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壽鄉:溧陽
- 夏國浩主編
- 5756字
- 2019-06-21 13:25:32
千年建置名江南
溧陽,位于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區域,蘇、浙、皖三省交界。東鄰宜興,西與高淳、溧水毗鄰,南與安徽省廣德、郎溪接壤,北接句容、金壇,南北長59.06千米,東西寬45.14千米。地處北緯31°1' ~31°4'、東經119°08' ~119°36',全市總面積153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78萬人。現轄江蘇省溧陽經濟開發區(溧城鎮)、天目湖旅游度假區(天目湖鎮)、埭頭鎮、上黃鎮、戴埠鎮、別橋鎮、竹簀鎮、上興鎮、南渡鎮和社渚鎮等10個鎮(區)。境內三面環山(南部為天目山余脈,西、北部為茅山支脈),一面臨水(東北部與長蕩湖相連),中部為平原、圩區。南部為低山區,屬天目山脈延伸,山勢較為陡峭,海拔高度在250米以上;西北部為丘陵區,屬茅山余脈,岡巒起伏連綿。腹部自西向東地勢平坦,為平原圩區。因處于太湖湖西水網區,屬太湖水系,境內之水及高淳、郎溪部分客水主要經南河、中河、北河注入太湖,跨越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交接地帶,年均氣溫15.4℃,降水量1149毫米左右。在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下,熱量充沛、降水豐富、四秀分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于水產業和種植業的高產穩產,使之成為稻、麥、油菜籽、蠶繭、竹、茶、栗、西瓜、水產的重要產地。寧杭高速、揚溧高速于此交匯,104國道、蕪太運河和寧杭鐵路等橫貫全境,距上海、杭州200千米,距南京、蘇州、張家港百余千米,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68千米,距常州機場60多千米。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她自古就享有“魚米之鄉”、“三省通衢”、“江南古縣”等美譽。

三省通衢
人類搖籃 秦時置縣
1995年5月,經過中外科學家十余年聯合考察和嚴密論證,在溧陽上黃鎮水母山上發現了一具震驚天下的化石。一只貌不驚人,似猴非猴、似貓非貓的小動物,名叫“中華曙猿”。在具有國際權威的古生物學刊物、英國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中,首先向世界透露了一條爆炸性的信息:中華曙猿是人類共同的祖先,它出現在中國江蘇溧陽上黃地區。這些大量古生物化石,被證實為距今已有4500萬年,包括了人類在內的高級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祖先,共63種11個目的哺乳動物化石。經過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水母山被列為自然保護區,水母山出土的化石標本已安置在陳列館。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賈蘭坡先生評價這一發現時說:“上黃動物群,特別是高級靈長類化石祖先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人的發現媲美,是我國20世紀古生物學上又一極為重要的發現。”溧陽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和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孕育了高級靈長類的遠祖,并為人類保存下了這一珍貴的遺產。
滄海桑田,歷經變遷。考溧陽之名,源自先秦,據《越絕書》云:“伍員——子胥……至溧陽界中,遇一女子,擊絮于瀨水之中……”其后《吳越春秋》云:“子胥……乞食溧陽,適遇女子擊綿瀨水之上。”因古時候溧陽境內有條水流湍急的大河叫瀨江,城邑位置在瀨江北岸,以水之北為陽,所以取名為溧陽。公元前585年的春秋時期,吳越邊界就有了“溧陽”之名。公元前221年,溧陽始建縣制,區域包括今溧陽市大部以及高淳縣和溧水縣的東南部,屬鄣郡,迄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從孫吳至隋代,溧陽一度分出永平、永世、平陵等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溧陽并入溧水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復置溧陽縣,縣址在今南渡鎮舊縣村;昭宗天復三年(903),縣址遷至現在的溧城鎮。先后屬揚州、宣州、金陵。元代曾改溧陽縣為溧州、溧陽府、溧陽路。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溧陽州為溧陽縣,屬應天府。清代,溧陽先后屬江寧府、鎮江府。民國期間,溧陽先后屬江蘇行政公署、金陵道、江蘇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4月25日,溧陽解放。60多年來,它先后屬蘇南行政公署武進行政分區、常州專署、鎮江專署。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后,溧陽縣屬常州市管轄。1990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溧陽縣,設立縣級溧陽市。從此,溧陽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史前文明 瑰麗多姿
溧陽,山川毓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悠悠歲月數千年,繁榮昌盛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溧陽這塊古老而又充滿靈氣的大地孕育了流光溢彩,瑰麗多姿的史前文明。
20世紀70年代,平橋、戴北、沙河一帶出土的石斧、石磷、木鏟等物表明,距今5000多年前,溧陽境內就有人類定居和勞動,溧陽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和繁衍,與太湖流域其他地區的先民一起創造了光輝燦爛、自成序列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諸文化,為締造中華民族輝煌的古代文明付出了辛勤勞動。至今,溧陽地區內還保留著神墩遺址。2006年,在國家文物局批準的100余項考古發掘中,溧陽神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就名列其中。神墩遺址位于社渚鎮孔村,在1982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2003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的年代跨度為距今7000~6000年,共進行了三次發掘,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銅器等文物和動物標本。神墩遺址外觀為平原地帶,高出四周地面1~2米的長條型土墩,東西約150多米,南北約200米,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它的南部和西部被溧梅支河環繞,東為引水渠,北為農田,西為孔村。溧梅支河向東200米后注入發源于宜溧山地由南向北流淌的梅渚河并在三尖嘴附近匯入南河,向東經宜興南溪河后入太湖,向西經高淳胥河、固城湖、石臼湖可達長江,構成了太湖水系的有機組合部分,成為古代先民對外交流的便利通道。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太湖西部的文化空白,對深入研究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分布范圍、面貌特征、相互交流和影響傳播等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增添了一份極其豐富的實物資料。由此證明,溧陽曾是古代居民的密集活動區。

山川毓秀詩意家園
四方名流 紛至沓來
“何時到溧里,一見平生親。”溧陽山青水秀,風景如畫,名勝古跡遍布,人民熱情好客,對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獨特的自然風光曾經引來無數雅士才子流連忘返,賦詩留文,他們陶醉于溧陽的青山綠水和當地的風土文物。
據史書記載,歷代前來造訪的名人有:南齊詩人謝眺;唐代大詩人李白,大書法家張旭,著名詩人張籍、陸龜蒙;宋代詩人張孝祥,哲學家陳亮,抗金英雄岳飛之孫文學家岳珂;明代大畫家唐寅,大書法家文徵明,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袁枚等。不少名家留下了與溧陽有關的精品佳作。李白的《扶風豪士歌》、《贈溧陽宋少府陟》等作品,既記錄了他在溧陽的交游活動,也反映了他豐富的內心世界。大詩人李白曾三度到此,陶醉于溧陽的青山綠水和當地的風土文物,第二次來時,與大書法家張旭在酒樓宴別,酒后口呤傳世名篇《猛虎行》,草圣揮毫筆錄,成就一段文壇佳話。詩人晚年逗留溧陽,感懷于這里的山水人情,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何時到溧里,一見平生親。”感念眷懷之情,拳拳不已。他撰寫的《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并序》以及張籍等人的詩文,對后人了解當時溧陽的風情有很大幫助。歷代還有一些名人來此寓居。唐代名相宋王景之長孫宋陟,在溧陽任縣尉多年,作有《綠波曲》,與大詩人李白友善,定居于宋巷里,死后葬于儲莊。中唐著名詩人孟郊,曾任溧陽縣尉,其傳世名作《游子吟》、《織婦辭》均作于溧陽。東漢議郎、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曾來溧陽觀山附近的小島上避禍、讀書。南宋奸臣秦檜之胞兄、曾任樞密院編修、臺州知府的秦梓,因不愿與其弟同流合污,遷居到溧陽上店(今上黃鎮尚典村)隱居,后轉至下橋(夏橋)附近居住。宋代曾任滁州知州、兵部尚書、右丞相的趙葵,賜第溧陽,在城南建有“趙氏南府”;其侄趙淮也來溧落戶,在城北建有“趙氏北府”。宋代大詩人陸游之幼子陸子聿,曾任溧陽知縣,陸游的《渭南文集》由其編輯而成,并以“溧陽學堂”的名義刊印問世。元代文學家仇遠,任溧陽教授,其《金淵集》中的詩作大多成稿于溧陽。清末抗英將領關天培,由揚州府中營守備署調來,出任溧陽營都司僉書。清代嘉慶年間在溧陽任知縣的陳鴻壽,號曼生,多才多藝,主持編印了嘉慶《溧陽縣志》,詩文、書畫、篆刻,皆自成風格。他與宜興楊彭年等人創制的“曼生壺”,不僅使他享譽于紫砂藝壇,而且還使他名揚中外。元代文學家仇遠、明代忠臣沈煉等人,在溧陽任職多年,把政績、佳作留存于世。宋璟、陸游等名人的后裔,鐘情溧陽,也定居于此。他們的名篇佳作,盛贊溧陽美景如畫,美不勝收,耕讀人家,人氣增聚。

晨鐘暮鼓
今天,每一位到過溧陽的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悠久的歷史、美麗的風光、豐富的物產,更難忘的是感受到溧陽人的濃濃熱情。開放好客的溧陽人帶著笑容和誠意,用天目湖的水、天目湖的茶,請每一位客人品嘗一份清醇馨香,用溧陽的農家菜、用溧陽的農家情,使每一位客人都有了一份回家的感覺。
璀璨民俗 溢滿城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幾千年來,溧陽人的衣食住行,溧陽人的酸甜苦辣,溧陽人的奮斗創業,孕育了具有溧陽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和文化藝術,他們常常就地取材,在平凡的生活中,靠靈巧的雙手制作出精美的工藝品,靠多姿的舞蹈跳躍著勞動的快樂,表達對豐收的喜悅,那些活躍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的快樂元素,豐富著溧陽人民的勞動生活,也點亮了溧陽城鄉大地的風景。
溧陽儺舞 源于民間,數百年來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提煉,演變成既能走街串巷行走表演,又能圍場設點展示的民間藝術。其中已有800多年歷史的社渚鎮“蔣塘馬燈”更是溧陽民間文化的瑰寶。據傳,康王趙構與金兀術大戰于溧陽,在一次混戰中,趙構被金兵捉住,金兵把他關進囚籠準備北送請賞。天黑后,趙構趁隙逃出。此時,有匹馬跑到他身邊,頭仰天,蹄刨地,尾擺舞。他急忙上馬,連拍三下:“馬兒快跑!只要救我出險,一定為你修廟!”這馬竟一口氣長跑幾十里沖出重圍,來到了蔣塘村。康王回到軍中,重振旗鼓。后來,康王趙構在杭州做了皇帝,他不忘神馬的救駕之恩,就在蔣塘村修建廟宇,兌現他的諾言。廟修好了,但救駕的那匹馬卻找不到了。為了祭祀神馬,就請來能工巧匠,用竹子編了12匹竹馬,在馬身上披上紅、黃、黑、白等各色彩衣,組成竹馬隊。竹馬編得活靈活觀,馬頭會動,馬身會舞,馬尾能擺。人站在竹馬中間雙手扶著跑跳,簡直和真馬一樣。從此,蔣塘村就將竹馬當作神馬來供奉。蔣塘村的竹馬燈,過去每逢農歷閏年的正月十八就要“出會”,到鄰近的48村去“消災祈福”。馬燈隊每到一處,旌旗獵獵,鼓號齊鳴,馬鈴叮當,炮竹震耳,馬舞燈亮,馬躍人歡。馬燈隊伍頭尾相接繞場一圈,在令旗的指揮下忽左忽右、忽東忽西,剪刀陣、梅花陣、龍門陣、荷花陣……50多名演員在跑動中穿梭變陣,形成燈與舞的有機結合。
社渚鎮嵩里村的“跳幡神”也是溧陽儺文化的代表。宋元之際,金兵南侵,在戰事中敗北的部分金人,散落到溧陽社渚周邊山區居住,帶來了異域文化的氣息。北方游牧文化與南方農耕文化經過數百年的交融浸潤、相互影響,形成了一種溧陽邊遠山區獨有的民間祭祀舞蹈——“跳幡神”。每逢年終歲首,嵩里村湯姓村民們便莊嚴隆重地舉行儀式,進行“跳幡神”活動,祭祀神明,祈盼豐收,祝福平安。披掛戰袍,頭戴面具,手執兵器,儺神列隊浩浩蕩蕩地巡游鄰鄉,邊行邊舞邊祀,祛邪的歌謠,鑼鼓震天,磬郄急越,招軍高亢,在四鄉響起。顯現著莊嚴隆重而激昂的氣氛,充滿著陽剛之美、原始之美。除了嵩里的跳幡神,社渚鎮乘馬圩的“凍煞窠”、大田村“跳五猖”、“跳師爺”、劉家邊的“跳祠山”,亦是溧陽儺舞。“蔣塘竹馬燈”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跳幡神”入選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溧陽儺舞
泓口絲弦 據傳源自清光緒年間,村里一個叫王炳榮的秀才,他在三槐堂里做私塾先生,教授之余收集流傳于溧陽一帶的民間音樂,編成10個曲牌,又配伍絲弦響器,邀約村里一二十人操器習曲,組成了一個樂班。每逢廟會、節慶、喜日,樂班便扎彩亮燈,三五成群拉著二胡、京胡,吹著竹笛、笙簫,或坐茶肆祠堂,或走村串巷,演奏時觀者云集,絲弦和鳴,笛聲悠揚,熱鬧非凡。“泓口絲弦”已被編入《中國民間器樂集成·江蘇卷》,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平鑼鼓 2009年,在溧陽舉辦的江蘇省首屆鄉村旅游節開幕式上,溧陽戴埠小學的娃娃們演出的“太平鑼鼓”,場面熱烈歡快,氣勢磅礴,給很多來賓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1860年,太平軍侍王李世賢率領太平軍攻占溧陽后,在戴埠牛場里扎營筑堡,操兵練武。太平軍出征或是凱旋,就鑼鼓喧天地演奏軍樂。樂隊由吹奏樂器、打擊樂器兩大部分組成。領奏的吹奏樂器俗稱“召軍”,是用薄薄的銅皮制成的無按音孔的細長喇叭,聲音尖細,沒有音高的變化;打擊樂器包括大鑼、大鼓、月鑼、大镲、小镲等,全套樂器有30多件。演奏開始,咚咚嚓、咚咚嚓的小鑼小鼓聲,以及咚咚咣、咚咚咣的大鑼大鼓聲,清脆悅耳,粗獷豪放,再現了太平軍備馬集合、整裝待發的場景。激揚高昂的“召軍”奏響,滾鼓雷動,烘托出點兵點將、誓師沙場的熱烈氣氛。長鑼陣陣,氣勢磅礴,展現了千軍出征、萬馬奔騰,殺向疆場的風貌。緊鑼密鼓,“召軍”聲聲,營造出金鼓齊鳴、刀劍相擊的悲壯場景。悠揚的小鑼小鼓聲再起,熱烈歡快,表現得勝歸來、萬民歡騰的喜悅場面。一場場樂曲貫穿了備馬、操練、出征、激戰、奏捷、同慶等情節,演奏風格粗獷熱烈而又明快清新。溧陽的“太平鑼鼓”,很早就引起了國內文史界、音樂界的關注。在1980年的全國太平天國學術研究會上,“太平鑼鼓”被認定是太平天國軍樂在全國唯一的遺存,彌足珍貴。已被編入《中國民間音樂集成·江蘇卷》,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焦尾故里 2009年9月26日,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長馮玉鈺教授在溧陽舉行的以“琴箏絲竹頌中華”為主題的大型民樂盛典音樂會上,正式宣布溧陽是中國四大古琴之一焦尾琴的故里。經過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組織專家查檢史料,并在溧陽觀山蔡邕讀書臺一帶實地采集,多方科學考證,確定溧陽就是東漢蔡邕親手制作焦尾琴的地方。據史料記載,焦尾琴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制作。當年蔡邕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其間隱居在吳楚交界的溧陽觀山、黃山湖一帶。蔡邕曾在觀山一農家灶堂里搶出一段尚未燒完的青桐木,他依據青桐木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音色奇絕,因琴尾尚留有焦痕,故取琴名為“焦尾”。至今,在溧陽觀山一帶仍有片片青桐,觀山與羨山之間的一座小山上,有蔡邕讀書臺遺址,當地鄉民仍流傳著蔡邕故事。溧陽是焦尾琴故里的發現和確認,揭開了我國焦尾琴出自何地的千古之謎,更成為中國古琴界的一件大事。
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悠久而鮮活的文化,在傳統和現代文明的交融輝映中,不斷嬗變吸納,必將成為溧陽未來發展的內在支撐。