史專家繆鉞,著名版畫家和美術教育家陳曉南,著名女作家菡子,著名戲曲史家蔣星煜和世界知名青年科學家吳柯等,他們的不凡業績已經載入史冊。

溧陽從唐代到清代,全縣出了狀元2名、榜眼2名、探花3名、進士173名。歷代曾涌現出一大批要人、名人,官至宰相的就有3人。狀元是馬世俊、普顏不花;榜眼是宋之繩、任蘭枝;探花是陳明夏、黃夢麟、任端書。

院士璀璨

新中國成立后,溧陽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據統計,到2010年12月31日為止,溧陽籍的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有10位。

中科院學部委員狄超白是中共溧陽地下黨的創始人,是我國老一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之一。他在南京國民黨監獄里寫成的《通俗政治經濟學講話》,于1935年4月在上海新知書店出版后,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20世紀40年代,經修訂改名為《經濟學講話》由三聯書店出版發行,連續增印9版,1951年和1952年又再次增訂再版,為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統計處長、國家統計局綜合處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代所長。

著名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蔡邦華,溧城蔡家村人,1981年80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他發表的許多學術論文,奠定了中國森林昆蟲學研究的基礎,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于1983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2歲。

物理化學家彭少逸是溧陽籍人,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出席了全國勞動模范大會,同時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并于1981年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愿望——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著名火箭專家朱森元是上黃鎮夏陵村人,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火箭氫氧發動機主任設計師,在中國航天科學界、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帶領他的同事通過14年的艱苦奮戰,終于研制出了氫氧發動機,為中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著名生物學家翟中和今年已81歲高齡,是溧城鎮馬墊八字橋人,現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細胞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先后從事放射性生物學、細胞超微結構、動物病毒學以及細胞生物學等科研與教學。發表科研論文280余篇,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5次;主編15部著作,其中《細胞生物學動態》獲國家優秀教材一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著名物理學家沈學礎,溧城鎮蔣店龍潭村人,先后任中國科學院紅外物理開放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曾兩次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002年獲何梁何利物理學學獎,2006年獲國際電磁波譜科學巴登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部院士。

理論有機化學家吳云東,戴埠鎮鄭墅村姚墅自然村人。1986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他主要從事理論與計算有機化學的研究,用理論方法解決過渡金屬不對稱催化機理及其立體化學,指出在溶液中存在與老年癡呆癥相關的淀粉樣結構的可能性,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史軼蘩,今年已83歲高齡,她的老家在溧陽城南門街,現在是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教授。她在國內首先總結及報告了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低減等癥的診治經驗,是著名的內分泌醫學專家。

著名光學專家莊松林是溧城鎮莊家村人,現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所長。他在傅里葉光學理論、光學像心理物理實驗方面做出了創造性的工作,在國內率先從事光學系統CAD研究,并主持完成國內最大的光學儀器設計軟件系統。在國內外發表論文90余篇,著有《光學傳遞函數》等專著。

著名小麥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別橋鎮五蕩灣村人,他主持育成的揚麥5號、揚麥158號分別于1991年、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被譽為“南方麥王”,先后獲得首屆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被評為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國家“863”計劃15周年先進個人、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省農業科技功臣,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記一等功1次,并被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除10位兩院院士外,還有我國電纜事業的創始人之一葛和林,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流體傳動與控制學科創始人史維祥,著名經濟學家周叔蓮,我國測量雷達總設計師史仁杰,以及省部級領導和著名科學家、專家多人,他們在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同時,也為故鄉溧陽贏得了無比的聲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淮北市| 历史| 屏山县| 尚志市| 西充县| 乌拉特后旗| 吴旗县| 平乡县| 大余县| 东明县| 信阳市| 理塘县| 镇康县| 千阳县| 新晃| 仙桃市| 福贡县| 武山县| 泉州市| 大足县| 定陶县| 乌兰察布市| 榆树市| 隆回县| 辰溪县| 延津县| 登封市| 江阴市| 榆树市| 甘谷县| 河北省| 六枝特区| 资源县| 通榆县| 张家川| 富顺县| 虎林市| 银川市| 定南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